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心同频共振

2018-12-27 01:16王雪
当代党员 2018年23期
关键词:问候语基层干部老百姓

王雪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党刊全媒体记者最近深入基层进行了主题采访。听说是聊改革开放的事儿,干部群众们热情地同记者摆起了“龙门阵”。

垫江县长龙镇基层干部王世忠就同记者分享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

作为服务群众近30年的基层干部,王世忠幾乎天天都要与乡亲们打交道,逢人便要问候一句。

“吃了没?”这是上世纪70年代乡亲们的问候语。

改革开放后,“出去打工没?”“盖新房了没?”“进城了没?”等成为常用问候语。

如今,乡亲们的问候语变成了“买车了没?”“城里买房了没?”“出去旅游了没?”……

以前,物资匮乏,吃,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伴随着改革开放,吃饱穿暖不再是难事儿,老百姓开始渴望更高水平的生活,打工、盖新房、进城、买车、旅游……与此同时,允许农民外出务工、取消农业税、城镇化等改革举措纷纷出台。

问候语折射出的时代变化,让王世忠十分感慨:“党中央的改革政策,总是能够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王世忠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开放要始终与民心同频共振。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方便作战,下令作战时改华夏传统长裙长袖服装为胡人紧凑短衣长裤。因胡人服饰多为动物毛发皮革所制,“改革”一词由此而来。此后两千多年间,“改革”从“改成皮革服装”这一本义,延伸为“变革”“革新”之意,先后有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纵观历代改革史,多数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这40年的改革开放却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对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勇气推进改革开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与基层干部群众“摆龙门阵”的过程中,记者越发感到,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有三点启示特别重要。

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路标。改革总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新时代,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寻找改革切入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民心为改革“第一呼声”。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

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改革为了人民,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40年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每一条经验的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今天,改革任务越繁重,就越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引导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开放想招,一起为改革开放发力;要鼓励基层和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事实证明,改革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并且人民群众从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40年前,“大包干”之所以会从小岗村发展到全国,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获得感,既是一种收获感、满足感,也是一种幸福感、成就感。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问候语基层干部老百姓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老百姓的话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老百姓的福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