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为何跨界艺术

2018-12-20 08:11徐文华徐毅儿
艺术品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跨界明星

文◆徐文华 徐毅儿

当下的艺术界,流行着“艺术跨界”的潮流。例如,艺术与非艺术领域的跨界,包括商业、时尚等;艺术领域内部的跨界,包括艺术种类与艺术家个体。“艺术跨界”作为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图景中正愈演愈烈。

现实生活“艺术跨界”很常见

相信紧随时尚步伐的你会记得,本世纪初的LV经典Monogram系列的樱花、蘑菇等多彩图案,这是美国设计师、前LV设计总监马克·雅克布邀请日本着名艺术家村上隆合作的作品。据悉,当年,这些清新的设计元素,给一直以稳重优雅示人的LV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与全新审美愉悦,销售额随即提升了10%。当然,与LV合作的还有“圆点女王”怪婆婆草间弥生等著名艺术家。

印象丽江

又例如,跨界“鬼才”、著名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除了人们熟知的各种超现实绘画外,达利还有众多“跨界”名作,包括珠宝设计、装置艺术、服饰元素等。

此外,人们熟悉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领衔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等大型实景演出作品,等等的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跨界”。

2018年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广东著名画家“锵哥(陈永锵)”再推“艺术跨界”力作——“下关七星伴月·饼茶”。这是一款别具岭南特色的中秋礼盒,内含特别研发的“月饼”形制、红棉图案茶饼,广州酒家大师手制月饼,以及陈永锵限量数码版画《红棉》。事实上,锵哥的“艺术跨界”作品非常之多,例如他钟爱的的酒和茶,以及音乐(“跨界音乐会”),还有书籍、陶塑,旗袍、丝巾、抱枕、笔记本、折伞等各类型日常生活用品。

历史新起点呼唤艺术跨界尝试

在艺评人Jray看来,商业跨界于艺术家而言等同于一个纯艺术项目,商业品牌只是在为艺术家推介自己的艺术图像助力:“只是其中有商业的支持和更为便利全面的推广模式。换言之,艺术家仍然是将此视为自己的艺术作品,很少有艺术家会为了应和商业的要求而跳脱出自己一贯的艺术线索,或更换自己的艺术符号。例如,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匿名艺术家Banksy,至今无人能确认他到底是谁,但是他的每个艺术项目都会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而且一旦Banksy乐意参与到商业跨界中,便直接为品牌商省去千万元的推广费。”

渔歌晚唱艺术总监戴卫国则认为,在别具意义的重要历史时期里更利于跨界艺术家的“批量诞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莫里斯、麦金托什等,他们堪称为跨界艺术的佼佼者。这些前辈跨界艺术家们都有一些共性:例如都产生于社会变革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上的转变,令艺术、建筑、设计等各领域的创新需求增大。”戴卫国说:“当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环境正呼唤着艺术家们,通过跨界尝试,以崭新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达·芬奇在绘画、雕塑、建筑、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造诣与成就,以及他创作的跨界艺术品,甚至被评价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九云笑言:“与锵哥艺术团队、广州酒家合作的中秋礼盒中的‘月饼’形制、红棉图案茶饼,同为别具技术含量的艺术品。”

陈永锵先生创作「旺丰年」系列作品之一

艺术跨界是艺术情怀文化担当

与此同时,戴卫国认为,“跨界”并非无界,“无论是艺术与非艺术的联姻,或者是艺术内部跨界;无论是出于他者的邀约,还是艺术家主动地尝试。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资本对艺术领域的介入,改变了当代艺术的存在形态、创作模式以及接受方式,加强了艺术与非艺术以及艺术内部的合作,助推了艺术跨界的热潮。冷静客观地看待艺术跨界现象,无非两点:其一,艺术跨界是当今消费主义时代艺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产物;其二,艺术跨界包含着对传统艺术体制的含蓄的依赖。所以,跨界并非无界,而是在谙熟各艺术分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超越性尝试”他说。

“锵哥是岭南文化名人。对于‘锵哥’这座宝矿,我们会以现代人的文化感知,进行多元化的‘艺术跨界’挖掘,但无论是任何的商业行为、模式、产品,又或者是艺术符号,均以锵哥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理念为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更‘接地气’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岭南艺术的精髓,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戴卫国强调,这是锵哥一直以来的艺术情怀与文化担当:“说实在的,举办艺术跨界活动也好,打造艺术跨界产品也好,都是商业投入的行为。我们所渴求的‘产出’是岭南人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是对传统艺术的自信与认同。”

“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和摄影在这样一个‘跨界’的、观念的、科技手段大显身手的当代艺术语境中显然是有些吃亏的,显得过于安静甚至寒酸了。但事实证明,‘架上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从来没有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在日益喧嚣、晦涩的‘跨界’艺术波涛之下,一些坚持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家的作品愈发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当代性’。”艺术时评人邢千里如是说。

明星跨界似乎在娱乐圈已是常态,演员、导演、制片人、公司老板、歌手等,这些身份标签常会汇于一人。而当娱乐圈的标签不再惹人注目,明星们已开始向外延发展——设计师、原创品牌,甚至是艺术家……当荧屏前的明星频繁出现在美术馆而非舞台的聚光灯下时,让人深思,为什么艺术行业如此热门呢?

