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

  • 上古汉语 “ 说 ” 的认知义考
    语义;认知动词;训诂【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4-0127-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4.039一、“说”字形小考一般认为,上古汉语的“说”常作“悦”用,其实不然。同“悦”并不是“说”字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唯一用法。从字形来看,“说”字从言,兑声。而“兑”字甲骨文写作“   ”(合集28801),小篆写

    今古文创 2023年44期2023-11-20

  • 朱熹《孟子集注》训诂研究
    本为依据,进行以训诂明义理,写下了《孟子集注》。对于朱熹《孟子集注》的训诂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几个角度:采取对词语进行解释的部分进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孟子集注》采用的古字注今字、今字注古字、注明通假字等几种训诂形式进行研究;对采用因声求义、音义兼注、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进行研究。并且研究朱熹对功能词进行训诂,对历史典故进行阐释,发现其对阐发文章句意和章旨的作用。接着,朱熹的《孟子集注》使得《孟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也在训诂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朱熹批

    今古文创 2023年37期2023-10-27

  • “君思我兮然疑作” 之“然疑” 辨义
    】山鬼;“然”;训诂【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1-003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11在现存的《楚辞》的各家注本中,时代最靠前的、贡献比较突出的当属王逸的《楚辞章句》。这部书成了很长时间内楚辞的唯一权威注本,基本为后代训诂学家所接受。而到了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有一些地方与王逸的说法出现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2022-06-20

  • 《张子正蒙注》和《注解正蒙》对比研究
    大量注释,两书在训诂术语、训释特色等方面存在异同。从其间管窥王夫之的训诂的主要内容、主要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王夫之的语言学价值。 关键词:《张子正蒙注》 《注解正蒙》 训诂 训诂术语 训释特色 对比研究《张子正蒙注》和《注解正蒙》注解的异同,可以梳理并总结王夫之和李光地语言学思想,揭示两者的训诂成就以及对《正蒙》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 已有的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王夫之哲学思想研究。如陈卫斌的《天人相继——王夫之<张子正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2022-05-26

  •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和李光地《注解正蒙》训诂对比研究
    之作,探讨两书在训诂术语、训释特色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其间管窥王夫之的训诂的主要内容、主要特色,揭示二者的训诂成就,对其贡献与缺失进行归纳。【关键词】 《张子正蒙注》;《注解正蒙》;训诂;对比【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7-0047-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14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级大

    今古文创 2022年17期2022-05-20

  • 复式记账借贷符号奥秘的训释
    应用语言学中的训诂理论, 训释会计商业语言中的借贷之本义、演变和引申机制, 并进一步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理角度, 通其训诂、发其精微, 诠释借贷词义演变的基本面貌、蕴藏的引申义及其记账规则, 以揭露借贷符号的奥秘, 正其名, 增强会计理论自信。【关键词】借贷;符号;训诂;引申;跨域投射【中图分类号】 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17-0055-8一、引言复式记账法从产生、发展, 到完善并沿用至今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1年9期2021-09-22

  • 《楚辞章句》和《楚辞通释》训诂对比分析
    大量注释,两书在训诂术语、训释方法、训释特色等方面存在异同,显示出《楚辞通释》对《楚辞章句》训诂成果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以看出《楚辞通释》对楚辞学的贡献。【关键词】 《楚辞章句》;《楚辞通释》;训诂;对比【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31-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王逸〈楚辞章句〉和王夫之〈楚辞通释〉注解对比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2021-09-10

  •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代乾嘉时期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早有论述;乾嘉诸大师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卓越的训诂成就,学界也多有研究。当然,乾嘉时期的训诂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系统性、理论性不强,尚未形成独立而严整的学科体系。因此,近百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训诂学学科体系及理论框架的构建,力求使之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构建新的训诂学理论体系,无疑应当参稽和厘清传统训诂学(特别是乾嘉训诂学)已有的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以使所构建的理论体系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2021-08-27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纳阐发。关键词:训诂;望文生训;以今律古元曲大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秋思》,以其手法的高超和情感的沉郁凄恻,成为元曲小令的扛鼎之作。可是如此广为人知的作品,单就这个曲题讲,大多数人未必都能做到正确理解。若问“秋思”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秋天的情思”。如果笔者说这个解释是错误的,也许有人还会质疑。要解释这个题目,首先得弄明白“思”字的含义。《文选》所收录的西晋著名诗人张华的《励志》诗中有一句“吉士思秋”,唐人李善注云:“思,悲也”。《淮南子

