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8-12-20 03:35许眉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范式史料学科

◎许眉白

江苏省在今年的高一年级即将进行高考改革,虽然,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历史学科即将算分已经毫无悬念,不管分值是多少,与旧的高考模式相比,历史学科的地位将大大提高,这对高中历史老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高中历史老师应如何应对新的高考模式呢?我觉得我们应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教学。

什么是学科的狠心素养,各国的理解和内涵都有所差别,经合组织认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经合组织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 台湾的“国民核心素养”阅读理解 沟通表达、使用科技资讯、学习如何学习、审美能力、数的概念与运用等。团队合作 多元包容、国际理解、社会参与与责任、尊重与关怀、集体精神等。反省能力 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研究、组织与规划能力、了解自己等。

一、从“阅读理解”的维度看,新高考模式下应重视学生读史能力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读史的“阅读理解”能力,最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创设新情境,运用新材料”,老师与考生没见过的生疏难懂的材料越来越多(尤其是文言文材料),因此,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历史高考不像考历史,更像考语文。他们之所以有这种看法,主要是在他们头脑中有一种固定的思维,即“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考查是语文学科的目标与素养,与历史学科无关。其实这种观念是太错特错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各门学科共同的核心素养,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读史能力理所当然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为了引导高中历史教学重读史能力的培养,这几年江苏乃至全国高考中历史学科取消问答题,所有主观题都是材料题,即使是客观题的选择题几乎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而2009年开始出现的新题型——历史小论文,主要也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高考不仅要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上可能比语文还要高。因为语文主要考查考生最基本的字义句义的理解,而历史除此之外还要考查考生的史料甄别辨伪能力,人类社会几百万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史料浩如烟海,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要能甄别哪些是信史,哪些是伪史,哪些是有用史料,哪些是干扰无用史料,甚至哪些是出题者故意设的陷阱,这都要求考生有一双火眼金星,能去伪存真,剥皮抽芯。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首先,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从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尽可能多的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其次,学案编写的重点是精选符合学习的材料,有目的的强化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学会阅读把握材料,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提炼材料观点的方法和习惯。不能提供情境材料的学案是不符合要求的。再次,历史学科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材料时不仅要埋头于过去,还要选取和解读代表性的时政热点材料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二、从“团队合作”的维度看,新高考模式下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从教育专家对不同学习方式及其功效的研究表明:上课专注听讲、做笔记的功效只有10%——20%,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是50%——60%,而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如果能做到兵帮兵、兵教兵,其功效可达到80%,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最高效的。在当今江苏高考模式下,由于历史课时非常有限,而高考的内容没有减少,考试的要求与难度没有降低,这就要求通过改革教学与学习模式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因此,新高考模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学习模式。

我觉得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不能拘泥于形式,不能摆花架子,要实在,效率优先;不能像有的学校那样整堂课都是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的内容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可探讨研究性。在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四步走”的流程比较实用,第一步是小组成员独立探究,在独立探究中得出自己的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第二步是小组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交流成果,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整合;第三步是小组之间的成果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也可抛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问,在本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小组对这小组的成果可以补充完善和质疑;第四步由老师进行总结与升华。

在小组团队合作学习中,由于每位成员都是课堂的主体,都要有自己的学习成果,都有可能向小组甚至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每位学生积极性都很高,都非常专注,学习的效率非常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要取得自己的成果,就要认真看书,积极思维,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成员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都会加强,因此,在小组团队合作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从“反省能力”维度看,新高考模式下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感悟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即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高考的要求就是考纲规定的考试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见表2)

目标 一级 二级 三级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实体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察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发现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讲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联系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明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正确的阐释。辩证的、历史的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 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感悟能力呢?首先,学生要掌握一些读史与析史的基本原理。比如:主要史学范式(史观):(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知道史料的分类(实物、文献、口述史料、图片影像资料等,以及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的区分)。获取史料的途径(查阅、采访探访、实地考察考古)。影响史学观点的因素(研究中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史学研究客观性的原则(可靠史料、正确的观点、史论结合、多方史料的甄别)。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等观点)。运用基本理论的习惯。其次,在充分占据史实的基础上,史论结合,从史实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明理论,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史论结合。理论和史实符合逻辑思维的习惯和要求,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再次,整合观点、总结规律。学习历史最终需要从浩瀚的历史烟海中拨开云雾见青天,寻找对今天的借鉴。通过对历史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今年是新高考模式推行的第一年,历史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后,历史高考怎样考?历史课堂要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新的教学大纲已经颁布,但新教材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历史教学中怎么处理“新瓶”与“旧酒”之间的关系,这都是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困惑。但只要我们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既要尊重传统,但不能墨守成规,既要承传统之精华,沉着冷静,又要吸时代之精气,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改的转型期变被动为主动,游刃有余,创新高考之佳绩,培创新之英才。

猜你喜欢
范式史料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史料二则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