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

2018-12-29 08:47董梦雅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特色产业

董梦雅

摘要:农业特色小镇将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把手。通过对农业特色小镇内涵和类型的分析,探讨农业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社会经济价值,深入分析地方在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小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特色小镇;特色产业;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9-007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9.0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High Quality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 Construction

DONG Meng-y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handle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promot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nd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ypes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of the small towns with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nalyzes the encounter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and poin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培育现代农业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建设特色小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6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求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三位一体”(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三生同步”(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产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里,农业服务型小镇分别占比12%和13%,可见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推动了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热情。

1 农业特色小镇的概念及类型

1.1 农业特色小镇的概念

农业特色小镇是指通过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资源,以农业的生产、加工、贸易、休闲观光旅游及农业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制镇或者产业创新创业平台[1]。其具有立根于农村、依托于农村、功能服务于农村的特征,是聚集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交易、连接城乡经济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农业特色小镇以特色农业为首,突出现代农业,打造产业高地;以自然景观为要,突出健康生态,修复原生净土;以历史民俗为脉,突出挖掘传承,保鲜文化资源;以小镇居民为本,突出精准齐全,优化功能配套,有助于推进农村四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1.2 农业特色小镇的类型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农业特产等,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特色小镇,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表1)。

1.2.1 以农林牧渔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这类小镇,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因农产品品质突出,因而声名远扬,如无锡阳山水蜜桃小镇、寿光蔬菜小镇、庆元香菇小镇等。

1.2.2 以农产品加工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农产品加工业包括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通过延长产业链,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舟山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为例,舟山全市共有远洋渔船450余艘、水产精深加工企业40余家,目前已形成远洋捕捞——海上运输——水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水产交易、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远洋渔业发展体系。

1.2.3 以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这类小镇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民俗风情。如河桥民宿小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建筑文化资源,为周边重点旅游项目提供住宿功能;景德镇背靠千年陶瓷文化打造文创特色小镇;云南彝人古镇利用彝族火把节吸引大量游客。

1.2.4 以农产品贸易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积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新经济业态,形成农产品消费型商贸小镇。如四川龙台柠檬小镇,大力培育以柠檬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业,销售精油,果脯、果酱、干片等产品。龙台镇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进村,在天猫、淘宝、京东等平台设立网上销售点,其中以“柠之恋”为代表的规模电商平台企业5家, 网店微店约500家, 柠檬专业合作社26家。

2 农业特色小镇的社会经济价值体现

2.1 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目前中国农村工业化推动村域城镇化的“引擎”作用由强转弱,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农村商贸业发展反而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动力[2]。农业大部分区域农业设备落后、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产品渠道营销能力较弱,使得农业的附加值低,承担市场风险大,市场竞争力弱。而农业特色小镇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利用先進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大数据,以“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打造中国现代农业,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带动农业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间的融合,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一体化。

2.2 有利于推动新型农民职业化进程

农业特色小镇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而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经济业态的运营,都需要懂农业技术、懂市场经营、懂信息服务的新型农民。特色小镇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使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配套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基础设施,势必会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的活力,激发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的积极性,把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主动发展现代农业,掌握必备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专业技能和农村社会服务技能,实现三产融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民职业化进程。

2.3 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民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从“吃不饱”时代追求大规模粮食生产逐渐步入追求“绿色优质食品、享受农旅生活”消费升级的历史新阶段。国内农业结构性矛盾是低质量的供过于求和高质量的“供不应求”并存,而农村农药化肥的滥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堪忧,旅游功能减弱。农业特色小镇通过汇集新技术,建造“智慧农场”,研发健康优质的农产品,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农业特色小镇兼具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能满足当前人们对农旅生活的期待。

3 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主导产业定位模糊,产业之间缺乏融合

特色小镇发展关键在特色产业,产业支撑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生命力。一些农业小镇因缺少对本地特色产业、资源禀赋、历史民俗等的认识,不顾地域特色、产业基础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律,造成产业和功能不匹配、脱离实际的局面。在发展模式上“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邯郸学步”,缺少主导产业错位发展意识,造成“千镇一面”的局面。对以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立镇的小镇来说,名称、内容、产业基本相似,无法做到别具一格,造成同质化竞争。如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发展区域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2017年江苏省公布105个农业特色小镇名单中,就有以“花木种植与交易”为主题的小镇共9个,以“荷藕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共6个,以“葡萄风情”为主题的小镇共5个,以“稻米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共5个;小镇建设内容重复、形态雷同,在产业特色和小镇整体风貌上没有体现地区差异性。即使一些农业小镇充分认识到自己独有的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但是无法做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不丰富,产品的附加值低,品牌效应差,竞争能力较弱,无法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如南京桠溪国际慢城小镇,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但其除金花节外,从农业衍生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品牌效应弱,尤其是农家乐品质单一,质量不高,数量饱和。

