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阅读中善问巧问

2018-12-26 09:16章慧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多样化

章慧婷

摘要:阅读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的设计重在问题的设计。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课是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笔者结合自己及其他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提问设计案例,从提问的有效性、梯度、适度、多样性四个方面进行浅薄的理解,阐述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问,以真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获得。

关键词:有效;有层次;有适度;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070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阅读课上得是否精彩,关键要看教师的提问是否提得精彩。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过度关注了文本内容所传递的表层信息,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情感脉络,设计出的问题旨在于帮助学生扫清文章某一处的阅读障碍,因而往往过分纠结于文本细节理解,所提的问题只需浏览完目标段落即可获取答案,缺乏思维培养意识。而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准思考方向,扩展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进行有效的提问设计需要教师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对阅读教学目的的准确把握。

二、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实践

1. 提问要有效,使学生“想说”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怎么回答?”不能凭借主观想象去设计问题,无效的提问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例如,九(上)Modu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 Unit 2 The Grand Canyon was not just big, 为了导入文本,在出示了the Grand Canyon照片后,教师A提出问题: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Grand Canyon ? 而教师B设计的问题是: 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the natural wonder the Grand Canyon ? 看似相像的两个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却大不相同。面对教师A的问题,学生表情茫然,不知如何作答,课堂寂静无声。而对于教师B的问题,学生却争相举手,从the Grand Canyon的地理位置、历史、规模,到为什么是世界奇观、怎么形成等提出了很多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學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通过课后反思,我们知道大峡谷在美国,大多数中国学生不了解它,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被教师A难住了。而教师B的问题是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有话想说,甚至产生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这两种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2. 提问要有层次,使学生“敢说”

阅读过程中的提问设计应采用分层次由易到难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避免学生思维卡壳。

如外研版八(下)Module 6 Hobbies Unit 2 Hobbies can make you grow as a person中有一句As well as the usual activities, such as sailing and climbing, theres a writing class.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解读句中as well as ,教师A设计的问题: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as well as”?教师B设计的问题:Is a writing class a usual activity at a summer camp?教师C设计的问题和教师B一样,但是在学生回答以后,追加提问:What else do usual activities include?

虽然这三个教师都是想让学生理解as well as的词义,但是提问方式的不同导致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不同。显然,教师A设计的问题是直接的英语译成中文,教师B的提问要求学生把as well as放到原句中,通过回答问题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该词,而教师C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及时追问usual activities还包括什么?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as well as的意思,还要求学生举例夏令营中的各种活动,使学生想象到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并且可以从这些活动中学到许多东西。像这样有层次的有效提问不仅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帮助学生将零星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促进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的具体思维向高层次的抽象思维提升。

一般说来,在读前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整体感知类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把学生引入文本,聚焦阅读话题。读中阶段先设计一些细节题,目的是训练学生善于记要点、快速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此类题适合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然后再读文本,设计的是深刻理解、质疑产生的问题,此类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刺激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学生就会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如外研版八(上)Module 7 A famous story Unit 2 She was thinking about her cat。这是一篇节选于《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文章,笔者在学生经过初读、细读文章后,在文章结尾处,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1)Can a rabbit really talk? Why? (2)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to Alice?(3)How do you know?

经过思考、讨论后,学生知道现实中兔子是不会说话的,文章中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Alice在做梦,这从文章开头描写Alice无事可做,百无聊赖可以猜测出来。

因为在阅读的各个阶段设计的提问有适当的坡度,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所以也“敢说”,全体学生都能在问题回答中获得汲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3. 提问要适度,使学生“争说”

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手段。笔者听过不少阅读课,许多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活泼、热闹,一直不停地提问,组织学生操练、竞赛,而给予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要防止这样的“满堂问”,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情绪过于紧张,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为提问而问,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避免学生产生表面化的积极,避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简单的、直线式水平。只有有效的提问才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当然,教师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學功能,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有些文本中的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故意设疑。

如八(上)M 8 Accidents Unit 2 I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when it bites me again.结尾部分“If a snake bites you, take out your mobile phone or camera. Take its photo and show the photo to the doctor”. suggests Henry. “But as you know, a snake wont smile!

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笔者问了下列问题:(1)Why should we take a photo if a snake bites us?(2)Why does the writer say “a snake wont smile”?(3)What should we do if something unusual happens?

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求知欲,只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新颖的问题就不断地被提出和解决,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被激活,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得以激发,学生就会“争说”。

4. 提问要多样化,使学生“乐说”

在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应该注重多样性。可以用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探究性提问等方式,也可以反问、设问、追问等。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思维最活跃。提问的多样性还要求教师认真解读文本,深挖文本的内涵,推断隐含意义,精心设计问题,适时适度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其实,评价一节课好不好,既不单纯看教师讲解如何旁征博引,也不单纯看学生参与多么活跃,主要看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能力提高了多少。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效和独立的阅读者(张献臣,2009)。 要想达到该目标,设置优秀高效的问题是关键。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设计出的问题要难易比例均衡,逻辑严密,问题要巧妙,要衔接,这样的问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升英语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多样化
素描课堂教学探究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