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民本价值面向

2018-12-20 12:19李秀娟
船山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赵朴初民本

李秀娟

摘 要: 赵朴初先生一生实现了由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生,这种转生为佛教由出世走向入世,从天上走向人间奠定了基础。赵朴初先生倡导“人间佛教”,使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相契合,并以此实现民本的价值诉求,“人间佛教”立场即是人民立场,彰显出“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旨归。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满足广大民众之物质与精神需求為鹄的,充分彰显了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之民本价值面向,凸显了赵朴初先生的民本情怀。

关键词: 赵朴初;人间佛教;民本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如何成圣、成贤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人本主义文化比较发达;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自然界的问题,多关注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因之,西方的科技文化比较发达。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中国人学、民本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无论是儒家文化、抑或是道家文化,更抑或是佛教文化,均可看成是一种人的文化。赵朴初先生乃是中国“人间佛教”的驱动者,他一生着力于“人间佛教”的推广与践行,以实现民本的价值面向为鹄的,乃典型的人本主义文化的实践者。赵朴初先生关心佛教事业、助推“人间佛教”的完善。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民本价值面向的实现,历经了佛教向“人间佛教”之渡越和“人间佛教”向民本价值旨归转生的两个阶段。

赵朴初先生民本价值面向的形成,与其“人间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赵朴初先生与“人间佛教”的因缘,则又与其高祖遗传下来的“和善待人不居高”“志读诗书莫做官”的家风、家规息息相关。赵朴初先生深受其家风与家规之熏习:家学、家规对他的影响,成就了赵朴初先生一辈子的佛教因缘。此外,赵朴初先生父母一生笃信佛祖,践行佛规,对先生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不仅如此,赵朴初先生还将佛学与现代人生结合起来,实现了佛教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在这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赵朴初先生特别注重“人间佛教”的民本情怀,其“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面向,此乃其“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色所在。

一、佛教转生:力主佛教向 “人间佛教”

