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发展战略社会影响分析

2018-12-29 08:47赵微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

赵微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屋兰古镇项目地的现场勘查和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访谈,以该项目为例分析了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发展战略的社会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屋兰古镇项目;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0.3,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9-010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9.023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Social Impact of Rural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n the Project of Wulan Ancient Town in Gansu Province

ZHAO W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with local residents, and data collection of agencies on the project site of Wulan ancient town in Gansu province, with the project as a case example,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rural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strategy was analyzed, and then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the project of Wulan ancient town; social impact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昌盛。甘肃是古代连接中国首都与中亚、欧洲陆地的惟一途径,因此甘肃省被定义为“一带一路”的“黄金段”[1]。在这战略机遇期下,作为中国31个省中最欠发达、扶贫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甘肃省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融合旅游要素和特色文化风俗,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型战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是指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品创意等因素的推动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并将其与旅游要素进行融合,形成文化和旅游业态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实现向新业态、新功能、新产品转型升级的融合过程[2]。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战略不仅具备旅游扶贫的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传承文化、保护历史古迹的效果。屋兰古镇项目便是甘肃省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战略措施的一个典型示范,对于分析研究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战略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选址概况

甘肃省张掖市碱滩镇古城村曾是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张掖市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因在东汉时隶属于屋兰县,所以项目取名为屋兰古镇项目。古城村毗邻张掖机场,兰新铁路、312国道横贯东西,交通便利;古城村地广滩大,水草丰茂,宜于大规模农作物种植和草畜业的发展,物产丰腴;除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古城村拥有河西仅有的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灯阵每年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村民以这种风俗形式祈求神灵降福增祥,场面壮观,该民俗祈福活动自古流传,亟待保护传承。因此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张掖市古城村蕴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庞大的市场体量和与之对应的高速产业成长,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丰厚条件和基础[3]。近年来,古城村凭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紧紧抓住全市建设“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的良好机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招商引资,留住客商,加大古城村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再造繁荣。目前,全村按照“创生态大村、兴文化名村、建宜居古镇”的发展战略,乘着全市生态建设和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强劲东风,走上加快发展、强村富民的脱贫道路。

1.2 项目建设内容

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融合,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4]。该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依托古城村独特的历史方位、古老乡村院落景观和特色文化民俗活动,依靠张掖市旅游大市场和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以现有古城村为基础改造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保存古建筑及街巷现有形式,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交通路网,成立各类家庭餐饮、民宿、农家乐、小微企业200家,打造以河西走廊传统美食、手工艺品、民俗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特色街巷,再现河西民居民俗风情,为景区游客提供优质文化旅游服务体验,从而推动古城村向第三产业转型。项目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城楼及古村落的修缮及景区基础设施完善,以文化旅游与民俗观光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2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调查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古城村共发放2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3%。

2.1.2 焦点小组座谈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项目区受影响群众(包括妇女、贫困户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建议,针对相对集中的问题,调查小组在实地调查中采取了焦点小组座谈的方式。

2.1.3 统计分析法 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到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和分析。

2.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地村民,包括贫困户、妇女、村干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5%;另一类是来古城村游玩的游客,占调查总人数的13.5%。

2.3 受访者基本信息

受訪者在性别构成上,男性为127人,占63.5%;女性为73人,占36.5%,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在年龄分布上,本次调查的居民年龄主要集中于41~65岁(表1)。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分别占27.0%和37.5%,而文盲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较少,分别占10.5%和11.5%(表2)。

3 屋兰古镇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

3.1 正面影响

整体来看,结合现场实地调查、座谈会以及对20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认为本项目的实施将会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0.2%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19.0%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可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18.7%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有助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17.4%的居民认为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15.6%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15.2%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有利于贫困人口增收(表3)。

3.1.1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有18.7%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虽然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仍与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农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在与古城村村民访谈过程中发现,村中缺少供大家娱乐活动的场地及健身器材。本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居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体验,部分解决村民生活中的不便,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实现就地城市化。

