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性暗示语言应用于手术室医护人员中对患者的影响及效果

2018-12-18 06:04廖灵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麻醉师正性手术室

廖灵燕

手术室在临床科室中是相对特殊的一个医护单元,从手术开始直至结束,手术患者心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反应,尤其是接受首次手术、大型手术的患者,围术期表现出心率加速、血压上升等现象,影响患者身心状态,增加手术风险[1]。因此,手术室医护人员应重视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干预。本资料旨在分析正性暗示语言的干预效果,并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4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入手术室治疗,且符合手术指征,意识、沟通能力均正常,自愿签订研究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肝肾脑疾病、超长(>4h)或大型手术等患者。按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5~74岁,平均(46.36±10.21)岁;科室:骨科Ⅱ类手术13例,泌尿科Ⅱ类手术19例,妇科Ⅱ类手术14例,神经外科Ⅱ类手术16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24~76岁,平均(40.32±10.17)岁;科室:骨科Ⅱ类手术15例,泌尿科Ⅱ类手术16例,妇科Ⅱ类手术17例,神经外科Ⅱ类手术16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术前干预:病房护士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在手术前1d访视患者,术晨为患者静脉注射镇静药,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核对患者手术信息后,与其简单交流,安抚其心理,给予鼓励。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行正性暗示语言干预,具体如下:(1)正性暗示语言设计:安排1名普外科医生、2名麻醉医生、2名手术室护士成立研究组,共同设计语言内容,包括:①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之间语言。例如:护士询问麻醉师:“某主任,很高兴再次与您合作手术,该患者此次手术麻醉操作难吗?”,麻醉师答复:“该患者各项检查报告都正常,麻醉操作难度应该不大。无论什么麻醉都有一定的风险,但总体上来讲,这台手术发生大的意外的概率是比较低,当然我们也会尽力去做好,尽可能的把意外的可能性降至最低”。②护士、手术医生之间语言。例如:护士说:“某主任,很高兴与您再次配合手术,您已拥有该类手术的丰富经历,在本院是该手术的第一主刀,相信这次手术能顺利完成”。手术医生:“是的,近些年我已主刀这类手术多次,已熟练掌握手术的操作、技巧,且与你多次合作,配合默契良好”。③麻醉师、手术后医生之间语言。麻醉师:“某主任,今天这场手术您预计需多久?”,手术医生答复:“该例患者诊断明确,病症典型,且身体素质良好,未合并其他病症,进展顺利的话,预计1h左右”。(2)正性暗示语言实施:待麻醉师进入手术室,巡回护士开始与麻醉师展开“正性暗示语言”交流,再实施麻醉操作;待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麻醉师、巡回护士开始与医生交流。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2-3]参照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恐惧、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数与恐惧、疼痛程度均呈正比。观察两组术前、术中生理应激指标:心率、血压、体温。根据本院设计就医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手术满意度,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恐惧、疼痛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恐惧、疼痛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恐惧、疼痛情况比较[分,()]

组别 恐惧评分 疼痛评分入手术室时 手术开始前 术后24h观察组(n=62) 7.52±1.06 7.06±1.24 5.63±1.02对照组(n=62) 7.63±1.21 8.43±1.45 8.45±1.35 t值 0.5384 5.6541 13.1233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注:同组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术中比较,#P<0.05

组别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术前 术中 术前 术中 术前 术中观察组(n=62) 89.26±11.32 84.15±12.33*# 115.66±15.06 109.78±14.32*# 78.63±18.04 72.92±13.03*#对照组(n=62) 86.97±11.06 89.10±13.08 112.37±16.27 114.24±10.25 79.31±16.32 78.65±16.02

2.3 手术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手术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手术是一种具创伤性的疾病治疗方式,患者通常会将手术视为一种疼痛应激源,在围术期内表现出焦虑、恐惧并存的状态,尤其是临近手术实施前后,心理的强烈应激感会对下丘脑产生直接刺激,促使植物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对手术的安全、疗效产生影响[4]。因此,加强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干预,对手术顺利开展、手术安全均具积极意义。以往临床对手术患者在术前访视时给予传统正性语言干预,直接鼓励、劝慰患者,使得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给予的正性鼓励只是为了让自身能良好配合手术开展,患者被动地接受心理安慰,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心理排斥感,对缓解患者负面心理应激的效果欠佳[5]。

近年来,正性暗示语言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这是一种具间接性、含蓄性、针对性、目的性的心理诱导,对心理能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不直接呈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通过隐晦、委婉的方式表达自身思想,以启示他人[6]。本资料中,本院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手术患者在术前展开正性暗示语言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开始前恐惧评分、术后24h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术中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比术前、对照组低;与田芳等[7]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手术室医护人员实施正性暗示语言能有效减轻患者内心恐惧感,降低术中生理应激性,缓解术后疼痛。原因分析:正性暗示语言看似是医护人员之间的普通对话,患者作为旁听者会认为是医护人员私下的真实交流,并非有意诉说于自身听的,当听到医护人员间关于手术的积极交流后,会自然性的放松心理警戒,消除恐惧、紧张感,主动调整自身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展开手术,增强自身心理的应对水平,从而避免术中心血管循环波动过大,防止心率、血压升高。另外,通过术前正性言语交流暗示,患者心理得以放松,能减少机体刺激,抑制儿茶酚胺释放,从而减轻术后机体疼痛。正性暗示语言的执行者由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护士三者构成,相比于护士单人的言语安抚,更能传递正能量信息,以增强患者自信,积极面对手术。同时,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总满意度93.55%比对照组75.81%高;提示手术室医护人员在手术患者应用正性语言暗示可提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这是因为医护人员在加强患者的心理保护的同时,严格基础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主动为其创造手术舒适性,借助医护人员间的言语沟通,细化手术操作,让患者心理、生理均能达到平衡适应,避免不适状态,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手术室医护人员应用正性暗示语言的效果显著,既能减少患者手术恐惧感,缓解术后疼痛,且能提升手术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麻醉师正性手术室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麻醉师麻醉前访视是为了获得这些信息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麻醉医师职业暴露预防中环节管理的应用分析
想得美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