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生为本”的教育主体思想问题

2018-12-29 09:20涂瑞达
新课程·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健康成长培养目标

涂瑞达

教育部制定和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从和落实的四大“基本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通过学习这个《专业标准》,我认识到四个“基本理念”针对性强、概括面广、内涵深刻,且有长远指导意义。对此,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四大“基本理念”中,“师德为先”是强调中学教师在师德方面的修炼。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中学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良好的师德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保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都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能力为重”是从以学校教育形式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社会生存能力,服务和贡献于社会的能力,能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来考虑的,反映出的是“以生为本”的战略思维。“终身学习”不只限于对教师本身的关照。因为社会在发展,人也因环境而有所变化。新问题、新思想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认知、思想、相关能力都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也是为了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因此,我认为这四大“基本理念”中最核心的内涵是“以生为本”,教师的师德修炼和学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和教育艺术的养成和水平的不断升华,都是为了学生。现在强调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必备知识与能力。

那么,在中学教育中该如何有效落实“以生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本文仅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谈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操作上的具体想法。

一、明确并全力落实培养目标

培養目标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总体标准。中小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打基础,达成国家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工作的底线。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当前的历史时段里,据我个人学习和思考所得体会,“德智体美劳”即是要求我们的培养目标内涵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接班人,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了解学生

“以生为本”,即按照培养目标帮助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新时期的开放环境里,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是比较复杂的。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化,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智能化手机使千千万万个青少年沉迷其中,由于青少年思想不成熟,自律性较差,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不强,容易接受不好的思想,网络化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学生由于很多时间沉迷于虚幻的环境里,减少了现实生活中有感情的真实的人际交往,容易形成孤独、自私、冷漠、放纵自己、缺失社会道德、以自我为中心等状态。所有这些新问题,都要求教师以研究型教育者的态势创新教育方式去解决。

(二)尊重和关爱学生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这是人性的共同特点,每个人都应自觉地尊重别人,这是人格的必备要素。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与行为习惯,有文化习得的差异,我们就要进行差异教育和教学,就要因材施教,且应做到不偏爱不歧视,更不能侮辱、嫌弃、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有问题的学生。反之则会使学生弱化自信心和主动性,甚至产生逆反和抵制心理,抵消应有的教育效应。

尊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关爱学生有直接联系。尊重与关爱,是“以生为本”的深层次的要素。

二、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

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各种人才打基础。我们各科教师必须熟悉并准确落实国家定的课程标准,因为那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性期盼,具有法定的性质。我们要发挥教学艺术在班级里进行有效的“差异教学”,保证全班学生都达到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并希望有所超越。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深化学科知识研习,不断改进学科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

三、培养自由探索、勇敢创新的精神

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养成,是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内涵。这就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深化改革的构想,且能不怕挫折,大胆试验。只要是学生经过慎重考虑,认真试验,即使失败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更加成熟。

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我们一些教师本身在创新思维方面大多是一块短板,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方面亟待自觉主动地进行深化。挑战就是动力,为了学生,让我们共同奋起努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健康成长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