    考试周刊 2021年55期2021-08-23

  • 怎么理解“下渔舟”
    下水捕鱼。笔者从训诂学、诗歌意境、画面布局等角度分析,以为“下”释作“下水捕鱼”更为妥当。关键词:顺流而下;归来;下水;训诂;意境;布局《山居秋暝》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不过,其中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下渔舟”却存有争议。傅如一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里将第三联理解为: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

    学语文 2021年1期2021-05-30

  • “诂”字增义释疑
    义。由于时人对“训诂”与“诂”的语义未加区分,又误认为“异言”包含方言,加之对《尔雅·释诂》中的“诂”认识不清,因而为“诂”增义。“古今异言”不可割裂理解,“異言”并不包含方言,而“诂”是《尔雅》解释体式的一种,只有“解释”之义,并无“以方言分释诂篇”一说。同时,《方言》是从历时的角度进行收集工作,对共时层面的着墨又大于历时层面,因此,并不能从“方言”所体现出历时层面的语言差异而为“诂”增义。为确保辞典释义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不宜对“诂”增释共时层面的语义。

    现代语文 2021年12期2021-01-13

  • 论《周易?剥卦》训诂诸家得失
    》;剥卦;剥床;训诂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0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05一、引言《周易》是一部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天人观念及自然崇拜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时代久远,训诂茫昧,如何理解《周易》的内容一直是学者们孜孜不倦想要攻克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好的方法,代代累积和发扬。现已知对《周易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11-16

  • 《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
    、古籍考订、文字训诂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解疑析错、探明语源、审音辨形三个方面,考辨书中的12则词条,以此管窥《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关键词:《祖庭事苑》;析错;语源;考辨;训诂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撰的《祖庭事苑》[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解说禅宗语录语词的辞书。全书择取唐、北宋禅师的十八种著作中的两千四百多条词语,校勘讹误字形,注音释义,并指明来源。该书在疏解禅籍语词时,既对学人解读禅籍时的疑问及错误进行解说和纠正;又充分利用辞书、古注来探求字义

    现代语文 2020年6期2020-09-29

  • 浅谈《释名》
    义,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然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于《释名》的关注度不高。本文主要对《释名》的概况、内容和体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辨明《释名》一书的价值与不足。关键词:刘熙;释名;训诂;声训世间万物,各有其名;探其本源,自有深意。《释名》一书,通过称名推求词源,是古代人民探究语言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然而,历代学者对此书褒贬不一,学界也对其关注不多。笔者以为,《释名》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文化及历史价值应该得到重视。一、《释名》之概况《释名》全书分为八卷,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4期2020-06-11

  •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摘要:训诂术语是训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出版的部分训诂学著作为例,分析了这些训诂学著作中训诂术语的收录情况,从训诂术语的定义、数量、分类、释义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提高人们对训诂术语的关注度。关键词:训诂学;训诂术语;谓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与音韵学、文字学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的小学,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训诂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先秦时期是训诂的萌芽阶段。汉代是训诂的兴盛和训诂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3期2020-05-25

  •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
    “孝”字解形释义训诂疏理是深化、丰富“孝”文化研究内容、实现“孝”文化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关键词:解形;释义;训诂;“孝”文化一、“孝”的研究要守正创新乘势而上文以化成,天下文明。文化滋养文明,文明保育文化。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德国哲学家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的断言重构了近代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化史、文明史。当代英国科学家霍金四字“哲学已死”的猜想为各种文化、文明开设出何去何从的选题。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似乎预构出人类文化发展的走向、人类文明前行的

    北方文学 2020年3期2020-05-25

  •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键词: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一、文本细读的定义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期2020-04-20

