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岩裂缝形成研究

2018-12-19 08:11门晶璇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年6期
关键词:碳酸盐岩夹角岩性

门晶璇,宋 哲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前人研究认为,影响裂缝形成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两类:即沉积岩的组成与结构和应力。康恩玉[1]研究认为,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含量越高,由其构成砂岩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就越大。

孙广忠[2]提出“岩体结构控制论”;安欧[3,4]发现岩石抗压、抗剪、抗拉强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结构的不同;孟召平等[5]通过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了沉积岩碎屑颗粒的结构、胶结物结构以及结构面的发育特征等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在拉张盆地中,当岩石受到上覆垂向压力的作用时,岩石发生形变的原因是内部质点的位移。岩石形变达到上限时,它就会发生破裂[6]。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裂缝形成的机制,以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结合三轴向岩石力学测试明确岩性与裂缝的关系,从而为更加精准有效地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相关资料。

1 区域地质概况

沾化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北部,是重要的富油气凹陷,面积约2 800 km2,主要发育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古近系自下而上为孔店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新近系自下而上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以湖泊、河流相砂泥岩沉积为主[7,8]。沾化凹陷是由系列的基底断块构成,平面上为近北东向的“北断南超”复式半地堑构造,主要受到北东、北东东向张性、张扭性大断裂的控制[9]。

2 裂缝类型

为了对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岩裂缝进行分类和描述,共收集整理了13 000余张岩心和薄片照片,以岩层层面为基准面,将裂缝分为平行缝、垂向缝、斜向缝,同时对多种裂缝组合形成的“类香肠”型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裂缝分类方法示意

平行缝。裂缝面倾向与岩层层面伸展方向夹角小于15°的裂缝称为平行缝。平行缝在沾化凹陷中较为常见,颗粒细小的如泥岩、泥灰岩等岩石中的裂缝较为平滑,在岩心中常可以观察到有明显摩擦痕迹的滑移面;而在砂岩等颗粒较大的岩石中,裂缝一般呈不完全平行状态。

垂向缝。裂缝面倾向与岩层层面伸展方向夹角超过75°的裂缝称为垂向缝。岩心中可以观察到长度可达数十厘米,宽度数厘米,镜下观察时发现垂向缝有时存在于不同岩性的互层中,且裂缝被充填。

斜向缝。裂缝面倾向与岩层层面伸展方向夹角介于15°和75°之间的裂缝称为斜向缝。岩心和薄片中观察到的斜向缝与地层层面的夹角多超过45°,为高角度斜向缝。

除了以上三种单一的裂缝类型以外,还出现了多种裂缝组合,此现象大多表现为两种裂缝类型的组合,常见有平行缝与斜向缝的组合、平行缝与垂向缝的组合。当裂缝组合重复出现并且裂缝被充填时呈现出“香肠”的形态,本文将这种裂缝称为“类香肠”裂缝。“类香肠”裂缝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一种岩性发生断裂,而另外一种岩性填充了这些断裂处,这一现象出现在不同岩性的互层中,因此,本文提出了“岩性组合”的概念。

3 三轴向岩石力学实验结果

本文选取较具代表性的砂岩、泥岩、灰岩、白云岩垂向岩石样品各一个,样品号分别是 Y4SV-1、Y15MV-1、Y9MV-1、Y2LV-1(表 1),采用美国Terratek公司三轴向岩石力学测试,分析在受到垂向压力时不同岩性之间的应力应变差异。测试过程中,在单轴方向、低围压条件下进行加压或卸压循环,直至岩样破裂,详细记录各岩性在各压力点的力学参数及破裂强度。结果表明,岩性的不同导致了岩石在轴向和径向应变的差异,破裂点的压力由大到小依次是碳酸盐岩、泥岩、砂岩(表2),四个样品的应变曲线如图2。

表1 三轴向岩石力学测试样品信息

表2 样品实验数据

图2 四个样品应变曲线对比

4 不同岩性应力应变对比分析

在获得单个沉积岩样品的应变曲线之后进行两两对比,形成了三组岩性组合,即:砂岩-泥岩组合、砂岩-碳酸盐岩组合、泥岩-碳酸盐岩组合。分析不同类型沉积岩在垂向压力的作用下径向、轴向应变的大小及破裂强度等特征的差异,并通过岩心、薄片照片来验证其与岩性组合的关系[10]。

