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对比

2018-12-20 01:15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21期
关键词:后骨髓内上肢

张 伟

(仁寿县视高中心卫生院,四川 眉山 620500)

骨组织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1]。骨折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后,其中绝大多数患者的骨折端均可愈合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的骨折端难以愈合。骨折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其骨折端若愈合较慢,可被称为延迟愈合。其骨折端不能愈合,被称为骨不连[2]。在本文中,笔者对某医院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比较对此类患者进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后发生骨不连的患者。将其中接受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其中接受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3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7例;其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8.05±5.27)岁;其发生骨不连的时间为9~12个月,平均时间为(10.28±0.86)个月;其中,有桡骨骨折后发生骨不连患者26例,有肱骨骨折后发生骨不连患者12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8例;其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47.84±5.14)岁;其发生骨不连的时间为9~13个月,平均时间为(10.46±0.92)个月;其中,有桡骨骨折后发生骨不连患者27例,有肱骨骨折后发生骨不连患者11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颈丛阻滞麻醉,协助其取仰卧位。选择其骨折端的正中处做一个4~6 cm的切口,逐层剥离其肌肉组织与阔筋膜,充分显露其骨折端。将患者骨折端原有的内固定物取出,剥离其骨折端附近的部分骨膜,用骨刀将其骨折端附近的硬化组织凿除,切除其骨折端附近的瘢痕组织。将患者的骨折断面用钻头手工打磨成梯形截面。对其骨折端进行扩髓处理,确保髓腔的直径超过髓内钉的直径1~2 mm。对患者的骨折端进行复位。待复位的效果令人满意后,在其骨折端的近端打入髓内钉,一直将髓内钉打入至骨折端的远端,然后用锁钉将髓内钉固定好。冲洗患者的手术区,放置引流管,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72 h将引流管拔除。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颈丛阻滞麻醉,协助其取仰卧位。选择其骨折端的正中处做一个5~8 cm的切口,逐层剥离其肌肉组织与阔筋膜,充分显露其骨折端。凿除其骨折端附近的硬化组织及打磨其骨折的断面。打磨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将其骨折断面打磨成梯形截面后,对其骨折端进行复位。待复位的效果令人满意后,在其骨折端的张力侧置入长度合适的加压钢板,并在相应的位置进行钻孔,钻入大小合适的皮质骨螺钉(骨螺钉至少要钻入4枚),用皮质骨螺钉对钢板进行加压固定。冲洗患者的手术区,放置引流管,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72 h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其骨折端愈合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与术后的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与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s)

组别 例数 手术的时间(min) 术中的出血量(ml) 术后的引流量(ml) 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w)对照组 38 136.98±28.52 285.98±25.68 158.56±114.58 32.25±1.56观察组 38 120.02±20.08 122.02±20.08 125.02±114.25 20.02±2.58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在上肢骨折患者中,约有5%的患者可发生骨不连。导致骨折患者发生骨不连的原因较多,如骨折端发生感染、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不足、骨折端发生分离、骨折端的稳定性不足等[3]。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均是临床上治疗上肢骨折后骨不连的常用术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与术后的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与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优于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此病的效果。笔者认为,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后骨不连具有以下优点:1)不会对患者骨折端附近的血管与肌肉组织造成严重的损伤,有利于其术后恢复[5]。2)可为患者的骨折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与轴向压力,从而有利于其骨折端愈合。3)可使患者的骨折端出现良好的生理应力(良好的生理应力可加速骨折端愈合的速度、提高骨折端的愈合质量),刺激其骨折端形成骨痂。

综上所述,与对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相比,对其进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更好,可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与术后的引流量,缩短其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

猜你喜欢
后骨髓内上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冰敷预防急性闭合性小腿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效果观察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在骨折后骨缺损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