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结果

2018-12-18 06:04金成吴鹏金文孝谢国庆薛军任忠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假体活动度胫骨

金成 吴鹏 金文孝 谢国庆 薛军 任忠明⋆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规手术方法。正确的下肢力线和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是TKA成功的关键[1]。内侧副韧带(MCL)是膝关节内侧重要稳定结构,TKA中保持其完整性对于术后关节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2]。有明显内翻畸形的患者,术中需要适当松解MCL,但松解过程中偶尔出现松解过多,导致安装假体后发现内侧间隙明显大于外侧间隙,影响内侧稳定性,被认为是TKA中医源性MCL损伤之一[3]。TKA中MCL的损伤分为股骨附着点损伤和体部断裂及胫骨附着点损伤。临床手术中,股骨附着点损伤和体部断裂较少发生,大部分发生在胫骨附着点。对于MCL胫骨附着点损伤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无统一标准[4-5]。本研究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探讨对初次TKA中发生MCL胫骨附着点损伤时,I期加固修复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因內翻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接受初次TKA的患者中,选取术中MCL胫骨附着点损伤,术中利用锚钉进行I期加固修复,并术后有>2年随访结果的21例为研究对象,设为修复组。随后按配对原则抽取21例术中未发生MCL胫骨附着点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修复组中男3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6.6kg/m2。对照组中男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6.1kg/m2。两组之间患者术前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股胫角(FTA)及外翻应力下股胫角,关节活动度(ROM),以及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所有患者使用美国捷迈公司的后稳定性假体(Nexgen LPS-Flex)。全身麻醉(全麻)成功后,患者采取仰卧位,术前30min静脉滴注,患侧大腿上止血带,压力设置为280mmHg。取膝关节髌骨前方正中切口,长约12cm,逐层切开至深筋膜处,取内侧髌旁入路,显露关节腔,在关节面以下l~2cm处剥离MCL深层及周围软组织,切除关节腔内增生的滑膜及增生骨赘,切除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半月板,采用髓外胫骨定位器,垂直于胫骨机械轴,后倾3°~5°进行胫骨近端截骨,股骨采用髓内定位器,根据术前患者机械轴与解剖轴差距,截骨板设置外翻5°~7°,进行股骨远端截骨。根据前参照技术,决定股骨假体大小,以后髁连线为基准,外旋3°进行股骨后髁截骨,后采用股骨4合1截骨板,进行前髁、后髁、前斜角、后斜角截骨,并进一步进行髁间窝截骨。采用试模测量伸直间隙及屈曲间隙,进一步松解关节线以下浅层MCL及软组织,平衡内外侧张力,对于髌骨均采取修整及去神经化处理方法,未进行置换术,反复冲洗截骨面及关节腔,擦干净后均匀涂抹骨水泥,分别打入胫骨及股骨假体,最后屈曲90°放入聚乙烯垫片。所有假体安装后,进行完全伸直位及30°屈曲位内外翻应力试验,如果内侧间隙较外侧间隙开口明显变大,导致内侧间隙不稳定,则认为有MCL胫骨附着点损伤,使用锚钉I期加固修复,将开口间隙控制在2mm以内[4]。再次探查内外侧稳定性及关节活动度,最后探查髌骨轨迹,放置引流管,闭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两组均术后伤口引流管负压引流48h,应用广谱抗生素4d,一般术后2周左右拆线。修复组: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第7天开始在CPM辅助下进行膝关节伸直屈曲功能锻炼,并逐步增加活动角度,术后2周在助行器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4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逐步恢复日常功能活动。对照组: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第3天膝关节开始在CPM辅助下进行膝关节伸直屈曲功能锻炼,并在助行器保护下完全负重行走,逐步恢复日常功能活动。

1.4 术后疗效评定标准 影像学评定标准:(1)术前及术后每次随访时在完全伸直位膝关节正侧位X线上测量股胫角,来评价下肢力线。(2)利用Telos应力装置(Austin & Associates,美国),在150N外翻应力下在完全伸直位及30°屈曲位再次测量股胫角,来评价MCL张力及稳定性,股胫角越大,说明内侧开口明显,内侧稳定性越差。负数表示內翻,正数表示外翻。临床结果评定标准:每次随访时测量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来评价临床疗效,KSS评分满分为100,分为四级 :优(80~100),良(70~79),可(60~69),差(<60),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越高,说明临床效果越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内术前和最终随访结果,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术前和最终随访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早期并发症,最后随访时未出现关节不稳、关节僵直等晚期并发症。修复组随访25~52个月,平均38个月,对照组随访28~59个月,平均41个月。两组术后内翻畸形均得到明显矫正,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明显提高(P<0.05)。修复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最后随访时下肢力线、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和最终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结果比较()

