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5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效果评价

2018-12-20 01:15陈圣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内窥镜鼻窦乳头状

陈圣荣

(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南通 226151)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鼻窦肿瘤。有统计数据显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的5%[1]。此病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头面部疼痛、嗅觉减退等症状[2]。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在本文中,笔者对3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对此病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其病情经鼻内窥镜检查与病理检查得到确诊。2)存在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头面部疼痛、嗅觉减退等症状。3)其均为单侧鼻腔发病,且均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急性肥厚性鼻炎或鼻窦炎。2)有鼻腔手术史。将其中接受传统手术的15例患者设为比较组,将其中接受鼻内窥镜手术的15例患者设为内镜组。在比较组患者中,有男9例(占60%),女6例(占40%);其年龄为22~69岁,年龄均值为(52.3±2.6)岁。在内镜组患者中,有男10例(占66.67%),女5例(占33.33%);其年龄为21~72岁,年龄均值为(51.1±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内镜组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将2 ml浓度为1%的肾上腺素溶液与20 ml的生理盐水混合,注入患者的鼻腔内,以促进其鼻黏膜收缩。将鼻内窥镜置入其患侧的鼻腔内,观察其鼻腔内的情况,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数量。经鼻内窥镜的工作通道置入手术器械。用电刀对患者鼻腔内肿瘤的基底部进行烧灼,以免肿瘤在被切除后其手术创面大量出血。用电动切割器将肿瘤切除(切除的范围要超过肿瘤基底部周围5 mm),对鼻腔与鼻窦进行轮廓化处理,用麻醉棉片对手术创面进行止血。将患者的钩突切除,清理其鼻道与上颌窦等部位。最后冲洗患者的鼻腔,对其鼻腔和鼻窦进行填塞(填塞物为碘仿纱布条与凡士林纱布条)。对比较组患者进行传统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患侧鼻腔的侧面做一个切口,切除肿瘤及肿瘤周围的鼻黏膜,开放筛窦,刮除窦内黏膜。对于肿瘤侵犯额窦的患者,可适当向上延长切口,扩大其额隐窝的开口,切除其窦内黏膜。对于肿瘤侵犯蝶窦的患者,应彻底刮除其蝶窦内的病变组织。最后冲洗患者的鼻腔,对其鼻腔和鼻窦进行填塞(填塞物为碘仿纱布条与凡士林纱布条)。

1.3 观察指标

进行治疗前后,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分值为0~100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评分量表(SNOT-20,分值为0~60分)评估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用下气道炎症状况评分量表(NAR,分值为0~6分)评估其下气道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SF-36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SNOT-20评分越低,表示其临床症状越轻;NAR评分越低,表示其下气道的炎症反应越轻。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为0~10分)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其鼻塞、流涕、头面部疼痛、嗅觉减退等症状明显减轻,其术后恢复良好。有效:经治疗,患者的病灶基本消失,其鼻塞、流涕、头面部疼痛、嗅觉减退等症状有所减轻,其术后恢复较好。无效:经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符合显效与有效的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SNOT-20评分及NAR评分

治疗后,内镜组患者的SF-36评分高于比较组患者,其SNOT-20评分与NAR评分均低于比较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SNOT-20评分及NAR评分(分,±s)

表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SNOT-20评分及NAR评分(分,±s)

注:*与比较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比较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SF-36评分 SNOT-20评分 NAR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内镜组 15 51.9±11.6* 86.2±12.7# 31.3±2.1* 13.5±1.2# 3.4±1.2* 1.2±0.5#比较组 15 52.5±11.5 72.1±12.2 32.1±2.2 19.2±1.8 3.5±1.2 2.4±0.8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3 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术后,内镜组患者与比较组患者VAS评分的均值分别为(3.1±1.2)分与(4.5±1.7)分,二者相比,P<0.05。

3 讨论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此病患者多为单侧鼻腔发病。此病在中年男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病患者鼻腔内的肿瘤多呈息肉样,颜色为红色,表面不平,质地硬,触之易出血。手术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主要手段。对此病患者进行传统的手术治疗对其鼻腔造成的损伤较大,易破坏其鼻窦正常的生理功能[3]。近年来,临床上对此病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手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对此病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时,可在鼻内窥镜的辅助下进行各项手术操作,手术的视野较为清晰,手术操作的精准度较高,可避免对患者的鼻腔造成不必要的损伤[4]。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可彻底将肿瘤组织切除,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其术后的疼痛感较轻。

猜你喜欢
内窥镜鼻窦乳头状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