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爵杯如何从铜到瓷!

2018-12-20 08:11
艺术品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礼器永乐青花

爵是古代中国酒器和礼器之一。大约在4300年至3300年前,陶爵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酒器,直到商周绝迹。铜爵,被认为是贵族使用的酒器和礼器,现知最早的铜爵在夏商之际,商代和西周早期是其流行期,到西周末年基本绝迹。千年后,金石学在宋代盛行,复古风日炽出现仿古爵。在明清时期发现有银爵、金爵、玉爵、瓷爵、掐丝珐琅爵杯。

在考古发现中,商代青铜爵多与觚、斝同时出现,关于这三种酒器的用途,斝为温酒器毫无争议,爵与觚的功能暂无定论。

二里头文化乳丁纹爵,其容量不足300 毫升,事实上大部分爵的容量在100 毫升左右。而觚、斝的容量均超过500 毫升。酒器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说明其用途。

爵有故事,你有酒吗?爵,穿越千年,承载着酒器和礼器的价值,也象征着身份的尊贵。它呈现和见证了多少故事以及历史瞬间,触及内心且震撼人心。此时此刻要不要来一杯呢!

玫茵堂旧藏永乐青花爵盘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盘首见于明代永乐时期。爵杯仿青铜爵器形,前有椭圆流,后带尖形尾,左右有双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盘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盘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间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称“歇爵山盘”。瓷爵外壁两侧各画一条五爪云龙,其下画海水江崖纹,三足各饰如意云纹及双线,器底有涩胎一圈,中央施釉并画莲花一朵,器内纯白无纹饰。盘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周绘饰双龙纹以及海水波涛纹,口唇上画勾云卷草纹、盘外画折枝番莲花二层,四足各有如意云及番莲一朵,盘底中心露出致密洁白胎体。相同的爵杯和托盘组合在景德镇负责烧造宫廷用器的珠山遗址曾有出土。

瓷爵的烧制始于元代。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谈论太庙祭器时,说:“共设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已是重要祭器。明英宗时,礼部尚书蒋守约也曾提到“大祀天地、社稷,旧制皆用瓷爵”,可以推想带有五爪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组合的瓷爵和爵盘,应该是永乐时期重要的家国重器。

爵杯仿青铜爵器形,前有椭圆流,后带尖形尾,左右有双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盘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盘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间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称“歇爵山盘”。瓷爵外壁两侧各画一条五爪云龙,其下画海水江崖纹,三足各饰如意云纹及双线,器底有涩胎一圈,中央施釉并画莲花一朵,器内纯白无纹饰。盘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週绘饰双龙纹以及海水波涛纹,口唇上画勾云卷草纹、盘外画折枝番莲花二层,四足各有如意云及番莲一朵,盘底中心露出緻密洁白胎体。相同的爵杯和托盘组合在景德镇负责烧造宫廷用器的珠山遗址曾有出土。

爵杯较为特殊之处,是带有一歇爵山盘。2011年苏富比玫茵堂专场也出现一件相似的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歇爵山盘,应为此类组合件的一部分,以2866万港币成交。和台北故宫馆藏这件相比,哪件更精美呢?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托盘

“爵”的寓意

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史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有“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的记载。

青铜爵是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祭器。秦汉以前汉族礼仪的儒家经典《礼记·礼器》记载有“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觚,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由此可见在古时祭器中,爵的地位之高贵。在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青铜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华夏古代,“敬宗庙”、“恭祖旧”的宗庙之敬关乎定邦安民,陈设于宗庙的祭器源于用器,但贵重远胜,先贤往往视若性命。

青铜器时代结束后,南宋高宗南渡,北宋所存铜礼器“尽皆散失”,而国力式微,祭器就多用瓷造。铜礼器在南宋时起逐渐为瓷祭器所替代,成为制度并延及后代。王光尧在《从故宫藏清代制瓷官样看中国古代官样制度》中有:“北宋末年开始,定窑、汝窑、越窑、修内司和郊坛下二官窑、龙泉窑都烧造器型相类的祭礼用器物,……南宋初年、元朝中晚期、明清两代烧造瓷质礼祭器和以瓷器为祭礼用器的史实”的论述。

杭州市西老东岳北部 元代鲜于枢墓出土的蓝釉描金爵杯

现存瓷爵杯,最早见于元

作为祭器、礼器,瓷爵在各种仪式中供置在先祖陵寝、太庙、高堂,超然于实用与陈设器之外,也超越现实生活的世俗观念。在爵体上,皇家宗族的兴盛与民族国家的辉煌相互交融。祭坛上渴望永恒的祷告,确立了爵在同时期器物中显著而神圣的地位,因此皇家祭器爵的设计制作非常慎重,要求严格,形制规范工艺精湛。

