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剖析

2018-12-20 03:35常兴街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题意题目解题

◎常兴街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很独特的一门课程,在数学思维上,是非常严谨的、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很难将数学知识一次性的得到深刻理解,掌握好数学的真正的本质,体会到数学这门课程的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作为学生,用反思性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抽象规律的掌握。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困境

1.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 步入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在新课程中,对学习方式上提出了改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的模仿。所以,这样并不能真正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停留在无反思状态。学习的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如果一个题目换一种考法,学生就不会懂得变通,从而造成学生的思维机械、思考能力下降,同时也会缺少大量的锻炼思考能力的时间,常常是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更谈不上自主学习。

2.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考试成绩,课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很少,以至于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思维变得机械,对老师产生依赖。由于课上本身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加上学生机械的做大量的题,造成思维机械,对问题进行分析或者思考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减少,甚至是很少。

3.学生无法适应角色转换 初中生学生虽然心理年龄逐渐成熟,但注意力还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从小学阶段单一对象知识向中学阶段多个抽象知识学习的转变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具体策略

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也是对解题方案的加深层次的剖析,同时是思维结构调整、思维层次深化、思维水平提高的自我进步、自我升华的过程。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一直存在于整个人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解题方案多元化的认知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出了数学题的答案,这并不是解题过程的结束,而应是进入深度思考、发散解题思维的开始。

1.引导学生反思对题意的理解、寻找规律,积累解题经验 对于学生的解题活动来说,第一项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理解题意,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顺利解题的根源,就在于不能正确的领悟题意。领悟题意以及解题回顾是学习解题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两项,这两项是学会确定解题流程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所在。所说的理解题意说的是根据问题所描述的背景来找到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也就是从题目当中获得和解题相关的信息。

比如,已经知道一个圆的圆心在o点,其直径为10,在圆上有AB、CD两弦,AB的长为8,CD的长为6,AB平行于CD,求AB、CD的间隔是多少?大部分同学在对作答的时候,由于考虑存在不足,只是得出7这一结论。如下图1,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隐藏的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忽略了圆是轴对称图形之一特性以及两条弦均在圆心一侧这一条件。反思本题求解过程当中的错误,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圆的轴对称这一特性实际使用方法的理解。

2.在解题策略上引导学生反思优化学习过程 在对题目进行实际求解的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依据题目给定的具体条件来选择解题方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那么就将限制它的使用范围。所以让学生对相关求解过程进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方法当中所隐藏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来对具体的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加工,进而总结出应用范围更大的解题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反思的过程当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由于学生常常会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所以不会对使用的求解方法的好坏进行分析,作业当中也常常反映出解题方法较为单一、不仅步骤繁琐而且思路较为死板等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欠缺辨别能力,此外也是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所以,老师应当指引学生对自己所使用的解题方法进行回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断的通过这种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并让学生拥有一个更为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思路,在对题目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推动学生建立一个更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反思问题本质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在对教学进行总结时,应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回顾,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是否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学到的知识是否形成一套体系,在解题思想和方法上是否可以进行改进,是否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熟练运用,进而回头进行思考,明确何种原因导致学习上出现问题,在反思和回顾中找到学习有效的途径。

所以,当学生完成几道习题后,尤其对于计算型的题目,教师应抓住合理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加深对问题的体会,使学生能够从解决一例到一类的跨越,逐层深入,实现思维模式由例到类的过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程度,最终实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对习题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解决问题后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本质,有利于学生快速看清问题的本质。学生在完成几道习题后,教师应引导其探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加深对问题的体会。

结语:总的来说,对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反思是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步骤,我们应给予学生们充分的引导,切实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题意题目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