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场域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出路

2018-12-29 10:53薛永龙吴学琴
关键词:资本逻辑出路困境

薛永龙 吴学琴

摘要: 资本逻辑介入传统文化之中,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获得经济动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演进。与此同时,二者的交融也使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使传统文化在资本逻辑的场域中逐渐迷失自身价值引领的方向。走出资本逻辑的困境,要借助资本逻辑的经济动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实现资本逻辑和文化逻辑的融合统一,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返璞归真。

关键词: 资本逻辑;传统文化;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5-0086-05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成为激励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迎合资本逻辑逐利的本性,很多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作品纷纷走上商品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发展的道路,与此相适应,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益成为福特意义上的“流水线生产”,成为本雅明意义上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从而使传统文化价值引领的本义逐渐丧失,人们在精神世界中陷入无家可归的地步。因此,在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发展的今天,如何既发挥资本逻辑的经济推动作用又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目标,成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内涵与关联:资本逻辑和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与关联耦合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看,资本逻辑与传统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呈现出耦合的趋势,并且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这种趋势愈加明显,日益演变成资本逻辑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形式。资本逻辑介入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推动了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

(一)资本逻辑的学理内涵与基本特征

资本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是一种通过物化劳动来追求自身价值增殖的“市场放大器”。资本通过生产资料来支配工人的活劳动,从而不断把客观物质世界“资本化”,成为它实现市场权力扩张的工具,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客观物质力量和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称之为“资本逻辑”。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2]资本的力量使人屈服于物,资本的面纱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概言之,资本逻辑实质上是一种物化社会关系的逻辑,是资本自身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资本逻辑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扩张逻辑。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本逻辑具有二重性;第二,资本逻辑具有矛盾性。首先,由于资本逻辑产生的根源是物化劳动,因此它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一样,资本逻辑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资本作为使用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原始基础,它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作为剩余价值,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生产中体现为资本家对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在市场中表现为商品交换的关系,资本内在逻辑的发挥得力于这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3]其次,资本逻辑作为一种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力量,在使自然财富转化成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逐渐使人沦为机器大生产中的螺丝钉和齿轮,因此,资本逻辑还具有内在矛盾性:它一方面以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时常使社会陷入全面瘫痪的危机;它一方面“诱惑和驱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亿万富翁”[4],另一方面又经常无情地摧毁人们发家致富的美梦。可以说,资本逻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看不见的手”,它把幸运和苦难播撒在人间。

(二)传统文化的学理内涵与基本特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和国家一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致力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为满足我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称傳统文化,或称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不断发展的、打上深刻民族烙印的文化”[5]。所谓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文化学家认为,传统文化的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中华民族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从概念上讲,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地理概念是指中国广袤无垠的地理版图,文化概念是指它是整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文化家园;从文化性质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族儿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内容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多元一体文化,融合了各民族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字、思想等具体文化元素,涵盖了各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创造。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有机整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资本逻辑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耦合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表现出与资本逻辑耦合的趋势,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趋势愈加明显。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决定了资本逻辑必然嵌入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使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态和发展方向与资本之间发生密切的关联耦合,并日益演变为“资本助推传统文化发展”的态势。资本逻辑嵌入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引领作用的实现,推动了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

资本逻辑介入传统文化,推动了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引领作用的实现。布尔迪厄在《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中指出:“文化商品既可以呈现物质性的一面,又可以象征性地呈现出来。”[6]“物质性”指向的是文化的经济价值,而“象征性”指向的是文化有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精神价值和意义,主要彰显文化对人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通过资本逻辑对传统文化的介入,一方面,基于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开发出许多传统文化中的内在流行元素,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基于资本逻辑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使得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迅速转变为外显价值,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的生产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经济基础的保障。