3.2 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新型人才吸引困难

农业特色小镇是集生产生活、观光旅游、社区发展、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综合体,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不仅要有众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还需懂规划设计、市场营销、社会治理等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但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层次不高,知识水平偏低,不愿接受先进的生产理念,影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现有的农民知识与小镇建设要求的“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新经济业态”不相适应。一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才,由于农村的工资水平,职业前途、生活环境都远差于城市,许多高端技术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或工作,使得农业特色小镇缺少相应的人才支持。

3.3 城镇规划无序散乱,产城人文融合困难

农业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功能的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区、旅游度假区、城市生活区,而是融合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新型的生活生产空间[3]。而早期布局混乱、功能区规划失调,无特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区,使城镇呈现“散、小、乱”的发展格局。一些地区直接在外城开发一片新城区,建设特色小镇,忽略内涵开发,割裂与老城区的联系,呈现突兀的城镇布局;有的甚至大搞“圈地运动”,简单地拼凑项目和功能区,把项目所在区划为生产区,圈里的山水划为旅游区,农屋和商品房划为社区,建个展览馆作为文化区,这样的布局使得小镇缺少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存在“大拼盘大杂烩”的现象[4];以成都龙潭水乡古镇为例,号称成都“清明上河图”,然而这个历经4年,耗资20亿打造的古镇,现已成一座“空城”。建筑风格集川西民居和江南水乡为一体,文化上的混乱难以引起当地人的心理认同;划地开发特色旅游项目,虽自称“清明上河图”,但看不到任何相关内容;忽略内涵建设;功能区布局不明显,产城融合不深不透。龙潭古镇简单地“划地为镇”,单一地开发旅游功能,缺少产城人文融合意识,使现有的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割裂严重,因此最终只能走向衰落。

3.4 小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方式过于单一

农业特色小镇的开发多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土地一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一些产业配套设施、商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收益低、风险高的特征使得民间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小而谨慎,难以吸引额度高的投资。少数实力企业虽有能力进行先期投资,但因担忧未来收益、市场风险、政府扶持政策短效性,对待大规模投资十分谨慎[5]。金融信贷机构因涉农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而对农村及涉农产业贷款金额设置诸多门槛。农业发展银行虽在2015年推出了特色小城镇建设专项信贷产品,但主要聚焦于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配套设施提供中长期贷款,尚未制定出一套支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综合性、全方位资金服务方案。农业特色小镇在开发之前,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值低,造血功能弱,前期资金积累不足,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资金十分短缺。

3.5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功能欠缺

农业特色小镇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社区服务。一方面政府需为产业的科技创新、产品营销、吸引人才、融资渠道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需从社区居住、生态优化、人文教育等方面改善小镇的基础设施。产城人文是特色小镇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地方政府作为筹建小镇建设的主体,在小镇建设中,甚至只提供项目主体一片荒地,要求投资企业完全“自投、自建、自运营”,政府不“筑巢引凤”,将建设成本转移到企业身上,令投资特色产业的企业望而止步;有些地方政府虽然会对小镇先行归划,提供必要基础设施,但是没有与小镇特色优势产业完美融合,也没有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有些地方政府只提供简单的基础设施,并非按照3A级风景区的标准建镇,小镇毫无特色和风情,美丽资源难以转化为“美丽经济”;有些政府虽然投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后期的行政效率低,服务内容欠缺,服务质量差,不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高质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

4.1 紧贴农业挖掘特色,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特色是小镇之魂,没了特色,小镇缺乏品牌力和影响力,难以提升知名度,所以农业特色小镇要以“农”为主题,找准特色,明确特色产业定位,错位发展,保证一镇一特,才能成为“单打冠军”,发挥自身独特魅力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6]。农业特色小镇不仅要发展特色产业,而且要紧贴特色主导产业,融入文化创意、开发旅游功能,实现产业全链式延伸,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兼顾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产业业态多元化发展,或者吸引与特色产业相关的项目,实现产业集聚升级。如江苏省阳山市,以种植水蜜桃为主,从单一的卖“桃“,到卖“休闲”、卖“文创”,以一个桃产业延伸出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业科技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无锡都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后花园”[7]。由此可见,小镇文化、旅游及社区功能都要紧贴特色主导产业,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相加的形式,穿凿附会,生搬硬套,只会导致小镇呈现“散、小、乱”,而非“聚、大、合”之势。

4.2 强化人才发展支撑 推动小镇健康发展

人才的支撑和保障是小镇健康发展的动力,对农业型特色小镇来说,依据自身的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的定位与开发,三产的融合与发展、新经济业态的运营与管理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如果仅靠当地村镇居民很难担此重任。因此,除了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更要强化专业优先人才支撑,引进优秀人才、激发创新人才、留住高素质人才。

