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在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2018-12-29 03:59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121000
中国卫生统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友谊集体效应

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121000)

孙梦圆 刘 堃△

【提 要】 目的 探讨孤独感在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173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抑郁症状与家庭关系、友谊关系和集体关系孤独呈正相关(r=0.376、0.369、0.422,P均<0.01),社交焦虑与家庭关系、友谊关系和集体关系孤独呈正相关(r=0.237、0.285、0.245,P均<0.01),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411,P<0.01)。在中介模型里,社交焦虑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34,P<0.01),对孤独感中的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正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22,0.29,0.24,P均<0.01)。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28,0.06,0.22,P均<0.05)。结论 中学生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集体关系孤独的中介作用最大。减少孤独感体验有助于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由于生理、认知和情感等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1]。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和抑郁往往伴随而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2-3],社交焦虑能够增加抑郁症状的风险[4],是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5]。Kessler[6]等人研究发现患有社交焦虑症的青少年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没有社交焦虑症的青少年的三倍。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体验[7],有研究指出,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密切相关,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8],孤独感与抑郁症状显著相关[9]。

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孤独感或社交焦虑单一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鲜有研究将它们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三者间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引入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和孤独感三者间的联系,并具体分析不同方面的孤独情绪体验所起的中介效应大小,通过对不同方面的孤独感实施有侧重性的干预,为有效预防和缓解中学生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提供理论指导。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锦州市某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173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可以进行有效交流者;排除标准:(1)不愿意参与者;(2)对问卷内容不理解者;(3)近期(2个月内)有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亲人死亡、父母离婚等)或患重大疾病而导致情绪异常者。

2.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级、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状况等。(2)青少年孤独感问卷[10]:由西南大学杨巧芳编制,共16个条目(其中第1、4、7、8、9、10、11、13、14、15、16项反向计分),3个维度,分别为:家庭关系、集体关系、友谊关系,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5分,总分范围为0~80分,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3)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11](SAS-A):共18个条目,3个维度(害怕否定评价,陌生环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一般环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采用Liket 5级评分法,总分范围在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交焦虑程度越严重。(4)流调中心抑郁量表[12](CES-D):共 20 个条目,其中 4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包括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和人际关系4个维度,采用 0~3 计分,总分范围为0~60 分,得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总分>16分,认为可能存在抑郁。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施测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指导语对整个问卷进行简单说明,被试者采用匿名方式独立填写问卷,填写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流,问卷统一发放并当场回收。回收问卷经检查核对后,剔除无效问卷。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AMOS 21.0和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并运用 PRODCLIN程序对特定路径的间接效果进行估计和检验。

结 果

本次调查中的CES-D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9,SAS-A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9,孤独感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66。

1.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32份,有效回收率为91.16%。平均年龄(14.26±1.10)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中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

2.抑郁症状的得分情况

CES-D得分>16分者占48.7%。“持续症状”得分平均分为2.38分,19.0%的被试者“持续症状”分为0,62.3%的被试者“持续症状”分≤2。

3.社交焦虑、抑郁症状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

中学生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家庭关系、友谊关系及集体关系呈正相关(P均<0.01),抑郁症状与孤独感的家庭关系、集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呈正相关(P均<0.01)。见表 2。

表2 中学生社交焦虑、抑郁症状与孤独感的相关系数(n=1732)

*:P<0.01

4.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以社交焦虑作为自变量,抑郁症状作为因变量,孤独感的三个维度家庭关系、友谊关系和集体关系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结构模型,结果显示:χ2/df=11.354,RMSEA=0.077,GFI=O.964,AGFI=0.930,NFI=0.964,CFI=0.967,除χ2/df外,其余各适配指标均符合标准[13],但χ2/df值容易受到样本量的影响,因而整体模型是否适配需要再参考其他适配指标,综合参考其他适配指标该模型可接受。由图1可知,社交焦虑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34,P<0.01),对孤独感中的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正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24,0.29,0.22,P均<0.01)。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对抑郁症状正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28,0.06,0.22,P均<0.05)。结果表明社交焦虑通过孤独感的家庭关系孤独、友谊关系孤独和集体关系孤独影响抑郁症状,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发挥中介作用。

*:F2:抑郁症状;FNE:害怕否定评价;SAD-New:陌生环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SAD-General:一般环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

图1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模型(n=1732)

运用Bootstrap 法检验各路径的效应关系,结果显示:总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的95%的置信区间均没有包含0,Z值均大于1.96,说明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中介作用大小为0.164,其中集体关系的中介作用最大为0.073,家庭关系的中介作用次之为0.065,友谊关系的中介作用最小为0.025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5.42%。见表3。

表3 中介效应汇总表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抑郁检出率为48.72%,但是考虑到青少年个体比较敏感,情绪受环境影响起伏较大,且本次调查是在临近考试前进行的,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持续症状”得分。“持续症状”得分是被试者选择“大部分时间或持续(5~7天)”项的个数,通过对“持续症状”得分进行分析,可以避免暂时性抑郁情绪的影响,更加准确地得出是否存在持续性抑郁问题[14]。本次调查中,“持续症状”得分远低于 Radloff得出的抑郁症患者的“持续症状”平均分 8.83分[15],且进一步分析,19%的学生不存在持续症状,62.3%的学生持续症状≤2项,因此可知本次调查中的大多数学生不存在持续抑郁问题,明显区别于抑郁症患者。

造成调查中大多数学生抑郁情绪严重的原因可能是考试导致的紧张焦虑,个体压力较大。

本研究显示,社交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研究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同时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状是非常普遍的[16];Cummings[17]等人提出的焦虑-抑郁共同发病机制的多路径分析模型表明,无论是抑郁症状或者抑郁症其前期均有社交焦虑发生。此外,Gültekin 和 Dereboy[18]的研究也发现社交焦虑是抑郁症状的预测因素。以上均支持本次研究结果。本次研究还得出孤独感也可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19]。社交焦虑的个体不擅长社会交往和缺乏社交技能,这会增加同伴拒绝、排挤,甚至可能会遭受到欺凌[20],而所有这些负面的经历又会导致失落感、人际关系不良,自卑和自我价值的下降,从而引起抑郁症状[2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Klemanski[22]等人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个体对自我情绪感知的能力低下,不能正常调节其情绪,而且在情绪的表达以及处理方面存在困难,这从侧面说明了社交焦虑个体由于难以调节和有效处理其孤独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状的出现。

本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学生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阐明了社交焦虑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机制,对缓解中学生抑郁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还提示孤独感受里的集体孤独是社交焦虑做用于抑郁症状的主要途径,这对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及早干预,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抑郁症状。学校管理者更应该多组织集体活动,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同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杜绝和避免个别学生被集体排斥、隔离。此外,家长应采取民主性的家养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支持,避免家庭孤独的产生。

猜你喜欢
友谊集体效应
以城为“媒”话友谊
我为集体献一计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懒马效应
友谊之路
警犬集体过生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