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和演奏分析

2018-12-29 09:30殷楠
艺术评鉴 2018年18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

殷楠

摘要: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则是其在弦乐领域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内容丰富,堪称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颗明珠。鉴于此,本文从这部作品的背景谈起,就其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和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003-02

一、门德尔松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1809-1847),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1809年出生于汉堡,父亲是远近闻名的银行家,家境十分优越,这为门德尔松的音乐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岁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并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9岁开始登台演出,14岁时组织乐队,17岁发表自己的作品,20岁时候已经成为了德国远近闻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此后开始在欧洲各国游历,先后创作出了多首器乐和声乐佳作。1841年,门德尔松受邀担任柏林音乐学院的音乐总监,两年后又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因过度劳累导致身体状况恶化,于1847年病逝于莱比锡,年仅38岁。门德尔松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却取得了辉煌的创作成就,《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正是其诸多佳作中的代表。1835年,门德尔松为了感谢小提琴家大卫为自己乐团的帮助,决定为其创作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创作过程却不如想象中顺利。因演出十分繁忙,让门德尔松始终难有时间潜心创作,直到1844年,门德尔松在连续多场演出后来到法兰克福度假,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了这部作品,实现了六年来的心愿。而且在创作结束后,门德尔松还与演奏家大卫进行了细致地沟通,让大卫从演奏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并在大卫的帮助下最终定稿。1845年3月,作品在莱比锡首演,获得了一致好评,成为了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

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分析

(一)第一乐章创作分析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采用了传统的协奏曲形式,全篇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e小调。在开篇,门德尔松并没有加入引入部分,而是在一个小节后直接进入主题,给人以直抒胸臆之感。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旋律欢快而流畅,像是一个抒情女高音在纵情高歌,虽然是小调,但是分明表现出了大调明亮的色彩。在小提琴奏出主题后,门德尔松开始对主题的材料进行变化和发展,也预示着连接部的到来。这个连接部既是对主部的延续,同时又加入了新的材料,将主部和副部不露痕迹的连接在一起,起到了完美的桥梁作用。副部中,调性转为了G大调,三个段落中,分别采用了双音、三连音和分解和弦的手法,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奏出,让旋律更加丰富。与以往协奏曲不同的是,门德尔松并未让主部和副部呈现出矛盾和冲突,而是一脉相承的,副部成为了主部的延伸和扩展,仍然是主部呈现出的抒情色彩,体现出了门德尔松创新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法。在乐曲的尾声部分,由大管奏出一个长音,结束本章。

(二)第二乐章创作分析

第二乐章采用了三部曲式,G大调。在经过了八个小节的引子部分后,乐曲进入了首部,由于小提琴奏出富含歌唱性的旋律。这段旋律听起来是似曾相识的,之间曾被用于《苏格兰交响曲》和《无词歌》中,后经过简单改动后用与该曲,旋律温润而唯美,并带有淡淡的哀伤,像是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在随后到来的中部之前,门德尔松加入了一个连接部分,这也是对古典主义三部曲式结构的创新。通过这个六小节的连接部分,使中部的调性变化色彩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可谓是匠心独运。在中部,门德尔松采用了小提琴与乐队弦乐声部拨弦的方式,为乐曲加入了几分灵动的色彩。再现部中,虽然旋律素材和主部的相同,但是明显给人以更加从容之感,像是一直在海面上行驶的小船,在经过了一阵波动之后,重新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海域,并即将达到幸福和快乐的彼岸,让观众对第三乐章充满了期待。

(三)第三乐章创作分析

第三乐章与第一乐章相同,也是奏鸣曲式,e小调。引子部分由三个乐句构成,是对第二乐章的平静气氛的承接。然后在一阵定音鼓之后,小提琴又一次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变为了快板,旋律既是流畅、抒情的,又略微带一些俏皮的色彩。在主部中,门德尔松主要使用了跳弓、重音相结合的技巧,让曲风更加轻快和愉悦。进入副部之后,主题反复延伸,旋律起伏加大,通过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让乐曲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在经过四个小节的过渡后,乐曲进入了展开部,该段发生了明显调性变化,并采用了假再现的手法。但是与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假再现的手法不同,门德尔松是在三级上进行,而贝多芬则是在属音上进行,这个假再现的巧妙运用,让乐曲更加丰富,逻辑关系上也更加自然。随后,门德尔松又插入了一小段旋律,让乐曲安静、轻巧的过渡到了真正的再现段。尾声部分则使用了双音,在明朗、辉煌中结束了全曲。