3.1.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0.2%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可以增加就业机会,17.4%的居民认为项目建设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屋兰古镇项目的经济带动效应持乐观态度,对实施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扶贫战略持认可和支持态度。实施乡村文化旅游业将大大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条件,提升乡村的特色风俗形象,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吸引更多外来资本的投入,增加招商引资的数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村庄内部、沿线的道路和传统村落的改造与重塑将吸引更多的优势特色企业进驻战略区,展现地域特色,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另外,在乡村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型工程建设时,将会产生部分非技术性岗位,如建设期间施工材料的运输、房屋的建筑和施工队的餐饮服务等;鼓励当地村民开设民宿、农家乐等。项目建成后,乡村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岗位等。这些就业机会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此类就业机会优先提供给本村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增加贫困人口脱贫的“造血”功能,帮助贫困弱势群体早日脱贫。

3.1.3 有利于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旅游扶贫战略 文化旅游扶贫是甘肃省“十三五”攻坚扶贫计划中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文化旅游扶贫是促进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从调查结果来看,19.0%的居民看好项目建设会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古城村所在的张掖市政府近几年通过整合张掖文旅资源以及附近建设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将屋兰文化的承载地古城村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农业等业态融合与创新的屋兰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积极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产品,旅游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市场空间,互动双赢、共同发展[5],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8年2月25日,张掖市屋兰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首期九曲黄河灯阵亮灯仪式在古城村举行,这标志着作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曲黄河灯阵在张掖有了发展平台。活动期间,来自甘肃乃至全国各地的民众汇聚于此,共同见证了九曲黄河灯阵这一恢弘的民俗活动仪式[6]。古城村特有的、历史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九曲灯阵,以文化传承发展带动古城村的文化旅游项目增量扩容,促进了乡村的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

3.1.4 有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城乡融合 甘肃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鼓励村民创办农家乐、民宿、餐饮等,发展第三产业,以特色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屋兰古镇项目也通过改造传统民居、古院落,建设文化风俗街,提升了景点的旅游质量。项目区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愈加强盛,农村的封闭和禁锢被打破,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涌入项目区。随着外来游客逐渐增多,农村的边界不断扩大,农村愈加开放,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与城市接轨,并逐步步入现代化。外来人口的介入将对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造成强烈冲击,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随着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将大大有利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市化发展[7]。

3.2 负面影响

3.2.1 项目建设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中的施工机械、材料运输车辆带来的噪音、扬尘与尾气排放,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丢置等环境问题,都可能对项目区周边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古城村本身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在景区内施工会影响景区的面貌和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影响村中原有商铺和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2.2%的认为项目建设施工期间会产生噪音影响;21.2%的人认为施工活动会产生扬尘;14.0%的认为项目施工将产生建筑废弃物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排放;9.7%的居民认为项目施工将对项目地周边公用设施(水、电、路)产生影响;7.6%的居民认为项目的实施将影响沿线店铺营业。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见表4。

3.2.2 道路的修建拓宽或带来安全隐患 村庄内外来客流量的增加或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为提升古城村的景区品质,为游客提供交通便利,项目将对村庄周边的道路进行扩建,并且建设古城村连接张掖机场的道路,将其建设成一条高品质的景观大道,这些道路穿村而过。随着项目建设运行,项目区的人流量及交通量将大大增加,庞大的车流量将对周边村民的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特别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而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还停留在乡间小道车辆稀少、安全无碍的阶段,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和防备意识,因此项目建设可能带来一定交通安全隐患,当地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有可能因项目建设而提高。

3.2.3 施工过程中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潜在影响 项目施工建设期间需要组织专业施工队伍进行道路和房屋建筑的建设,大量外来施工人员入驻村庄,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互动强度增加,将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卫生风险。例如在居民健康和卫生方面,一些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有了传播和扩散的条件。同时,外来人员若缺乏对古城村的社会文化与传统习惯的了解,则有可能造成对当地社会文化习俗(包括宗教信仰、神山、神水、神树,婚丧节庆习俗等)的无意触犯,可能带来危险和困扰。

