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2018-12-26 09:16沈中斌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主体课堂

沈中斌

摘要:课堂设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同时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而且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要有动态信息交流,而这种交流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设问来解决。所以,教师能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设问,是师生间能否成功互动、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有效设问;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00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往往是以设问开始的,向学生提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并以脚手架式的问题链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说“设问”是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与思考。

一、在设问的总体把握上要做到: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

1. 面向全体。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 分层递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按照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在中下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设疑,为这些学生铺设梯度,使他们拾级而上,所以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3. 用词明确。教师课堂设问不能为问而问,在问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问?”,教师设问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触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应该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教师应该明确问的是概念、定理的阐述,还是解答、证明的过程,或者是简单的是非判断等。总之,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使学生能明确的作答。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嗯嗯啊啊”,其中有很多是因为教师的设问不够明确。比如,有教师问“是不是那样啊?”而其实是想问“产生这个结果的理由是什么?”,由于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真正所问,回答当然是不尽人意了。

二、在设问的具体设计中要做到:选好角度、难易适度、及时调整

1. 选好角度。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据新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时,精心设计设问的角度,有时是以点带面,小切口引出一系列的探究;有时是系统设问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引出所要突破的重點、难点;有时是开门见山,直面要领;有时要“无心插柳”,旁敲侧击。或从新颖的角度、或从实用角度,教师应该巧妙切入,科学的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设问,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问,针对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设问。

2. 难易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

3. 及时调整。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教学环境也会随时改变,在一个班级、一种环境下成功的设问,并不表示这种模式就是最佳的。当授课班级改变、上课时间的不同、学习氛围发生差异,同样的设问也许就是无效、失败的。

曾经在上《统计初步》一课时,有一个班级是上午上课,笔者就以一个开门见山的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第二个班级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因为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1000米测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应,出现冷场。笔者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10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笔者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呢?”,或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前瞻性。

三、在设问展开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

1. 适时适量。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津,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教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听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

2. 掌控节拍。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

3. 及时反馈。所有的“问”是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如果说教育教学工作是“教无定法,有教无类”,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作了些探索,谈了以上不成熟的几点体会,与同行切磋,今后还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主体课堂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欢乐的课堂
何谓“主体间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建筑与雕塑:一种北京与主体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