首先,政策全方位支持,以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政府应出台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例如在人才引进上,政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优秀人才来镇创业,可给予贷款减息、税收减免、优先安家落户等方面的政策,达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政策引导效果。其次,构建共同愿景,以事业集聚创新人才。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通过构建小镇发展愿景,塑造共同的小镇价值观,以集聚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的各类创新人才。三是打造健康生态,以环境留住优秀人才。严格按照3A景区标准建设,并完善基础设施,使生态环境建设与宜居环境营造相互融合,创造良好工作、生活、休闲、消费环境,形成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系。

4.3 科学规划小镇建设,实现产城人文融合

农业特色小镇应明确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思路,制定科学有序的规划方案,避免陷入建设无规则可循、规划粗糙同质的局面。小镇应明确城区布局结构,规划使用每一寸土地,指导建设每一栋建筑,引领推进每一个项目,避免小镇因缺少先行规划,造成布局混乱的局面。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当凸显建设特色,进行个性化设计,建筑上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特色风貌,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紧贴小镇产业实现多项功能的融合发展,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切不可以简单相加的思维生搬硬拼小镇的诸项功能,真正实现产城人文相融合。以旧州美食小镇为例,小镇按照“镇在山中、山在绿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理念,使得原本破败杂乱的城镇风貌有了较大改观。民居风貌上,旧州西街保留和修复古建筑,新修建筑采用仿古建造,以保存600年“屯堡人家”的历史记忆。小镇以旧州美食文化发展为轴心,以普里文化、屯堡文化为滋养,以“旧州五场:特色美食场、田园风光场、乡愁体验场、传统农耕场、历史文化场、”打造农旅小镇,融产业、农旅、文化、生态等功能于一体,旧州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筑巢引凤”,同步提升其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实现产城人文一体发展。

4.4 开辟多元融资渠道 引进雄厚投入资金

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基础性投资,还有加强对产业配套设施、商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的投资。为此小镇必须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政专项资金、PPP模式、产业基金、政策性银行等手段,为自身發展注入资金支持。

其一,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并对具有技术性、创新性、“互联网+”等产业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增强政策性资金的聚焦效应[8];其二,引入PPP模式。对小镇建设中旅游、文化、具有收益的项目,引入社会资本,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及维护等工作。对于经营性的特色小镇项目,政府可授权社会资本采用BOO的模式建设运营。如杭州的春风长乐,是中大集团、蓝城集团联手打造的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创业居住的综合性农林小镇。“地产+农业+旅游业”的运营模式,通过对基础农业的规划,依托小镇中房地产开发建设获得的部分收益,带动周边的农业改造,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农业基地,并将周边的农民转化为现代农业工人。其三,借助产业基金。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担保基金,帮助来镇创业的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鼓励成立金融机构或社会企业主导的PPP产业基金,以充足的资金支持,有效破解来镇创业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最后,政策性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当为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制定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批发式转贷、无形资产抵押等途径,提供给农企农户、创新创业型产业发展资金[9]。如江苏省推进“阳光信贷”走进特色小镇,截至2018年3月,相关农商行共发放特色小镇生产设施建设贷款5.96亿元,公共设施建设贷款6.49亿元,居住环境改善设施建设贷款2.7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贷款0.6亿元。通过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小鎮基础建设。

4.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均等

集聚优秀人才和特色产业,就必须打造生态、宜居、便捷的生活环境。农业特色小镇要想集聚优秀人才和特色产业,就必须打造生态、宜居、便捷的生活环境。其一,完善基础设施。既要做好“三通”的建设(通路、通网、通信),做好“四供”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做好农村的污水、垃圾、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型特色小镇不仅要具备一般市政设施,还需要有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设施,如节水型灌溉设施、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条件、农业新业态经济的发展设施。其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应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精简机构,提高地方政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10];为来镇创新创业的企业搭建项目推荐平台、招商引资平台、审批服务平台、金融扶持平台,并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为要素聚集和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8):62-64.

[2] 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26,157-158.

[3] 尹晓敏.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四字策略论”[J].浙江经济,2016(20):37-39.

[4] 翁建荣.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浙江经济,2016(8):6-10.

[5] 侯小状.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7(6):13-16.

[6] 杨 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85-88.

[7] 王汝艳,朱瑜超,沈 斐,等.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农业特色小镇[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12):217-221.

[8] 徐 萍,卫 新,王美青,等.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6(5):50-51.

[9] 李 涛.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与融资渠道分析[J].世界农业,2017(9):75-81.

[10] 吴奶金,陈高威,林 珊,等.基于新型业态变化的农业特色小镇理念与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3):7-12.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水土保持助力西峡县特色产业大发展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