资本逻辑介入传统文化,推动了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文化形态是指特定时代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所依托的工具,决定这一形态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演进,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不断发生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历时态性,在古代,传统文化的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文化传播,书籍、文献资料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传统文化形态趋于多元化。在资本逻辑介入传统文化发展的耦合过程中,一方面,资本逻辑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促使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许多新型的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促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元化且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对效率的追求又大大压缩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向于感官刺激和娱乐享受,缺乏对文化本身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因此,资本逻辑介入传统文化,在使传统文化形态得以演进的同时,也使二者的矛盾冲突得以充分展现。

二、交融与困境:资本逻辑控制下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三种境遇

资本逻辑嵌入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获得了经济动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演进,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传统文化“异化”发展的状况。尽管传统文化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但由于资本逻辑疯狂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生产效率至上,传统文化正在面临被资本逻辑“殖民化”的风险。也就是说,“文化的資本逻辑”始终无法兼顾资本逻辑与传统文化逻辑的统一,以至于传统文化脱离其内在的原生法则,抛弃原有的意义和价值,陷入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唯工具化等“异质化”发展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唯商品化:湮没了文化多姿多彩的个性

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商品属性逐渐掩盖了传统文化的一切其他属性,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使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个性日趋丧失。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指出的:“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7]换言之,资本逻辑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本质规定性,而具有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随着传统文化唯商品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产品成为受利润驱动的、受市场主导的和受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致使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个性被湮没在各种文化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沦为标准化、单一化、平庸化的商品。与此相适应,一切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创造都成为福特意义上的“流水线”作业,成为本雅明意义上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那些所谓的文学家也不会出于“春蚕吐丝”的原因而创作,而是逐渐沦为替出版社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并最终导致整个文化领域“心被物奴役”景象的出现。在这种景象下,假如一件好的传统文化作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就会使市场为了获得人们对它的需求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舍弃其内在的艺术和精神价值。由此,传统文化失去其内在独立性,早已不是纯粹的哲学、科学和艺术,而日益成为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交换价值。

(二)传统文化唯世俗化:加剧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

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传统文化处于各种世俗社会关系的裹挟之中,走上了一条被物质、金钱和权力运作包围的“唯世俗化”发展道路,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基于自身扩张增殖的需要,力图重塑人们的传统文化消费需求,资本有选择性地去传播特定形式的、有市场价值的传统文化作品,使人们获取精神资源的行为演变为一种受资本增殖驱动的非必然性存在,人们在这一文化消费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失去理性判断,沉浸在世俗化文化的物质享受之中。比如,资本逻辑会把消费价值植入传统思想、经典著作、文艺作品等文化商品之中,不断迎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飞速发展的“快餐文化”,凭借娱乐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创新”。由此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正在被资本逻辑所磨灭,传统文化世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传统文化的唯世俗化发展,消解了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基因和价值标识,致使人们在精神世界中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加剧了精神世界的空虚。由于资本逻辑的利益主导成功取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支配地位,加之现代新型文化传播手段占据了文化市场的大部分空间,传统文化呈现出泛娱乐化、世俗化甚至媚俗化发展的特点,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被娱乐化、世俗化的消费文化所瓦解,同时,资本逻辑还试图重新塑造人们的消费嗜好,将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吸引眼球、物质享受和身体刺激。由此,人们的日常生活失去了坚实的精神根基,而陷入只注重身体满足和主观体验的迷雾。

(三)传统文化唯工具化:使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丧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各族中华儿女持续奋斗的精神力量。然而,随着传统文化的商品化和世俗化发展,资本逻辑包围下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丧失其本性,其内在的主流价值导向作用逐渐消失,逐渐沦为布尔迪厄意义上的“文化资本”,成为一种服务于资本扩张、增殖的工具。