表1 两组术前和最终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结果比较()

修复组(n=21)对照组(n=21) t值 P值股胫角(°) 术前 -5.1±3.9 -3.5±4.8 -1.913 0.133最终随访 6.3±2.5 5.1±2.1 2.877 0.258外翻应力下股胫角(°)伸直位 术前 2.6±3.1 3.9±3.7 -2.085 0.131最终随访 9.5±1.3 9.1±2.3 2.145 0.179 30°屈曲位 术前 4.1±3.3 5.2±3.5 -1.949 0.278最终随访 11.2±1.4 10.6±2.2 2.316 0.081关节活动度(°) 术前 116.7±16.8 119.7±13.7-1.087 0.086最终随访 125.6±8.9 128.1±6.7 -1.641 0.228 KSS 评分(分) 术前 54.5±12.5 56.3±11.2 -0.096 0.285最终随访 87.4±7.2 88.4±9.8 -0.596 0.823

2.2 典型病例 见图1。

图1 患者,女性,73岁,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中MCL胫骨附着点损伤,利用锚钉加固修复。A:术前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B:最终随访时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TKA数量逐年增加,与TKA有关的各种并发症亦日益增多。初次TKA中医源性MCL损伤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并发症,但是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内外侧不平衡及关节不稳,从而加速垫片磨损,甚至引起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目前对于MCL损伤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颇多,但是关于在初次TKA中医源性MCL的损伤的研究较少,也无统一的处理方法[6]。

早期的文献报道中,对于TKA中医源性MCL胫骨附着点损伤的处理基本都主张采用限制型假体,所谓的限制型假体是非铰链的髁限制型假体,包括TCⅢ假体和髁限制性假体(CCK)等[7]。这些假体是通过限制关节活动幅度及活动方向取得关节稳定性。虽然这些假体早期结果是比较满意的,但这种假体设计增加了假体与骨水泥、骨与骨水泥之间的应力,导致聚乙烯垫片的破裂或磨损及无菌性松动的发生。因此,在初次TKA中,以非限制性假体可以达到稳定效果时应避免使用限制性假体。

对于一些软组织条件差,MCL功能不全的患者,有些医生建议用自体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重建MCL[8]。但固定性MCL挛缩引起的韧带功能不全,在初次TKA中较少。大部分患者术前有內翻畸形导致的MCL挛缩,但这些MCL挛缩是非固定性的,术中切除增生的骨赘,适当松解内侧软组织,MCL可恢复其张力,无需进行韧带重建。相反一些医生认为,对于MCL胫骨附着点损伤,术中不需要处理,只要术后支具保护或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也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无需使用限制性假体,也不需要增加聚乙烯厚度或I期加固修复,更不需要韧带重建。但这些报道在短期的随访中取得满意的效果,但长期随访中发现,其关节不稳引起的翻修率明显增高[9]。

对于MCL胫骨附着点损伤I期加固修复,有文献报道,术中使用锚钉、门型钉或者界面螺钉等进行修复,其效果都比较满意,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合[10-11]。虽然这些修复不是解剖位修复,只是对损伤的MCL进行加固,但这种加固修复,可以解决安装假体后出现的内侧间隙不稳定表现。本资料中所有患者术中未增加聚乙烯垫片厚度,单纯进行I期加固修复。在最终随访时,外翻应力位影像学检查上,与对照组比较,未出现MCL不稳定表现,而且在临床体格检查上,也未发现内侧不稳定表现。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首先作为回顾性研究,具有选择和回顾偏倚。其次,术中MCL损伤的患者较少,样本量相对不足。

综上所述,在初次TKA中医源性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预防是首要的,但如果发生内侧副韧带胫骨附着点意外损伤,使用锚钉I期加固修复,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假体活动度胫骨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