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

2018-12-26 05:42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党校 广东深圳 518052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充满挑战、变幻莫测的世界新局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情基础。新世情呼唤新思想。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正在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状况未从根本上缓解。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已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触发了西方某些国家的“帝国心态”和不安情绪。他们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修昔底德陷阱”,加紧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采取限制、遏制的政策。今年3月,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这样做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拖慢“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

面对世界复杂的挑战变化,在变幻莫测的时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强定力,给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答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展示了坚定自信、积极进取的中国风格,开放包容、谦和大度的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情基础。新事业呼唤新指南。经过不懈努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比如说,人们告别了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却又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困扰;“中国制造”行销全世界,可“中国创造”才刚刚破茧而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等等。

面对事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新时代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中国国情的深邃思考,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中形成的。

(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情基础。新工程呼唤新引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领导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强化“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迫切需要给出新的前进指引。

习近平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探索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的奋斗史、党执政近70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中,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现在到了哪里,将来到哪里去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大方略、时间表、路线图。所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恰逢其时,是时代召唤、人民期待、历史必然。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背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源于“一外一中”: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体系,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没有丢掉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注重对国外有益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大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习近平在长期的成长和实践中早已练就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到,他为借一本《浮士德》走了几十里山路。在河北正定当县级领导时,1985年春天他就带队去美国考察农业。那个时候,中国才刚刚打开国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传承了其优质基因和血脉。习近平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读过大量的传统文化著作,骨子里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因素。从2012年当选总书记至今,他几乎在每次讲话中都喜欢引经据典、以古喻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植根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灵魂,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充满思想、道义和文化的力量,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背景

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着眼实践、回应实践、投身实践作为贯穿一切工作始终的法则。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是最直接的注解。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不是从书斋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中演绎出来的,而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科学总结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来的,是对新时代新实践新需求的正视和回应。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受了实践检验,推动了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经历了“中国轨迹”,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创造了“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书写了“中国答卷”,破解各种改革发展难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推动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背景。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个人背景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过程中,习近平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与他本人成长经历有关。

(一)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阶段。习近平不到16岁就去陕西延安延长县的梁家河大队插队。在七年的农民生活中,经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通过苦干得到了群众信任,通过苦熬磨炼了意志品质,通过苦读丰富了精神世界。在那里,“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像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参天大树。在那里,他真正懂得了“实事求是”“世上无难事”。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底色和历史起点。

(二)丰富的从政经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和孕育过程。习近平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位,其工作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根”和“源”。

河北正定是习近平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他敢为人先,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实施了不少新举措,留下了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福建从政实践是习近平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和展示的关键期。他领导宁德摆脱贫困的努力,主政福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留下了推进林权改革、治理餐桌污染、建设“生态福建”和“数字福建”的赫然成绩。主政浙江和上海期间是习近平的政治家素质和执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黄金期。在浙江,他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力建设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担任上海市委书记7个月内,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强调牢记党的使命,推动共建共享改善民生。

正是这样的实践积淀和厚积薄发,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成就了他非同凡响的领袖风范,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成为党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