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名中医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思路解析

2019-01-03 17:35杨浦娟胡文艳扈晓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论治肝肾血瘀

黄 祎 杨浦娟 胡文艳 李 梅 扈晓宇

1.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重庆, 400021)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感染科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2]。文献报道本病的年发病率大约在1~2/10万,波动在(0.33~5.8/10 万)至(1.91~40.2 /10 万)之间[3-5]。以往认为PBC在我国极为少见,然而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AMA检测的普及,文献报道PBC病例数呈快速上升趋势。2003 年上海学者[6]及2010 年广州学者[7]报道我国的 PBC 患者并不低于国外文献报道。迄今为止,在现代医学中,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是治疗PBC唯一有确切疗效的药物,但仍有约40%PBC患者无应答,2016年美国新上市的奥贝胆酸(OCA)针对UDCA应答不充分或单用于对UDCA 不耐受的PBC成年患者,OCA可有效促进胆汁的排泄从而保护肝细胞[8],但具有一定不良反应,且其长期疗效和对患者的普遍性仍需要前瞻性随访研究确认。生物制剂抗IL-12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的靶向治疗在PBC治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9,10]。

PBC的临床表现繁多,中医学文献中并没有该病名和诊断,可根据病程不同阶段患者的主要症状,分别归属于“黄疸”、“风瘙痒”、“血风疮”或“痒风”、“胁痛”、“虚劳”、“鼓胀”、“积聚”、“水肿”、 “血枯(闭经)”等中医病证。

当代中医各家对PBC病因病机的见解不尽相同。笔者总结了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名家治疗经验,以理清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思路。

1 王灵台教授论治PBC经验

王老认为,该病多发生在围绝经期妇女,这一时期的女性天葵竭,冲任失调,阴阳失衡,肝失疏泄,容易出现正虚邪恋、脏腑虚损、气血失和。而冲任失调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王老在此病机认识上自拟出“调免方”,由党参(或黄芪)、丹参(或当归)、白术、白芍、灵芝、青皮、石斛、枸杞、生地黄、龟板(或鳖甲)、鹿角(或淫羊藿)、白花蛇舌草、蛇六谷、栀子、仙鹤草、牡蛎组成。方中,党参(或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生地黄、当归、白芍、灵芝补益阴血,石斛滋阴而不恋邪;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辅以淫羊藿、枸杞补肾生精;白花蛇舌草、蛇六谷、栀子、仙鹤草、车前子清热解毒利湿,亦有抑制免疫之效用;青皮佐以疏肝化滞,以防补气养血药物阻滞气机;生牡蛎、龟甲软坚散结。全方合用,益气养阴,祛邪不伤正,标本兼顾[11,12]。

2 卢秉久教授论治PBC经验

卢秉久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复杂,关键则应责之于“滞”“湿”和“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卢老常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多以茵陈蒿汤作为基本方。偏于寒湿表象的患者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之法。常用真武汤做基础方,多配伍桂枝,取其温阳化气行水之功[13,14]。

3 罗生强教授论治PBC经验

罗生强教授继承著名老中医汪承柏教授的学术思想,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血瘀、血热两大病理因素交织,形成“瘀血阻络,热毒内蕴”之病机变化。因此创立了重用二草(茜草、豨莶草)的愈肝方,由茜草、豨莶草、秦艽、大黄、连翘、甘草六味药配伍组成。方解:茜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豨莶草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配合茜草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兼可清热解毒,两者共为君药。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大黄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共为臣药。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15]。张宁[16]等回顾性分析302医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患者共66人,治疗4周后,愈肝方与UDCA组临床疗效优于UDCA组,且在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两项主要生化指标方面均较UDCA组有显著下降。

4 张瑞霞教授论治PBC经验

张瑞霞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有肝肾亏虚、脾胃虚弱、肝胆湿热三个证型。病机特征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肾为先天之本,禀赋不足归责于肾,病久又及肾,因此辨证分型中以肝肾亏虚型最为多见。在临证中体会到,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时,采用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较之单纯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更好[17]。

5 董振华教授论治PBC经验

董老认为,PBC病情进展,患者的证候常发生转化,治法也需相应改变。早期表现为乏力倦怠,纳差,腹胀,便溏,肝区不适等脾胃气虚或肝郁脾虚的症候,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疏肝;脾虚湿浊内生,郁久化热,转化为以湿热蕴结为主,兼见脾胃气虚或肝郁脾虚之候,则以清利湿热为主,佐以健脾疏肝;湿热灼伤阴津,转化为气阴两伤,或肝肾阴虚;气机阻滞,血液运行不畅,而成瘀血阻络之证,水湿内停,终成气、血、水互结之鼓胀。根据证候的不同采用滋补肝肾、育阴利水、活血化瘀之法,但要切记时时固护脾胃[18,19]。