传统文化唯工具化的发展,使其走上了与资本逻辑“同流合污”的发展道路,人们开始倾向于根据经济利益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假如文化成为实现资本增殖的工具时,文化此时的存在价值不过在于它是一种单纯的生产力而已。换句话说,当传统文化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时,文化的发展方向就会变成以实现人的欲求为终极目标,此时的文化商品满足的不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而是资本逻辑的欲望。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逐渐丧失,人们越来越关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忽视目的和价值的联系,从而被“工具化思维”左右行动,文化创造者沉沦在物质纠缠和欲望叙事之中难以自拔,成为“一架为别人创造财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变得如野兽一般”[8]。资本逻辑控制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迷失真善美的价值方向,唯工具化现象由此出现。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与资本逻辑的交融中正在面临商品化、世俗化、工具化发展的困境。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今天,如何既发挥资本逻辑的经济推动作用又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目标,成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反思与出路:实现资本逻辑和文化逻辑的融合与统一

资本逻辑嵌入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使传统文化在经济动力的推动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资本逻辑“异化”传统文化的意图,使得传统文化在资本逻辑的场域中迷失自身价值引领的方向。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对资本逻辑进行积极的扬弃,充分调动和发挥资本逻辑的世俗力量,坚持传统文化价值引领的本义,实现资本逻辑和文化逻辑的融合统一。

(一)借助资本逻辑的经济动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产品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与此相适应,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于是,创造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受市场欢迎的,并且能够反映人们真实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已然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出路,同时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它只有通过把人和机器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9]因此,借助资本逻辑的经济力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我们实现最终目的的重要前提。首先,可借助资本逻辑的强大资金优势,为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当前,融资难是文化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文化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物质资金的保障,在这种背景下,借助资本逻辑的金融资本,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不失为传统文化长足发展的一剂良方。其次,可借助资本逻辑的科技优势和吸引人才优势,为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的保障。资本逻辑使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方式等应用于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中,同时,资本逻辑会以丰厚的报酬吸引众多的人才参与文化创造,促进新兴和新型传统文化产业的出现,促使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最后,可借助资本逻辑带来的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丰厚的报酬以及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资源。毋庸置疑,正是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促使文化生产力不断变革和发展。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相对自由时间的增加,人们必然要以某种文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由此,传统文化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市場资源会越来越丰富。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传统文化借助资本逻辑的经济动力,使传统文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催生了其时代形态的演进,但尽管如此,仍然无法避免传统文化“异质化”发展的结果。传统文化在资本逻辑的场域中无法脱身,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使其摆脱了原有的生存法则,脱离了价值引领的轨道。因此,在现代社会,为了对资本逻辑进行积极的扬弃,使传统文化在资本逻辑的场域中获得独立性,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重塑资本逻辑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边界。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将其融入人们现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当资本逻辑超越传统文化的伦理边界时具有明辨是非、辨别真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上升为社会制度,从伦理约束转向社会制度的约束,规范资本逻辑对传统文化的开发,监管现代文化市场的运行,使传统文化在社会制度的保障下规范有序发展。从而,在人们高度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营造温暖和谐的文化环境。

(三)实现资本和文化并驾齐驱,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返璞归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自身物质生存空间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力求从精神文化角度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赋予一种新的内涵,这无疑将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无限追问。因此,处在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绝不能完全抛弃资本逻辑的一切价值而去试图超越它,而应谋求资本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并驾齐驱、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返璞归真。首先,要以人们真实的、积极健康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出以人的发展逻辑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品,在发挥资本逻辑经济动力的同时,彰显传统文化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要从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的灵感,实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传统文化不是漂浮在水中的浮萍,它的根深埋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和创新绝不能拒斥日常生活,脱离日常生活的创作灵感是不能生成的,更不能生存。最后,要揭开资本逻辑的神秘面纱,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返璞归真,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资本逻辑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单一,使人们的精神生活空洞化,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唯有在汲取资本逻辑养分的基础上,充分揭示资本逻辑的种种危害,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资本逻辑场域回归到文化逻辑和人的逻辑场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9.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5.

[4]  鲁品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5):3.

[5]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

[6]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6.

[7]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8.

[8]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0.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出路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