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earnSite平台的信息技术“课内翻转”的实践性探究
——以《认识计算机》一课为例

2018-12-20 03:35吴学会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协作计算机信息技术

◎吴学会

一、引言

翻转课堂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正在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转变。

然而,在信息技术学科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却碰到了困难。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较重,要想让学生在家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自主学习任务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支配的时间主要是课堂时间,在课内实施翻转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课内翻转”就是将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内化拓展”这两个阶段浓缩在一节课内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重构与创新,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符合翻转课堂的理念。

信息技术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的,这为“课内翻转”的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课内翻转”还需要一个学习管理平台为支撑。笔者选用的LearnSite学习平台,是由浙江温州的周建达老师专门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开发的。该平台集网页型学案、在线讨论、检测反馈、小组合作、作品提交及多元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它为“课内翻转”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软件支撑。

二、基于LearnSite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课内翻转”教学模式

笔者参照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先生设计的微课程教学法模型,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LearnSite平台的特色功能,以及教师、学生在翻转流程中的角色定位,总结出基于LearnSite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课内翻转”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信息技术学科“课内翻转”教学模式

“课内翻转”流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准备配套的学习资源,发布到LearnSite平台,形成网页型学案。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主要包含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学习任务等。它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达成目标,明了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首先创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揭示自主学习任务。然后学生对照学习任务单,在LearnSite平台上浏览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碰到问题时,组内协作解决,或在平台讨论区求助。最后通过在线检测反馈学情。

3.知识内化与拓展阶段 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拓展练习,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能力的提升。最后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三、基于LearnSite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课内翻转”教学实践

以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2章第1节《认识计算机》一课为例,进行基于LearnSite平台的信息技术学科“课内翻转”教学实践探究。

《认识计算机》是一节理论知识课。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计算机基本组件及其作用,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理论知识因其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如果照本宣科,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听起来无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笔者在讲授这节课时,依托LearnSite平台,采用“课内翻转”模式,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实践、实时检测反馈、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先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再根据达成目标去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从“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着手,将体现达成目标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转化为相互联系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带着问题探究。

(2)准备配套的学习资源。首先收集相关的素材。如:计算机硬件的图片,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动画,“内存条拆卸与安装”的微视频。然后在LearnSite平台中编辑成图文并茂的网页型学案。

2.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1)创设情境,揭示任务。首先展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图片,请学生猜一猜。当学生听说这是一台计算机时,感到无比惊讶,没想到竟会有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从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接着打开LearnSite平台,出示自主学习任务单,揭示达成目标,布置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通过LearnSite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初识计算机硬件”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打开旧电脑机箱盖,进行实验探究,对照实物查看并识别主要部件,增强感性认识。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导致自主学习的节奏各不一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学完,可以自行跳跃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并且有机会帮助学困生。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观看、模仿实践,充分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遇到问题时,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可在“讨论区”留言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教师在课堂内巡视、观察,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在线检测,反馈学情。LearnSite平台的在线检测有“常识测验”和“课堂测验”两种方式。“常识测验”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学生完成检测并提交后,平台立刻反馈出每道题的正误,还能看到解析提示。在“课堂测验”中,教师端能显示出每道题的正确率,为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提供了依据。

3.知识内化与拓展阶段

(1)讨论交流,答疑解惑。教师从检测反馈的结果以及平台“讨论区”里选取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加以讨论。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提问质疑。对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加以点拨。如:不少同学对“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等概念分不清楚。为此,我根据学生的日常经验,出了两道讨论题:

①我们将U盘上的文件拷贝到电脑,U盘属于输入设备吗?为什么?

②我们在电脑上编写作文时,如果突然关机,结果怎么样?怎样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学生各抒己见,但回答都不够完美。要想彻底弄清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从本质上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接着,学生浏览LearnSite平台中的相关页面,进行自主探究。该页面中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并通过箭头动画,演示信息的流向。学生一目了然,明白了计算机五大基本部件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的。再回过头来,去思考那两道讨论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2)协作探究,拓展延升。学生登录模拟装机网站,从“家用学习型”、“影音娱乐型”“游戏竞技型”等需求中选择一种,配置自己的电脑,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在平台备课时勾选“小组合作”,当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提交自己的“电脑配置单”后,小组长的作品提交页面会多出一个“小组合作面板”。小组长召集组员讨论分析每个配置单,给予组内评价,并综合全组的智慧,拿出一套小组最佳配置方案,提交小组作业。

(3)展示交流,评价总结。教师从小组提交的作业中选取几个典型配置方案,请小组派代表上台陈述这样配置的理由,其他组的同学可提出质疑,并给予评价。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评价给出小组评价。教师归纳时强调:①电脑的配置要根据需求,不是越贵越好;②配置要均衡,不能有“短板”(即木桶效应)。

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回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作用,教师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设下悬念:当我们将新买来的所有硬件正确安装完毕,打开电源开关,却发现电脑只显示了几行英文,仍然无法正常使用。为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系统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砌,还需要有软件的支撑,这两个分支缺一不可。

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实践表明,“课内翻转”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四、关于信息技术“课内翻转”的几点思考

1.能否用“浏览学案、观看微课、模仿练习”代替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这仅仅是表面形式上的翻转。一个没有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没有交流、讨论、思辨、协作、探究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2.是否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呈现给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对于记忆、理解、应用层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适合作为自主学习的资源。如果探究型的内容也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等于变相地将探究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探究又有什么意义?

3.“课内翻转”模式是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唯一选择?其实,它仅仅是混合式学习的一种方式。混合式学习还有多种方式,如: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多多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走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前列。

猜你喜欢
协作计算机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团结协作成功易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协作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