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动手操作有效性之我见

2018-12-22 10:56任国要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堂纪律错位动手

任国要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然而,一些教师在采用动手操作方式进行教学时,未掌握相关的技巧,导致“错位”现象出现,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动手操作中常见的“错位”现象

教师过于追求表面效果,导致课堂纪律松散。教师应该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然而,有的教师对于这一理念产生误解,在一些实践课程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操作上,而不注重对知识的总结。而且,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当教师放松管理时,他们常常会忘记操作的真正目的。结果整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教学活动偏离主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掌握好这个度,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逐渐偏离教学主题时,教师未及时将其拉回,从而导致课堂教学“题外話”较多,教学实效性不强。

教师过于注重相关活动程序,导致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动手操作是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帮学生设计好操作的程序,学生只需要“走过场”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而没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学自然收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增强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控制活动的范围。在动手操作课堂上,教师应该控制好活动的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首先,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避免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吵闹或者离开教学现场,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其次,应该规划好活动的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

明确教学的主题。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因此,“跑题”是动手操作课上常见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确教学的主题以及活动操作的目的,从而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过于“游离”。当学生带着目标进行操作时,其目的性更强,导向性也更强,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够高效地进行。

深化操作的效果。动手操作活动不应该纯粹地按照步骤和流程进行操作,而应该融入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否则,“操作”本身就变成了单纯的“体力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如此才能达到操作的真正目的。

虽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仍然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错位”现象的发生,体现操作活动的价值。

(责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错位动手
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
动手动脑多快乐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