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

作为门德尔松在弦乐领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虽然没有超高的演奏难度,但是因为曲目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特别是对抒情的强调,要求演奏者必须用扎实的演奏基本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接下来,将对三个乐章的演奏要点进行分析。

(一)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第一乐章作为开篇乐章,其演奏重点在于音准和节奏的把握。首先是音準。音准是小提琴演奏天生的难题,这部作品中虽没有炫技性乐段,但是那些富含歌唱性的旋律线,反而更加考验演奏者的音准水平和能力。以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为例,该部分的旋律是极其优美的,为观众描绘出了一幅和煦阳光下,万紫千红的田园景色,给人以无限希望之感。旋律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实际演奏却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乐曲开头是从第二把位进行演奏的,与日常练习中的从第一把位开始有所差别,所以很容易出现音准问题。在演奏第三小节的G音时候容易偏高,对此要特别注意1指和3指之间的间距,保证调性的稳定。其次是节奏。三连音是该乐章的特色节奏形式,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节奏,则会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要求演奏者的演奏速度一定要均匀,左手手指应带有清晰的颗粒感,决不能将三连音和八分音符相混淆,导致节奏和律动的混乱。在过渡乐段中,面对带有炫技性的三连音,则要注意三度、五度、六度双音的准确性,保持触弦力度的均衡,避免将三连音演奏成前十六节奏,获得准确、匀称的演奏效果。

(二)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第二乐章是八六拍,行板,被誉为是最醇美的小提琴乐章之一。演奏要点在于音色和揉弦。首先是音色。该乐章中,几乎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门德尔松炽热、真挚的情感,要求演奏者对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效果仔细推敲,尽可能获得完美的效果。如引子之后的第一主题,旋律的歌唱性色彩十分鲜明,像是一个温婉少女的低声吟唱,演奏这些乐句时,运弓一定要流畅、平稳,右臂运功的动作是连绵不断、始终是没有停顿的。而且也要注意运弓时的力度不能过大,避免造成压弦的效果,弓毛与琴弦的接觸点尽量靠近指板的位置,获得柔和而又带有金属色彩的音色。其次是揉弦。该乐章中,常用的几种揉弦方式都会用到,一开始旋律起伏不大,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因此要多用手指揉弦的方法,手指关节要充分放松,幅度小而密集,奏出细腻柔和的音色。之后随着旋律渐强和渐弱的变化,则要适时加入手臂揉弦,根据乐曲渐强渐弱的需要灵活调整揉弦的幅度,让揉弦和运弓彼此相得益彰。

(三)第三乐章演奏分析

第三乐章为“有活力的快板”,在音乐情绪上与第一、二乐章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了演奏出热烈欢快的效果,需要对连顿弓和自然跳弓两种技法有良好的运用。首先是连顿弓。这是在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等名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功法,具有较高的难度。在本乐章中,第一主题中频繁出现,也正是这种技法的运用,让乐曲呈现出了无限的活力。在运用这种弓法时,要注意大臂和小臂应保持紧张的状态,食指应该给弓毛以足够的压力来贴近琴弦,“在上弓时演奏者手臂须呈现一种提物状态,手腕要微微向上 抬起,弓杆要一定弧度地朝外部倾斜。”[1]有节奏地带动琴弓进行运动。在跳弓运用方面,在该乐章96-108小节处,出现了大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必须要利用跳弓技术才能奏出这种欢快、活跃的气氛。在具体的演奏中,要注意右手的充分放松,做到弓不离弦,配合手腕和手指让琴弓在琴弦上进行有弹性的跳动,方能展示出跳弓技术特有的魅力。

“在诞生了众多杰出的音乐家的19世纪,门德尔松的创作显得独树一帜,别具一格”。[2]因自幼家境优越,使他不必像其他音乐家一样为生计而发愁,所以作品中从没有悲观情绪和批判色彩,而是始终洋溢着抒情和快乐。这一点在这部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充分展示出了门德尔松特有的创作风格。因此在今天的小提琴创作、演奏和教学中,理应对这部作品有充分重视,重点体验和表现作品的艺术风格,推动这首佳作的传承,这既是作品自身的价值和魅力使然,也是当代人对门德尔松这位大师最佳的缅怀。

参考文献:

[1]盖妍卉.论小提琴演奏中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关系[J].当代音乐,2018,(03):93.

[2]王满.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特色——以第三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18,(01):80.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
飘荡在威尼斯上的“船歌”
门德尔松的“音乐絮语”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四)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三)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一)
诚实更重要
他所到之处,尽是玫瑰
诚信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