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

2019-01-02 01:41王明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缺口日渐突出,而高职毕业生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分析高职生就业存在的困境,并提供有效的路径,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067-03

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引擎。十八大会议召开之后,现代职业教育更是被摆在十分突出关键的位置,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除了十八大报告之外,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2014年)、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2016年)等重点具体文件政策。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尤其中美等大国之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解决好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表现

(一)客观外因制约

从《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落实的调查显示来看,今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令人担忧。在就业市场上由于受学历思想的影响,高职大学生学历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进入2018年3月后,我国经济增长依旧呈现缓慢下行趋势,这使得高职就业变得更加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基数变大,就业岗位增长放缓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扩招规模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育部2017年数据统计显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 388所[1]。其中中央部门办学5所;地方公办1 063所,民办的320所。高职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1亿左右。从2019年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又扩招新生100万人,体量庞大。

2.就业市场出现层次差别,就业歧视严重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时,变得更加注重学历层次、专业、性别,外貌等诸多综合因素,就业歧视案例也不在少数。一部分大中规模企业和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忽视客观实际情况,提高选招录用标准,重学历而轻能力,部分用人单位直接要求有长时间的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直接被提高。

3.社会、经济双重制约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综合因素也影响着高职毕业生就业。进入2018年3月以来,我国在国际社会上遭受着诸多外部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定放缓的趋势。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影响着青年人的认知和态度,部分大学生更是产生悲观情绪,对现实就业失望、怀疑乃至放弃自身发展。

4.“弱势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举办很多规模层次不同的招聘会,但是优质企业和单位很少,主要是受到高职学生学历文凭的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走向社会求职普遍受到歧视和不重视,在就业环境和求职困难的双重压力下,高职学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所谓“公平”的求职领域内,也存在着很多“隐形”的就业门槛。比如公务员考试、机关事业单位考试一般直接定位在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继续升学升本之后,依旧面临社会环境不完全认可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现状较薄弱,社会早已形成思维定式:985,211,一本,普本,最后才轮到高职,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低,这种思维认识误区到目前为止还未得到完全解除,这需要越来越多的“工匠精神”案例来改变人们对高职毕业生的认知看法。

5.高职教育起步滞后,师资力量不足

1999年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迅速扩张的阶段,伴随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师资队伍的需求缺口变得越来越大,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是在以往几所中职学校合并升级的基础上形成的,师资队伍大多数以本科学历为主,甚至有少数师资只是专科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加上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许多教师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接受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筛选,这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难培养出一流大国工匠队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未来社会的蓝领队伍,类型为实用性、应用性、高技能等,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实训条件,还是培养学制,或是人才培养方案,都很难与市场导向契合,教学无特色,学生无特长,这是高职院校存在的通病。

(二)主观内因驱动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已经基本全部进入90后阶段,90后这一群体我国社会中一直都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主体,他们有一部分人能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但与此同时,这一群体身上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敢面对社会现实,欠缺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期望目标定得过高,直接导致就业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1.以我为本的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突出个体本位,崇尚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这种变化使得他们在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上,往往从个人的实际利益出发,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尚未形成正確的价值观,对社会、生活、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缺乏远见和深刻的目光,造成就业认知的直观化、浅表化、职业评价功利化[2]。

2.情感心理不稳定

现代大学生处于生理成熟阶段,但是心理机制还未完全建设好。价值观也不完善,心理认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时常出现一时兴起,忽冷忽热的情感状态。情绪上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选择。情感波动直接导致了就业情感出现严重的矛盾状态。

3.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受到社会环境和专业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现代大学生思维超前,但是能力结构、知识储备却没有同步。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考验的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的储备,更是对个人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层层把关。大部分学生在校园内沉迷于宽松的管理,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放松了要求,没能及时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做好求职的准备。走上职场后,由于社会经验较少,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薄弱,人生规划模糊,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经常吃闭门羹。

二、高职生就业的困境原因分析

(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就业市场化规模逐年扩大,虽然高职院校依旧在积极引导“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3],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高职学生表现出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的就业应对,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更不用讨论如何将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匹配。