转换以利民本

赵朴初先生的一生,可谓是弘扬佛教的一生,让佛教大众化的一生,让佛教之光普照民众的一生,让佛教普惠民众的一生,让佛教为民服务,实现以民为本的一生。他一生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让佛光普照神州大地,接地气,惠民生,彰显了“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取向。赵朴初先生说:“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的。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1]109赵朴初先生弘扬佛教的基本精神,阐扬佛教内蕴的伦理文化,并力图使佛教接地气,服务于广大民众,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基于此,赵朴初先生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出世的学说,更应该是一种接地气,也即入世的学说;佛教徒不应该生活在彼岸世界的王国里,更应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责任、有担当,惟其如此,佛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于广大黎民百姓。因之,赵朴初先生力主佛教改革,他在“教理、教制和教产三方面,广泛发起了佛教改革运动,努力使佛教成为服务社会和人生的集团力量”,[2]416-435使佛教向“人间佛教”转生。赵朴初先生的佛教改革运动,实现了佛教在中国的转生,并确保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大众化、普及化、生活化。佛家本是“舶来品”,按照常理,这种“舶来品”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并非易事。然而,赵朴初先生将佛家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的具体实情结合起来,搞佛教中国化,孕育并发展了佛教思想,最终铸就了与人之生活息息相关的“人间佛教”,彰显了佛教文化之生命力。赵朴初先生说:“我以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2] 562-563只有提倡“人间佛教”,才能使佛教真正造福人民大众,才能发挥佛教本身所应有的价值。赵朴初先生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实质上是开启了佛教文化之改革,给予了佛教文化新的生命力。众所周知,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并没有因“水土不服”而“夭折”,恰恰相反,佛教文化与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最终催生了一种新的、建构在原有的佛教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进而使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熠熠发光。佛教文化的中国化进程,恰恰是佛家文化生命力彰显的历程。佛教的原产地是印度,佛教在印度,并没有实现佛教印度化,佛教并没有满足印度人们的现实的、大众化的需要。佛教在印度的不接地气而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逐渐萎靡,导致了印度佛教文化的断裂。难为可贵的是,中国的佛教文化因为适应了人民大众之需,在一定层面上愈发发扬光大,以至于印度文化的佛教之光需要反向“舶来”:印度佛教文化的物态文化形态消失之后,又从中国传入到印度。赵朴初先生的佛教改革,实践并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使命,乃是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源动力。正因为如此,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才会在神州大地上熠熠发光,普照人民大众。“人间佛教”思想的出发点是让佛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们生活幸福、安康,其本质上彰显了“人间佛教”民本价值面向。赵朴初认为:“中国的佛教徒,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起新时期的人间使命。”[3]45赵朴初先生力主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变,并实现佛教由“彼岸世界”向此岸世界的渡越,实现佛教由“出世”向“入世”的渡越,实现佛教由“放得下”向拿得起的渡越,进而实现人间佛教向民本的价值面向之渡越。故此,赵朴初先生力主“人间佛教”,以利于佛教更接地气,更有利于佛教为社会主义服务,更有利于佛教为人民大众服务。他说:“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该提倡人间佛教思想。”[2]268因为提倡人间佛教,方能彰显佛教的人本主义情怀;提倡人间佛教,方能彰显佛教之入世精神;只有提倡“人间佛教”,方可彰显出佛教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也只有推行“人间佛教”,才能实现佛教普渡众生之目标,实现民本的价值旨归。因此,赵朴初先生所说的佛教事业,实际上说的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本质上说的是“人间佛教”与人民大众利益的一致性的问题。赵朴初先生说:“我提‘人间佛教实际就是从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角度提的。”[2]75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赵朴初先生所提出来的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实质上说的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相一致的问题。可见,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实现了佛教之现代转生,同时也实现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问题,实现了佛教与人民大众利益相协调的问题,为“人间佛教”向民本价值的渡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基于此,赵朴初先生力主“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2]978即是实现佛教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实现佛教以民为本的思想。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开启了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一致之门,开启了人间佛教立场即是人民立场之门,开启了人间佛教向民本思想渡越之门。

二、利益契合:佛教利益与大众利益的

高度契合彰显民本价值诉求

赵朴初先生力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相一致,进而实现其民本思想的价值诉求。在民本价值诉求追寻的过程中,赵朴初先生与太虚大师一样,“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的‘人生佛教”。[4]23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继承与发展了太虚大师“侧重于人生改善之思想”,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内蕴了赵朴初先生以民为本的价值倾向。赵朴初先生民本价值倾向,与中国传统哲学乃是人学的基本观点神似。赵朴初先生关注人的问题,并因此而彰显出其人本主义的道德关怀,为其民本的价值旨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力主佛教利益与大众利益的高度契合,实现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诉求的高度契合。为此,他积极倡导“人间佛教”,认为佛教不能以出世为能事,而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入世,救赎大众,造福人民大众,惟其如此,方可彰显佛教的基本价值与精神。他说:“佛徒就应该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志。”[2]743赵朴初先生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其基本教义在于责任担当,在于为人民大众谋福祉。因此,“人间佛教”的价值旨归在于以实现人之幸福。因为,在赵朴初先生看来,“佛教利益与大众利益是一致的” [2]264;“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们利益结合起来”。[5] “人间佛教”应运而生,本质上以人民大众的福祉与利益为鹄的,正因为如此,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相契合。“人间佛教”的价值诉求,本质上彰显了民本的价值面向。赵朴初先生的一生,可谓佛教人生,更可谓是民本人生,他的“人间佛教”思想所主张的一切,均与民本的价值诉求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赵朴老一再强调,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众生的利益结合起来。佛教徒的职责,不仅是要为增长人民的利益,而且要为保卫人民的利益而奋斗。”[6]215可见,赵朴初先生所主张的人间佛教思想,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为宗旨,以人民群众之利益为基本的价值诉求,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鹄的,充分实现了人间佛教与民本的价值诉求高度契合,彰显了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的经世济民。

