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内经辨言》的训诂特色

2019-01-03 22:28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俞樾训诂内经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一生勤于立书,建树颇丰,汇编毕生著述于《春在堂全书》,共计490卷,对后世影响巨大。俞氏治学涉猎广泛,在经学、小学、子学、文学诸领域皆有成就[1]。后因其母、其妻病逝缘故,愤于当时庸医不精通于医理,误治杀人,故后期尤重视医书,推崇《内经》,并用其所学治经之能,就《素问四十八条》训诂校误,收于著作《读书余录》。上虞俞鉴泉将之名为《内经辨言》,并被裘庆元收录于《三三医书》,并于1924年刊刻问世。

俞氏训释《内经》,着重正其句读,训勘字义,探赜索隐,辨讹正误,又善采字形、义、声韵、句式等多种途径,且博征古本典籍,旁引诸子百家之说,辩证详实精当,触类旁通,钩深致远,对后世研经考古者大有裨益[2]。

1 详征博考,校勘精妙

俞氏认为“学者少见多怪,遇有古字而不能识,以形似之字改之,往往失其本真矣”[3],遂常博考古籍,精研字形字义,细揣古今之异,以求其训解,校古书之讹。

如“太冲脉盛”(《上古天真论》)一句,全元起本《太素》及《甲乙经》俱作“伏冲”。俞氏考汉太尉公墓之石刻碑文,细究古今汉字之形体演变,又参照“字书有伏字与太同音”之言,纠正全元起本的注解,认为《太素》及《甲乙经》原作‘ ’字,因后人不识‘ ’字,故加点作‘伏’,因此成为异字[4]。对于“太冲脉盛”之注解,胡天雄先生在《素问补识》赞俞氏考证精辟,有说服力。

又如“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生气通天论》),俞樾认为“九窍”二字实为衍文,“九州”即“九窍”。俞氏引用《尔雅·释兽篇》加以佐证,认为古谓窍为州,此云九州,不必更言九窍。[5]再如“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一句,王冰注:“诸有余皆为邪气胜精也。”(《脉要精微论》)俞氏直言王冰此注有误。俞樾引高诱所注,认同应将此处“有余为精”中的“精”作“甚”解。俞氏曰:“邪气胜精,岂得但谓之精?王冰注非也!”

2 涵泳经文,密察文法

俞氏言:“夫周秦两汉,至于今远矣!执今人寻行数墨之文法,而以读周秦两汉之书,譬犹执山野之夫,而与言甘泉建章之巨丽也。”认为读古书,应审词义,通句法,遂多审词度句、考证词句之法,勘注《内经》。

如“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上古天真论》)一语,王冰注“登天”为“白日升天”。在这里俞樾有两处见解:其一,俞氏察“乃”为连词,起到承接的词法作用,认为下文既然提到“乃问于天师”,“乃”者为承上之词,因见黄帝即登为帝,故发此问;其二,过去所讲“登天位”为“成而登天”,并非王冰所注的“白日升天”。所以,俞氏认为王冰注“白日升天”并非经意,而应是“登上帝位”。

3 讲究句式,强调韵律

俞氏认为古人作文,讲究句式工整、韵律协调。“古书多韵语……后人不达此例,而好以意改,往往失其韵矣”,故常查韵对文,阐释经文。

如“天有八纪,地有五里”(《阴阳应象大论》),俞氏认为“里”亦与“纪”对言,是同义异词,故“里”之词义当与“纪”相近,遂言“‘里’当为‘理’,纪与理同义。天言纪,地曰理,其实一也”,并例举郑笺语“理之为纪”(《诗·朴核篇》)和“纪者,理也”(《白虎通·三纲六纪篇》)以证之。此解更加符合古文行文风格和工整的句式结构。

又如“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四气调神大论》),俞以为“焦满”与“独沉”应互为对文,应解为焦灼之义,而“独沉”之“独”当为“浊”字解,肾气言“浊”,犹上文肺气言“焦”。