4 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型项目持续运行建议

4.1 施工期间做好防尘降噪工作,降低对村庄正常生活的影响

由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施工的地点靠近村庄或者就在村庄内部,所以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粉尘和噪音等影响辐射范围较大,影响人口较多,因此施工期间尤其要做好防尘降噪工作,以减少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合理选用低噪音的施工机械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以达到控制噪声污染的目的;对打桩机、空压机,钻孔机等高噪音设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夜间禁止高噪声扰民作业,尽量安排在上午8:00~11:30,下午14:00~18:00,夜间禁止施工;设专人对施工现场24 h进行清理,对生产用水泥等易飞扬的材料等封闭管理,防止空气污染;在施工现场采取遮盖、洒水、绿化等措施,减少扬尘[8]。

4.2 完善交通安全措施,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必先完善交通设施,提高交通便利度,比如扩建现有乡村道路,修建乡村通往城区的道路。随着乡村文化旅游业影响力的扩大,将有大量外来游客以及交通车辆涌入原本相对封闭、没有多少现代交通规则意识的乡村,乡村周边道路上车流量急剧增加,将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村民由于习惯了原先的乡村出行习惯而无法正确对待现有交通规则,那么车流量的突然急剧增长将会威胁其人身安全。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交通安全措施,降低项目建设给居民带来的安全风险。在医院、学校、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村口道路设置减速带,安装红绿灯和监控,在道路显眼位置设置警示牌和道路标识;在农闲时节,村委会和交通管理局合作组织专门人员前往各个村庄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提高项目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4.3 强化外来劳工输入管理,防范艾滋病、社会交往障碍等社会风险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过程中,大型工程施工建设期间,需要从外地(省、市、县)输入一定的劳动力。大量外来施工人员入驻到乡村,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互动强度增加,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卫生风险。这就需要扩大安全卫生宣传、规范施工人员教育管理,防范社会风险。比如,在项目区开展公共健康和艾滋病预防等教育宣传,包括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为外来施工工人进行体检,确保只有身体合格者方能进入施工队伍;加强外来人员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习俗与传统习惯的宣传教育,增进外来人员对当地社会文化习俗的了解和尊重,减少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社会冲突。

5 总结

新时代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极为重要,而“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地区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添了活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北地区居民脱贫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边境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特殊需求[9]。甘肃省作为典型的西北欠发达省份,依然有大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尚未脱贫,帮助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重点,亦是一大难点议题。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和策略,它将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文化业进行资源协调和内化,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旅游景点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脱贫的能力和水平[10]。因此,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将发挥重大作用,充分挖掘贫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将是各级政府、学者研究精准扶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授权 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3/28/content_2839723.htm,2015-03-28.

[2] 桂拉旦,唐 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37(2):64-68.

[3] 杨劲松.“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前景广阔[N].中国旅游报,2018-04-13(003).

[4] 张耀武,范博文.宜昌市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2):12-16.

[5] 黄细嘉,周 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31(9):131-133.

[6] 大 贺.屋兰古镇九曲黄河灯阵震撼亮相央视,火遍全国,为金张掖打call![EB/OL].http://sh.qihoo.com/pc/91faa0137d51a650f?sign=360_e39369d1,2018-04-02.

[7] 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26(10):11-12.

[8] 建设工程教育网.工程施工現场降低噪音污染措施[EB/OL].http://www.jianshe99.com/lunwen/gongchengguanli/li20141125113 45795874877.shtml,2014-11-25.

[9] 蓝 洁.“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南边境边民居边脱贫的价值与路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3(2):23-26.

[10] 吴亚平,陈品玉,周 江.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兼论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57-61.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