陈永锵先生为“丁酉鸡年贵州茅台生肖酒”特意绘制的《司晨》

明星艺术家的别样视角

如今,很多国际明星做起了艺术行业投资。据美国音乐榜Billboard消息,经纪人斯库特·布劳恩正与自媒体“创业网红”加里·维纳查克合作投资一个线上艺术平台,该平台为年轻藏家提供价格从40美元到700美元不等的艺术品,其目标在于让跨界文化的吸引力最大化。

明星参与当代艺术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欣赏和收藏,2015年,导演顾长卫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视介”展览,借用“钱”来表达现实生活,他将视野无限扩大,延展至气象万千的“视介”中,以微距镜头发掘百元纸币的局部细节,将自己最擅长的视觉拍摄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塑造“钱”的美感与神奇,表达对他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拜金主义的反讽。据了解,此次展览顾长卫捐赠了摄影作品50幅,视频、装置、雕塑等作品5件,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无独有偶,以饰演“狠角色”被大家熟悉的演员徐锦江,在他粗狂的外表下隐藏着满满的艺术情怀。他曾师从现代书画大师关山月,在艺术品收藏鉴赏、空间设计等领域多次获奖。2015年11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徐徐丹青似锦江”的展览中,徐锦江创作的30余件绘画及雕塑作品,以及75位艺术家以“徐锦江”为蓝本创作的80余件不同形式的作品展出,吸引了参观者的关注。

除了演艺圈前辈有着浓浓的艺术情怀,青年影星也展现出了对于艺术的兴趣。2017年演员钟汉良举办了“钟汉良视觉艺术展”,通过其摄影作品,结合AR技术、影像装置、光雕投影技术等方式,折射出他眼中香港乃至世界城市的变迁。展览最大的投射影像高达2.5米,重现1997年7月1日至今的香港市容市貌。钟汉良说:“我想在工作之余,把心静下来,用相机去捕捉美丽的风景。”这些作品是他过去20年的创作,除了照片,还加入了装置艺术元素,让照片呈现更加丰富的效果。据了解,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当代艺术馆多元跨界的一次探索尝试。

演员徐锦江举办个人艺术展

明星策展人的粉丝效应

近年来,除了办展览,明星们更倾向于以策展人的身份介入当代艺术。2016年,歌手李宇春曾表露自己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兴趣。近期,由李宇春担任艺术总监的跨界艺术展“菜市场”,邀请了6位“80后”中坚力量艺术家、3位“90后”当红艺术家,以及“70后”艺术家徐震。群展延续了李宇春长久以来对于流行的思考,也包含着她希望公众对此话题所进行的开放性讨论:流行文化如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的消费时代,以艺术为媒介,如何能让美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与觉知。由此可知,李宇春对于流行的思考早已跳脱娱乐及商业消费层面,而演化为关于时代、文化的公众议题。

明星充当艺术策展人不局限于艺术展览。在2016年的苏富比秋拍上,当代板块推出由亚洲偶像组合T.O.P策展的“TTTOP”晚间拍卖,它涵盖亚洲及西方当代艺术,既有国际上备受认同的亚洲当代大师及后起新星,亦有来自西方的代表。这场拍卖斩获了1.36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18亿元),其中逾40%竞投者为40岁以下,20%竞投者为新客户,全球逾20个国家的客户参与本场拍卖。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家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拍卖公司来说并不突出,但这个事件给了艺术市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利用“粉丝经济”炒热艺术市场,可以带来新的市场活力。

事实上,明星跨界艺术是双赢的局面。明星通过艺术不但可以更好地塑造自身形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人脉,同时艺术机构也会利用明星的光环策划活动,推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艺术市场也可以进一步与群众相联系推动艺术行业发展。

借用名人效应提高影响力或直接让明星名人参与策展,似乎在艺术界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当代艺术品的市场关注度和受众面正逐渐扩大,明星们带动的光环效应会作为市场的推动力,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加入到艺术市场中来。

钟汉良视觉艺术展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跨界明星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跨界设计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跨界通平台
扒一扒明星们的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