4.1 砂岩-泥岩组合应变分析

Y4SV-1和Y15MV-1两个样品的应变曲线对比表明,两条“凹”型曲线中夹角较大的是砂岩样品,夹角较小的是泥岩样品,相同压力条件下,Y4SV-1的径向应变值小于 Y15MV-1;Y4SV-1的轴向应变值大于 Y15MV-1。Y4SV-1的破裂强度也小于Y15MV-1。岩心、薄片照片观察发现,裂缝常发育在砂岩、泥岩互层界面上,且大多为平行缝。由于砂岩比泥岩的破裂强度小,在受到足够大的垂向压力时泥岩会首先发生破裂,呈现相对刚性,砂岩则呈现相对弹塑性(图3)。

图3 单轴岩石力学实验Y4SV-1与Y15MV-1应变对比

4.2 砂岩-碳酸盐岩组合

Y4SV-1与 Y9MV-1、Y4SV-1与 Y2LV-1两组样品的应变曲线显示,每两条“凹”型曲线中夹角较大的是砂岩样品,夹角较小的是碳酸盐岩样品。对比结果表明,相同压力条件下,Y4SV-1的径向应变值小于Y9MV-1和Y2LV-1;Y4SV-1的轴向应变值大于 Y9MV-1和Y2LV-1。Y4SV-1的破裂强度也小于Y9MV-1和Y2LV-1。岩心、薄片观察发现,裂缝常发育在砂岩、碳酸盐岩互层界面上,且大多为近平行缝。由于砂岩比碳酸盐岩的破裂强度小,在受到足够大的垂向压力时,碳酸盐岩会首先发生破裂,呈现相对刚性,砂岩则呈现相对弹塑性(图4,图5)。

图4 单轴岩石力学实验Y4SV-1与Y9MV-1应变对比

4.3 泥岩-碳酸盐岩组合应变分析

Y15MV-1与Y9MV-1、Y15MV-1与Y2LV-1两组样品的应变曲线显示,两条“凹”型曲线中夹角较大的是泥岩样品,夹角较小的是碳酸盐岩样品。对比结果表明,相同压力条件下,Y15MV-1的径向应变值小于Y9MV-1和Y2LV-1;Y15MV-1的轴向应变值大于Y9MV-1和Y2LV-1。Y15MV-1的破裂强度也小于Y9MV-1和Y2LV-1。岩心、薄片观察发现,裂缝常发育在泥岩、碳酸盐岩互层界面上,且大多为平行缝。由于泥岩比碳酸盐岩的破裂强度小,在受到足够大的垂向压力时,碳酸盐岩会首先发生破裂,呈现相对刚性,泥岩则呈现相对弹塑性(图6,图7)。

图5 单轴岩石力学实验Y4SV-1与Y2LV-1应变对比

图6 单轴岩石力学实验Y15MV-1与Y9MV-1应变对比

图7 单轴岩石力学实验Y15MV-1与Y2LV-1应变对比

综合研究表明,破裂强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碳酸盐岩、泥岩、砂岩,即在垂向压力的作用下,破裂强度越大的岩石越容易产生裂缝,裂缝常常出现在不同岩性的互层界面上,且多发育平行缝或近平行缝。可将此现象归纳为:当岩性组合地层同时受到垂向压力的作用时,岩石会被挤压,因而发生径向伸展,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岩性互层界面上首先发生滑移,形成裂缝,呈相对刚性的岩石难以承受压力先破裂产生裂缝,随着压力的持续增大,呈相对弹塑性的岩石再产生裂缝,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多种裂缝类型同时出现的情形。

5 结论

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岩裂缝多发育在不同岩性的互层界面上,主要发育有砂岩-泥岩组合、砂岩-碳酸盐岩组合和泥岩-碳酸盐岩组合。依据不同类型沉积岩的应力应变差异,证实了破裂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碳酸盐岩、泥岩、砂岩。

猜你喜欢
碳酸盐岩夹角岩性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大数据统计在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塔河10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承压堵漏技术
相关矩阵和熵值算法在松辽盆地元素录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