西周中期 凤鸟纹爵 通高22cm 最宽17.1cm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最早出现于殷代铜器上的鸟纹是小鸟纹,常常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作为辅助纹样。小鸟纹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鸟身竖立,另一种鸟身横置。大鸟纹最早出现于殷末周初,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其开始出现就被用作主题纹饰,并占据了青铜器的主要部位,其特点在于有华丽的冠羽。

文献记载,宋代开始,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窑场各自在不同时期曾生产瓷爵,或名为“匏爵”,很多是专为宫廷烧制。但现存实物中,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瓷爵来自元代。

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描金带托爵杯 高28cm 口径7.8cm 足径7.9cm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白釉爵杯

元代“国俗尚白”,许多祭器选用白釉,景德镇烧制的“太禧”款卵白釉瓷盘,就是掌管祭祀的太禧宗禋院专用器,故也有卵白釉爵。元朝国家圜丘设祭坛,圜丘主体建筑为宝蓝色调,元代景德镇陶工运用青花钴料配制釉汁创烧出蓝釉,施于用作祭器的器物上,故名祭蓝釉,其中就有祭蓝釉爵。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谈论太庙祭器时,说:“共设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依然是重要祭器,可见传世白釉爵。永乐时期,烧制许多白釉爵和青花爵,并创制出爵与盘组合成一体的“爵盘”。

对比可见,元、明初爵的三足制作较为爵杯扁长圆口,二柱,柱顶为圆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托盘中间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的三个凹槽恰好支撑爵之三足,盘底三长弧形条足。

爵杯外部与托盘通体以胭脂紫釉为地,爵杯内壁与托盘底部均为蓝地。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用轧道工艺饰底纹。爵杯以粉彩黄弦纹或黄地蓝勾莲纹带为界将主体纹样分隔为几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龙纹,足上部绘兽面纹,下部绘变体蝉纹。盘中的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和寿桃纹,盘内底外缘和外壁绘夔龙纹,与爵杯纹饰相呼应。盘底中心留白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爵杯在造型上仿照三代青铜器式样。生产和使用瓷质爵杯作为祭器是元明清三代的通例,此种形制的带托盘爵杯,目前所知最早见于乾隆朝,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御窑厂奉旨烧制的“洋彩”器中就有此种爵杯,一为胭脂紫色地,一为黄色地,轧道锦纹和夔纹,制作都极为精细。所见实物还有青花器,同类器物在光绪朝也有仿造。粗拙,但一爵之上的三足为统一式样。应是用同样翻模法制成。元之双柱则有差别,当是用手搓泥而成。到了明洪武及以后,双柱大小相同,双柱顶莲蓬形制作规整精致,应是模印而成后,将三足、双柱粘接到主体之上。关于爵上双柱,它的功能至今也没有定论,一是认为用爵饮酒时,以双柱碰到脸为限度,双柱有限制过量饮酒的作用。二是认为在祭祀时保持圣洁,爵上覆盖绸布防止灰尘,爵之双柱用来撑起绸布,避免被爵中的酒浸湿。三是认为双柱没有实用功能,在敞开的舟状大口上起装饰作用。这样看来,双柱更为爵增添了许多想象空间。

嘉靖时期烧造爵亦十分兴盛。清乾隆时期达到瓷爵工艺新高度。

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高55.5cm 口径37.3cm 足距38cm 故宫博物院藏炉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其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

爵杯后的企图心

在浏览了历代名爵之后,我们发现永乐和乾隆两个时期设计的爵与盘吻合相契,装饰亦有独到之处。

永乐爵描绘五爪龙和波浪山峰。五爪龙象征天子,波浪山峰又似曾相识。故宫馆藏一件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所绘水流洄洑,冲击山峰,激起浪花飞溅,极有汹涌澎湃之势,而山峰巍然屹立在惊涛骇浪中。

再看爵腹部的海水江崖,正是三足炉装饰纹样的缩影。当爵的三足插于盘坎之内,形体与纹样都表现出“岿然不动”之势,而两者之间又浑然统一,不正是构思设计者隐寓“天下一统,江山永固”的深意吗?

乾隆青花和粉彩爵盘,沿袭了永乐的形制和装饰的构想,而且将这一式样的内涵作了清晰明朗的表述。直接称呼此类器形为“江山一统爵盘”。

那么,在祭坛上,永乐、乾隆爵盘所蕴含的“江山一统”就成为这两朝皇帝在列祖列宗面前最庄严的祈誓。一统天下,江山永固,也无不彰显的二位君王在政治上的欲望和企图心。

猜你喜欢
礼器永乐青花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彩色笔动起来
青花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