(二)就业竞争力较弱

在高职院校,很多毕业生都会拿着“1+X”走向人才市场,“1”是学历证书,“X”是各种技能等级证书。但是纸上谈兵终究功亏一篑,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历证书的含金量低,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为高职院校学生敞开大门。麦可思对201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的报告显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提因素,大多数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有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三)就业期望值过高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了“大众教育”阶段。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大学生还是以“精英”自居,没有认清社会环境的现实存在。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我定位过高,就业期望过高, 目标薪水过高等“三高”症状直接让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充满坎坷。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职大学生要学会认清自我择业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

(四)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麦可思对201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的报告显示,只有43.9%的毕业生实现了专业对口就业,27.4%的毕业生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4]。从矛盾的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大学生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导致没有工作可做,而高职教育的专业技能强,需要学生把技术知识转换到社会实践中去,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使得高职毕业生与很多工作岗位擦肩而过。

(五)“骑马找马”现象严重

高职毕业生毕业之后主要流入到一线生产服务环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蓝领”,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加上自身抗压能力不足,面对从业过程中的压力和竞争,感觉力不从心,好高骛远。单方毁约现象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当中尤其明显。一方面是少数用人单位质量过低造成的虚假宣传,另一方面是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偏低现象。

三、高职生就业路径探索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5]。大学生就业更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引擎,是核心部位,更是高质量就业的招牌。

(一)调整就业心态

1.放低心态,虚心学习

高职大学生应当科学合理地设定自己的就业预期,树立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潜心研究,争做大国工匠,发扬工匠精神。初次就业期望不要设定过高,从基础做起,培养才干,慢慢积累,才能可持续前进。

2.眼光放长远,注重积累

现代大学生很多都是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在大学期间的自身生活费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导致很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薪酬福利,难以接受。往往忽视了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是提供宝贵培训机会的地方,不能用眼前的经济利益来衡量长远的职业发展。高职大学生应当以长远眼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二)提升综合素养

高职大学生不仅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自己处理实际困难的本领,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技能,积累自身发展需要的各方面的宝贵财富,未来才能从容淡定地迈入社会的大江大河。

(三)拓展就业渠道

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对毕业生的科学引导。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协同校企合作

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企业搬进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对用工市场的科学判断,把一部分优质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引进高校,创办校企合作班,让“师傅”转化为“教师”。同时,安排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锻炼,让“学生”转化为“职员”。通过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可以分析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也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积极自主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已经全方位进入“互联网+”的时代,用传统的就业方法和眼光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跟不上脚步了。《人民日报》(2018年8月14日第2版)发表了一篇题为《以创业带动就业 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文章,文章报道了山东省济南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里热情似火的讨论场面。山东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大力推动创业创新,山东省为此还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传递出信号,明确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6]。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创业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一项工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并不能支撑他们自主创业的目标。对于专业技能特别强的专业,可以先往发明专利的方向努力,再一步步地将专利成功引导到创业项目中来。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平台要发挥出实际作用,不能只是充当一面牌匾。高职院校要开放在校的实训教师和平台,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锻炼学生应对挫折的本领。

(四)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要加大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要创造仿生的就业模拟环境,讓学生提前感知未来就业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1.正确认识自我

高职院校大学生求职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准确地认识自我,高职院校要利用多方资源和办法途径,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生理上锻炼出健康强壮的体魄,在社会认知上有理性分析的本领。

2.宣传就业政策

在2018年年初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创历史新高。高职院校要及时将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和福利传递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要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落实到位。

3.掌握就业技巧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做一份适合自己的求职材料,掌握面试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代表现场完成自己的求职材料制作,并请其他学生做点评。要经常组织开展“模拟面试”,注意面试礼仪,熟悉面试的程序,了解和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发现问题并总结提高。

四、小结

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不仅关乎民生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也是一个公众性的难题。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表现包含客观外因制约和主观内驱力不足两个方面,结合当前經济社会发展形势综合分析我国高职学生所处的就业大环境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五大因素,为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主要从就业心态、综合素养、就业渠道、就业指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核心部位进一步的完善,确立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导向,以就业帮扶介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的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和高校在政府支撑下的调控作用,为高职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丽.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2]袁志华,王宝峰,周屹峰.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哲学思考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3]赵秀丽,林淑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J].科教导刊,2013(19).

[4]徐莉青,王胜平.关于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J].职业,2009(26).

[5]赵鹏飞.经济数据“半年报”怎么看:就业逆势增长表明转型显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26.

[6]孙志勇,冯译冉,常宇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责任编辑:侯秀梅)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21

收稿日期:2019-06-19

作者简介:王明明(1990—),男,安徽马鞍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