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故事和微辩论的“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学设计

2018-12-20 09:29徐益苗
生物学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辩论导图动物

徐益苗

(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南京 210009)

1 教材分析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8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内容,包含“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两部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促进学生在科学思维活动中归纳不同的动物行为在获得途径方面的异同和意义。通过微辩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达成改善学生认知方法的目标。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方面的知识,认识生命的多样性。

(2) 通过“课堂微辩论”的形式探讨动物的学习能力,提高思辨性和表达能力。

(3) 养成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建立正、反方各四人的学生辩论队,明确辩题及各方观点。课前两天,各方将一辩发言稿交对方,据此有针对性地准备驳论和自由辩论。另选出主持人,负责流程推进和时间控制。并准备微辩论的席卡和计时器等。布置无线网以方便现场查阅资料。设计思维导图框架(图1),准备好学生上课用的带有预设内容的不干胶贴纸(图2)。

图1 本课思维导图框架

图2 部分不干胶贴条设计

3.2 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 教师导言: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中,有数百万种动物,有的翱翔天际,有的驰骋大地,有的潜行水底,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行为。它们的行为是如何获得呢?

3.2.1 阅读故事,分类图片 提供四幅图片并在学案中配备描述图片的故事(表1)。四幅图片分别为: 蚯蚓为觅食多次被电、美国红雀喂金鱼、黑猩猩钓白蚁和婴儿袋鼠爬向育儿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出最能准确描述每种动物行为的不干贴,同时将四种动物行为两两分类,贴在思维导图(图1)对应的位置上。

3.2.2 观赏故事,回答问题 由学生代表讲读课件中图文并茂的故事。故事取材于纪录片《Spy in the wild》,描述了工作者为了近距离拍摄大象的行为而制造了“乌龟间谍”“白鹭特工”和“粪便摄像机”等拍摄工具,这些工具在拍摄过程中遭遇到大象不平等的对待。学生结合它们不同的命运,分析背后的道理: 以“乌龟间谍被踩踏是因为大象具有哪种行为”“粪便摄像机和白鹭特工为什么没有遭受大象的袭击”等一系列问题为指引,让学生依次选出故事中多种动物行为的贴条,并合理归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动态图“幼象的印随行为”,明确其行为“跟随、模仿”母象的特点,并将这一行为归类。

表1 学案中四幅图片的图文材料

3.2.3 归纳小结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 以粘贴在思维导图中的多个实例为基础,借助剩余贴条中的提示,引导学生选出能描述该类行为获得途径特点的贴条,完成对概念含义的建构。随后,学生结合思维导图中的举例和定义,思考或选出这类行为的意义,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在丰富感性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同异,建构起相关概念。

3.3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提问: 哪种动物的学习能力更强?学生易想到人类自己,引发学生思考: 说话是不是人类一生都在学习和使用的技能?让学生感受学习说话是一项复杂的学习行为。同时,以视频“一只说中文的猫”(猫发出类似中文“我要鱼”,“我要牛肉面”的声音)引导学生判断: 动物(非人类)能学会说话吗?请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初步选择立场。

由学生主持人组织双方辩手进行微辩论——动物能学会说话吗?辩手发言、提问和回答都限于1分钟内。其中一辩和二辩的发言内容为课前设计、课内呈现,自由辩论环节和四辩的发言内容为课内即时生成。辩论进行过程中,要求旁观学生记录并思考: ①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②在学案的横线中记录一些辩论中出现的、你想借鉴的观点和看法,并于课后深入谈谈认识(作业)。

在针对辩论焦点的讨论中,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准备辩论的流程,引导其思考是哪一个关键步骤使辩论双方结论大相径庭,这对于日后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何启发,从而提出科学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流程: 问题开始、明确术语、头脑风暴、构建假设、深入研究、综合推理、得出结论。教师从介绍人类学习的不同途径出发,让学生说出这些具体的学习行为都需要人体中哪一个系统的调节,同时结合辩论中学生的举例,说明动物的学习能力与大脑皮层发达程度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完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科学现象充满趣味性,通过辩论形式进行多视角的问题探究,促进学生演绎思维。同时渗透方法论的教育,指导学生客观地看待问题。

3.4 课堂小结与作业设计 学生借助已完成的思维导图来总结本课的关键知识。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以辩论环节中的记录为基础,结合课堂所学和PBL流程,从客观的角度谈谈对于这个辩题的认识并表达最终立场,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 学生结合思维导图概括主要内容是进行知识加工并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是为促进学生科学地认知进行的实践性指导。

4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可视性一直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本课教学中,将思维导图的建构设置为贯穿课堂始终的重要线索。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案到共性,学生通过比较、抽象、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活动,建构起本课的思维导图。

初二阶段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学中通过辩论形式既活跃课堂,也通过学生的科学思维在问题碰撞中促成概念建成。教师在课前对辩手的辅导相当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辩题准备过程中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简单地从网络中复制、罗列文字,缺乏对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偷换概念和偏题;发言字数过多或过少;出现明显的错误立场或易被对方利用的观点;有明显语病或连贯性问题;通篇缺乏总结性观点等。“微辩论”对辩论各环节的时间进行了压缩,其目的是突出核心观点,提高课堂效率,但也造成了辩手易出现因时间紧而速读讲稿的问题,对辩论学生发言稿和现场发言语速的提前指导可以明显提高课堂辩论的质量。这样一方面有效推动了课堂活动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辩论导图动物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最萌动物榜
第6章 一次函数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