6 邵铭教授论治PBC经验

邵铭教授采用引火补土法,根源在于PBC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处于“五七”至“七七”之期,此阶段正是后天衰减,先天耗散之期,人体阴阳失和,肝肾脾胃功能失调。肝肾阴精不足,阴不涵阳,则肝肾之中所寄相火离位上窜而亢于上,表现出面部潮红、失眠、头晕头痛、心悸、口腔溃疡等火热上炎的表现,下焦失于相火的温煦而出现腰膝酸软、下肢畏寒、水肿等下寒的症状,火不温土则有腹满、食少、腹泻等脾胃虚寒的症状。邵铭教授将此类“上热下寒中虚”的病证归结为“肝肾不足,火不温土”,治疗上予以“引火补土法”。此法是邵铭教授根据五行相生理论及命门学说而创制的,以此组方证于临床能有效缓解患者自觉症状,改善血液生化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20]。

7 王彦刚教授论治PBC经验

王教授认为湿邪困阻是PBC发病的基本病机。湿邪既可为外感湿热疫毒,亦可因内伤饮食、劳役或病后湿自内生。兼夹热毒、瘀血、气滞、痰湿、脾肾阳虚,阴虚血瘀。治疗过程始终以化湿邪为主。随着病情的变化临证加减,治其兼证。达到标本同治[21]。

8 金实教授论治PBC经验

金教授认为PBC有禀赋不足、外感、内伤三大病因,正气亏虚为根本,湿热瘀毒、胆络失和为基本病机。治疗上以利胆和络为大法,具体表现为“清、疏、化”三法。清,即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肝泻火;疏,即疏肝理气、行气通络;化,即化瘀活血。此期用药剂量宜大,使邪速驱,尽快控制病情。针对正气亏虚的根本,采用“运、补”,旨在健运脾胃、补益气血。通过数据挖掘,找出与PBC关联密切的药物有:茵陈、赤芍、枸杞、麦冬、山栀、金钱草、郁金[22]。因此,自拟茵芍二金汤(茵陈、赤芍、金钱草各30g,广郁金15g,甘草5g)。随证施治,疾病以邪实为主的阶段,湿邪重者加苍术、砂仁、泽泻,湿热甚者加垂盆草、鸡骨草、山栀,气滞者加柴胡、香附、枳壳,瘀血著者加丹参、片姜黄。后期正气耗伤,肝脾受损,阴血不足者加用女贞子、枸杞子、白术、麦冬;脾肾阳虚者加白术、干姜、制附片[23]。徐淑凡[24]等观察了20例肝胆湿热型PBC患者,在茵芍二金汤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同时应用UDCA,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ST、ALP、GGT、TBiL)和IgM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总有效率为85%。

9 刘平教授论治PBC经验

刘平教授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以精气亏损、阴血虚弱(即气阴虚损)为本,瘀热内蕴为标[25]。

10 蓝柏钊教授论治PBC经验

蓝柏钊教授认为,先天禀赋胎毒伏藏于少阴为PBC的宿根,患者由于免疫力的不完善,一些隐蔽的自身抗原得以潜伏,形成“伏邪”,PBC在中年以后发病是“伏邪”引动所致,与伏邪温病的发病机理一致[26]。

11 刘铁军教授论治PBC经验

刘铁军教授[27]认为本病以肝肾阴虚为本,肝胆湿热为标,并夹气郁、血瘀等,湿热瘀毒为基本病理因素。分析中医辨证论治PBC用药规律,发现清热药占比例最大(19.2%),其次是补虚药(18.0%)和利水渗湿药(13.3%),想出遵循辨证论治的同时应重视对祛湿药、化瘀药、补虚药的运用。

12 冯兴华教授论治PBC经验

冯兴华教授认为,该病由于个体差异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变,临证时应当抓住主证,各个击破。对于不同时期的PBC运用疏肝利胆、健运脾胃、清热利湿、行水逐癖、滋补肝肾等治疗原则。另外,冯教授推崇中西医结合的辨治思路,认为有必要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更加清晰的了解疾病,做到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病机,以免延误病情[28]。

13 张玮教授论治PBC经验

张玮教授认为肝郁耗气、年老体弱、用药不当、饮食内伤等原因均可损耗肝气,使得肝“体”亏损而致肝气虚,气虚久延,渐至肝“用”不足而致瘀血[29]。他对收治的84例PBC患者进行辨证分析,发现84.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血瘀证表现,其中轻度肝血瘀证22例(26.2%),中度肝血瘀证证25例(29.8%),重度肝血瘀证24例(28.5%)[30]。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致升发无力,使得肝“体”亏损而致肝气虚,肝“用”不足而致瘀血,病程迁延日久,虚又致瘀,瘀血阻碍气机、虚瘀胶着、互为因果,是PBC的病因病机之一[30]。因此,张教授提出以补虚化瘀法(调免1号)治疗PBC,药用黄茂、生地、当归等药物[31]。

以上为当代肝病名家的经验初步整理,可以看出不同医家对该病的病机认识差异较大,但为数较多的认识为肝肾亏虚、禀赋不足。笔者也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发现,本病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此年龄段的女性,阴精大亏,机体阴阳失衡;当感受外邪或内伤劳倦或情志不畅时,则易耗伤阴液,导致水不涵木,肝肾阴虚。在此病机基础上兼夹湿、热、瘀等病邪蕴结肝胆,终致胆汁不循常道,肝胆络脉阻滞,因此本病属本虚标实,治疗在滋水涵木的基础上,应兼顾利胆化瘀。

猜你喜欢
论治肝肾血瘀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两腿一分补肝肾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