赵朴初先生不仅主张人间佛教从物质利益层面与人民大众的利益高度相契合,还主张实现人间佛教与人民大众精神层面的价值诉求相契合。佛教在此层面上匠心独具。在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大会上,智渊法师说:“在未来的世纪,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将主要取决于人类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在这方面,佛教有自己独具的优势,一方面能给人类提供一种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总持人类文化、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和方便”。[2]1350即是说,佛教对人类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人类社会的安身立命、安命达德独具价值。因此,赵朴初先生所主张的“人间佛教”,不仅能为人民大众物质层面的利益谋福祉,同时也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层面谋解脱。赵朴初先生在精神层面给人民大众的福利,即是让人民大众能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归根结底,人间佛教对人民大众精神层面的解脱与自由,所实现的仍然是“人间佛教”民本的价值旨归。赵朴初先生关于佛教常识问答层面,回答关于什么是菩萨的问题,他道出了人间佛教对人之精神层面解脱的问题。他说:“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惱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6]334赵朴初先生不仅主张人间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的高度契合,同时也主张佛教精神层面的解脱与人之精神层面解脱的高度契合。

综上,无论是从物质利益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赵朴初先生都主张人间佛教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相契合,其核心主旨实现了民本的价值诉求,实现了“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诉求之渡越。人间佛教与民本的价值诉求之间的内在关联,既是民本价值诉求的彰显,又是佛教本身的内在要求。如若佛教本身的实践,不能接地气,不能实现以民为本,而片面地强调爱教,这本质上不是爱教、护教,而是害教;片面爱教,则伤害了“人间佛教”的初衷与目标。赵朴初先生说:“宗教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人民整体的利益,如果从狭隘的宗教情感、本位主义出发,离开了爱国孤立地强调爱教,就不能很好地考虑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表面上是爱教,实际上是害教。”[2]75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本质上主张以教爱民;如果不能实践以教爱民,实际上是对宗教的践踏与残害。因此,赵朴初所强调的“人间佛教”,彰显了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向度的高度契合,实现了民本的价值旨归。

三、立场契合:“人间佛教”的人民立场

实质就是民本立场

赵朴初先生认为佛教的利益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相一致,彰显出民本的价值诉求。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间佛教”的基本立场与人民的立场相契合,同样也彰显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相契合。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人间”密不可分,此与太虚大师所说的人生佛学如出一辙。太虚大师说:“说法的中心对象,则仍在人类众生,故佛法实是人类众生的佛法,佛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是不离开人间的。”[7]26太虚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人间,实际上讲的是佛教与人世间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本质上追求的是佛教对人民幸福生活之“干预”,并以提升人之幸福为价值维度。在他看来,佛教不能简单地规约为“出世”,佛教也必须“入世”,关注广大民众世俗的生活。因为“人间佛教”,“其基本特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2]80“人间佛教”,以世俗的生活为基本价值导向,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本的价值诉求。因此,赵朴初先生认为佛教的立场即是人民的立场,说“人间佛教”的“立场只有一个,这就是人民的立场,不可能自外于人民立场另有个佛教立场”。[2]76可见,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其价值旨归为人民;“人间佛教”的基本立场,即是人民的立场,从而彰显出“人间佛教”民本的价值取向。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意欲借佛教复兴、转型之名,行佛教经世济民之实,并因此而实现民本的价值旨归。赵朴初先生认为这即是一种利生、利民的事业。他说:“尝念佛教欲复兴于今日之世,当首先注重利生事业。唯能利生,始能深入社会,深入民心。每与圆公(即圆瑛法师)道及居士正知正见而多应世之才,宜为利生事业最好倡导者。”[8]3这段话,乃是赵朴初先生与郑颂英居士的一次通信之时所提及的“人间佛教”与利生、利民事业。赵老先生之意,佛教应更多的关注人世间的事情,“人间佛教”应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生、厚生问题,因为佛教立场与人民立场是相一致的,这即他的“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鹄的。在赵朴初先生看来,对人民大众的厚生,此乃“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份内之事。“一切世法,无非佛法;一切人事,无非佛事。”[9]746人民大众之事,是以佛教本身之事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人事即佛事,佛事即人事。因为佛教本身的鹄的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1]162“人间佛教”的基本意涵在于:以佛道促人道,救度众生,为民众求福祉,与民本的价值面向相契合,诚如赵朴初先生所说:“佛教徒要和人民在一起,为创造富裕、美好、幸福、文明的生活而精勤不息。”[2]165因此,佛教的价值旨归为富民、裕民、厚生;佛教的立场与人民的立场相一致,从而更好地实现了“人间佛教”之民本价值诉求。人间佛教的立场与人民的立场高度契合,彰显了“人间佛教”民本面向的价值诉求,此乃“人间佛教”智慧使然也。基于此,赵朴初主张“人间佛教”一切均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为上,如此,佛教的智慧必将永远长存,佛教事业也必将因此而兴旺发达。“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力量是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在人民利益的大海里的话,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的。”[2]53赵朴初先生将“人间佛教”本身的立场与人民的立场等同,从而实践、实现了“人间佛教”民本的价值面向。