4 精通假借,探寻古义

俞氏宗王念孙“就古音以求古义”之旨,曰:“古书多假借,双声叠韵字之通用者,不可胜举。”注重寻声韵,借通假,训词义,纠正了许多条文的错误。

如“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四气调神大论》),俞氏查“佩”与“倍”古读音相同,两字相通,并佐例为证。一曰“佩,倍也”(《释名·释衣服》),一曰“一佩易之”(《荀子·大略》),并引杨惊注曰:“佩”或为“倍”。又以《孟子·滕文公篇》“师死而遂倍之”、《左传·晤公二十六年》“倍奸齐盟”为例,认为“倍”犹“背”也,遂本文应该意为“谓圣人行道而愚人背也”,并责王冰解“佩”为“佩服”乃“泥本字为说,未达假借之旨”。

又如“消者瞿瞿,孰知其要”(《灵兰秘典论》),《新校正》云:“《太素》作‘肖者濯濯’。”俞樾认同《太素》之注解,认为“濯”与“要”为韵,今作“瞿”解则失其韵。《气交变大论》亦有此文,“濯”亦误作“瞿”,而“消”字正作“肖”,足以证明古本与《太素》之意相同。

再如“徇蒙招尤”(《脉要经微论》),王冰注:“徇,疾也,蒙,不明也,言目暴疾而不明。招谓掉也,摇掉不定。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谓暴疾也。”俞氏认为王氏之解,甚为迂曲,殆失其旨,并据《新校正》所云“盖谓目蹰动疾数而暗蒙也”,认为应借通假以释此句:“徇者,晌之假字;蒙者,瞎之假字。《说文·目部》:‘旬,目摇也。’或作‘胸’。‘胸,童蒙也。一日不明也’,是‘徇蒙’并为目疾,于义甚显。”

5 重视语境,训解词义

俞氏校正讹误,阐经释意,尤重语境,指出:“读古人之书……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义。”

如《脉要精微论》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一句,新校正云:“《甲乙经》作‘推而上之,下而不上;推而下之,上而不下’”。俞氏赞《甲乙经》为是,并以阴阳升降理论阐述阳升阴降,认为推而上之而不上,则阴气太过,故腰足冷,推而下之而不下,原阳气太过,故头项痛。同时认为“清”应当为“凊”,并引《说文·众部》曰:“凊,寒也。”

6 精选注本,择优而从

《内经》有很多版本。南北朝全元起写的《内经素问训解》,是《内经》最早的注本。隋朝杨上善将《素问》《灵枢》并列进行分类编辑,名曰《黄帝内经太素》。唐朝王冰重新整理编次之后,修改校正,并加以注释,又经宋朝林亿等人校正,编成《素问》校注本。宋朝史崧整理编成《灵枢》校注本。在众多的校注本中,俞樾择优主要选用《太素》、王冰原本以及林亿新校正本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三个版本为基础,并择优给出经解。

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六节藏象论》),此虽为王冰所编撰之《素问》原文,但俞氏据《新校正》所云,并联系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本均作“阴中之少阳”,认为与春气同气相求的脏腑是肝脏,王冰所据为误本。同时依据《金匮真言论》“阴中之阳,肝也”,认为此文宜作“阴中之少阳”,而非“阳中之少阳”。

7 结语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亦是清代的训诂大师。俞氏虽涉医不深,临证较少,但其善采词法文义、行文句式等多种途径,并博征古本典籍的训诂方法,使其在研究《内经》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清儒研治《内经》的过程看,俞樾的研究有承前启后之功,虽在俞樾之前,清儒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氏父子《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广雅疏证》均对《内经》音韵、文字、讹误有所研究,但相较俞氏都比较零散,未有专著,且均是以“以经证字”为目的,仅为训诂的例证。而俞氏对《内经》则是做专章训释,无论范围还是数量都多于此前的清儒所注。且自俞氏之后,张文虎、孙诒让等均有专章研究《内经》,而他们学术上多承袭俞氏的观点,其治经之法也大体与俞樾相同,并且是在俞樾的基础上多有发挥。可见,俞樾的《内经辨言》作为《内经》的训诂专著,其为后人研究《内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猜你喜欢
俞樾训诂内经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俞樾&章太炎 名师出『狂』徒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春江有月明
俞樾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