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用于鼻内镜术患者超前镇痛效果的观察

2018-12-18 06:04姚益冰曹婧俞丹红沈徐刘珂吴振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内镜

姚益冰 曹婧 俞丹红 沈徐 刘珂 吴振威

鼻内镜手术是鼻科领域的一种微创手术,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在耳鼻咽喉科日常临床工作中。但鼻内镜术后疼痛发生率高,过度的疼痛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国内鼻内镜手术后传统使用冰敷镇痛[1],由于冰袋与皮肤的贴合度不佳且更换频率高,患者舒适度低,且效果差异大,非理想方式[2-3]。近年来专家对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进行了研究,若使用恰当,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及依赖性,反而能够最大程度地缓解及治疗疼痛[4]。此文对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效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本院10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在术前24h内接受过非甾体类药(NSAIDs)镇痛治疗。(2)有NSAIDs类药物过敏史、胃肠道出血倾向者。(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4)神志不清或不能合作者。(5)有哮喘史患者。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手术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毕双侧鼻孔各1.5块膨胀海绵填塞。麻醉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给予咪唑安定0.03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0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静脉注射诱导,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静脉泵注1.5~2.0mg/(kg·h)丙泊酚,间断静脉推注接顺式阿曲库铵以保持肌肉松弛,同时吸入七氟烷1.2MAC维持麻醉,术中不再使用阿片类药物,术毕前3min停止静脉和吸入麻醉。对照组:术前10min、术毕前15min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ml。实验组:术前10min、术毕前15min分别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规格5ml:50mg,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手术结束后转入麻醉复苏室进行麻醉恢复。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时间,术后2、6、24、48h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并记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SpO2<90%)、哮喘等不良反应。VAS评分:要求被调查患者从0~10中选择一个数字,依次代表无疼痛至无法忍受的疼痛,用以评价疼痛程度。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表随访,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中的3个分量表,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对该量化表的评分稍作修改,疼痛对身体或日常生活的影响每项均用0~10分表示,0分表示完全同意,10分表示完全不同意;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与疼痛控制教育的满意度每项均用0~10分表示,0分表示一点都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的比较[min,()]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的比较[min,()]

组别 手术时间 术后清醒时间 拔管时间 复苏时间实验组 65.48±6.57 10.36±6.58 16.73±4.21 55.94±5.25对照组 63.47±7.42 12.69±5.74 18.43±5.64 57.46±4.74 t值 1.43 1.89 1.71 1.5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术后不良反应 对照组恶心呕吐7例,实验组恶心呕吐5例,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及哮喘。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前,术后2、6、24、48h VAS评分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2、6、24、48h VAS评分的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前,术后2、6、24、48h VAS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术前 术后2h 术后6h 术后24h 术后48h实验组 0.74±0.46 3.28±0.94 3.18±0.86 2.98±0.69 2.76±0.58对照组 0.62±0.51 5.48±1.12 5.26±0.62 4.23±0.74 3.77±0.89 t值 1.24 10.55 13.94 8.74 6.7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情况的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情况的比较[分,()]

项目 得分 满分 t值 P值实验组 对照组疼痛对身体或日常生活的影响 36.17±5.52 30.12±4.65 40 5.93 <0.05对疼痛控制满意度 46.95±6.18 35.21±5.26 60 10.23 <0.05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 65.04±9.21 50.61±7.68 70 8.51 <0.05

3 讨论

超前镇痛指在围手术期降低有害刺激传入所引发的外周与中枢敏感化,对神经可塑性变化进行抑制,以实现有效镇痛、预防慢性痛出现。超前镇痛为急性手术患者在停麻醉药后临床疼痛的降低提供了新方向与思路[5]。

术后疼痛主要是患者在受到手术创伤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所激发出的一种反应,如疼痛比较严重能够使患者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状态,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鼻内镜术有比较明显的疼痛,原因在于:(1)手术创伤对机体应激反应产生影响,使环氧合酶-2(COX-2)与前列腺素E2大量释放,使外周创伤感受器分泌出更多的前列腺E受体,降低神经元忍受疼痛的阈值,增加痛感。(2)受手术组织损伤的影响,体内的炎性递质水平极剧增加,激活外部的伤害感受器,将创伤性的信号经过脊髓传送至机体的丘脑与大脑皮层,同时于中枢系统进行整合,产生并提升患者的疼痛感。(3)手术后运用填塞压迫进行止血,但是填塞容易使黏膜组织产生反应性水肿,加重神经末梢的疼痛感。

氟比洛芬酯为氟比洛芬的前体药物,属于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可靶向分布至手术切口和炎性反应部位,在相关作用下迅速水解成氟比洛芬,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降低神经的敏感性,最终实现镇痛效果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不发生作用,不会通过血-脑积液屏障,对患者的苏醒时间无影响。氟比洛芬酯经过脂微球的包裹和保护作用,避免了在体内被迅速代谢而达到长效效用。同时该药物舒适性高,不引发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依赖性等不良反应,较传统NsAIDs胃肠道的安全性高。

为了使超前镇痛效果最佳,进行镇痛时应判断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有效镇痛浓度、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等,氟比洛芬酯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佳等优势,给药后15min左右即可出现镇痛效果,用药后30min左右则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1h左右可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且镇痛持续时间较长,能够维持>6h[6],故本资料采用术前10min、术毕前15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此外在术前镇痛阶段,该药物能起到降低组织去免疫力的作用、不断提升机体的抗体反应。结果显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关节手法复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