四、民本面向:“人间佛教”实践了民本价值旨归

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实现了佛教由出世向入世的历史性转生,实现了人间佛教向民本价值旨归之渡越。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实现了“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向度高度契合。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本的价值诉求。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与民本价值旨归的实践,在“利益”与“立场”两个层面,实践了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旨归的高度契合。就“人间佛教”思想与民本价值的面向问题,赵朴初先生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基本方针,即人间佛教“有利于人民大众,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世界和平” [2]273的基本方针,明确了“人间佛教”在当下应该履行的职责,践行的目标。“三个有利于”的人间佛教实践,赵朴初先生将“人间佛教”“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思想放置于首要位置,证实了赵朴初先生重视“人间佛教”与民本价值之面向。赵朴初先生一生努力践行“人间佛教”,号召广大佛教徒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一切为了人民,目标直指广大民众。他说:“世法上的为人民服务正是佛法上修菩萨行,佛教徒为人民服务,对自己是积集了福德资粮,对大众是作了广大饶益,对佛教是广结了善缘。”[2]271佛教徒为人民服务,体现出双赢的价值目标:一方面是佛教徒修行为善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人间佛教”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为实现这一目标,赵朴初先生鼓励佛教徒按照“五戒十善”的準则行事,践行“人间佛教”,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使佛教徒与人民大众均获得精神层面的富足。他说:“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1]162赵朴初先生认为,践行“人间佛教”,不仅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层面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人间佛教”佛光普照之下,获得物质与精神层面双重享受。赵朴初先生说:“人间佛教”“使我们的人民大众获得利益和安乐。有物质的庄严、有精神的庄严,二者不可偏离”,[2]1177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其价值趋向在于为民,实现民本的价值旨归,在“人间佛教”的佛光指引之下,实现“人间佛教”向民本价值旨归之渡越。总之,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内蕴着民本的价值面向。可见,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的践行,“注重历史对人的磨砺”, [10]31最终实践、实现民本的价值旨归。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

[2] 赵朴初.赵朴初文集.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7.

[3] 萧秉权.赵朴初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 太虚.太虚大师佛学论集.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

[5] 赵朴初同志生平,人民日报,2000-5-31.

[6]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 赵朴初.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编.上海:大法轮书局,1948.

[8] 沈去疾.赵朴初年谱.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9] 唐浩明.杨度//唐浩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 田丰.心镜与史鉴——王船山历史工夫论发详.船山学刊.2018(2).

(编校:龙 凯)

猜你喜欢
赵朴初民本
先秦“民本”思想的源起与嬗变分析
赵朴初:凝神自是养生方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兜底治疫
繁华落尽显质朴
小论民本与民主融合之可能性
浅谈民主与民本思想
政治合法性的三种来源及其内在关系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