  • 王夫之《孟子训义》中《万章章句》训诂研究
    《孟子》来看,其训诂内容包括释音、释词、指出异文、校勘文字等。从其间管窥王夫之的训诂的主要内容、主要特色、主要得失,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王夫之的语言学价值。关键词:王夫之 《四书训义》 《万章章句下》 训诂王夫之在思想方面的卓越建树,掩盖了他在语言学领域上的光芒。他虽是一代大儒,但也曾遍注群经,多有探幽穷赜之处,考释也具有独家见解。因此我们可以从王夫之《四书训义》中《孟子》的《万章章句》的训诂中管窥王夫之的训诂特色。其次,王夫之在《四书》的研究中,尤以《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0期2019-11-07

  • 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及训诂研究
    说文解字义证》及训诂的硕博论文有5篇,论文20余篇,现择要叙之。关键词: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训诂王浩《论桂馥的》(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一文是大陆最早的一篇《说文解字义证》专题研究硕博论文,该文通过对《说文解字义证》说解内容和说解体例的辨析,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肯定,同时亦指出《说文解字义证》的局限性:过于保守和部分校定错误。但该文对桂氏的说文学思想只字未提,不了解其思想,难窥全豹,甚为可惜。刘若一《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青年生活 2019年14期2019-10-21

  • 杜诗“恶卧”新解
    十六字母;声韵;训诂【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7B-0085-02“恶卧”一词历来被前贤正诂笺注,但结论不一,异彩纷呈,都有牵强附会之嫌。例如,唐代郑谷《赠刘神童》:“灯前犹恶睡,寤语读书声。”《太平广记》卷一七五解释说:“恶睡”作“恶卧”,其义同,皆为酣睡状,“寤语”即呓语。大意为刘神童应试还家,已觉疲倦,掌灯时便已酣然入睡,梦中呓语也尽是读书声。倘将“恶睡”解作睡觉不老实,则与下句难合,因说梦话只在熟睡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7期2019-09-18

  • “反训”成因述论
    : 反训    训诂    成因“反训”问题,自东晋郭璞提出,迄今已近1700年,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此前,我们通过对“反训”称名源头、立名依据、定名历史等问题进行考述,论证了“反训”作为一个训诂术语,本身是不恰当、不科学的,在严格意义上根本不能成立[1]。现在,我们再从造成所谓“反训”这种现象的原因角度探讨“反训”之不能成立的问题。一、前贤之论“反训”的成因问题,在清代以前,学者几无论及;即使偶有言及者,也仅为只言片语,文意含混不清,不成系统,难以知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2019-06-18

  • 训诂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论证
    学应当改造并应用训诂,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从教育学角度论述训诂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并注重训诂于文言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关照。关键词: 核心素养    训诂    中学文言文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在教育系统中教育者的行为导向教育评价。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死输硬灌、死记硬背是最具效率的,教育成为为处置知识而处置人的过程。从原来的双基、四基变为如今的核心素养,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时代下的人才规格逐渐明确。基于学生核心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2019-06-18

  • 郑樵与《尔雅注》
    、训释风格、名物训诂和音注几个方面对《尔雅注》进行解析。郑樵学术特点有二,即“会通”思想和具有批判精神,从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关键词】郑樵;尔雅注;训释;训诂中图分类号:H1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226-02要说郑樵,可能不得不让人想起《通志》,研究《通志》的学术性文章车载斗量,这些文章所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其研究的角度更是多种多样,里面不乏独特新颖的见解与主张。相对而言,其《通志》在历史上的影响已

    戏剧之家 2019年10期2019-05-27

  • 《陋室铭》“白丁”释义辨疑
    却合乎情理,又有训诂依据,当为确解,应予肯定。关键词:刘禹锡;白丁;科举;训诂;引申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古文名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该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收入古今很多选本,也一直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篇目。不过,该句中“白丁”一词究竟当作何解,包括人教社新旧两版教材在内的众多选本却存在两种颇为不同的解读,令人疑惑不解、无所适从,应予以辨析。这两种不同解读的具体情形如下:一种解读为“没有功名(官职)的人”。例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4期2019-05-08

  • 试论“某者某也”及训诂术语规范问题
    摘 要:训诂术语作为训诂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在训诂学理论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某者某也”在古书中的具体用法以及各家观点,发掘当前训诂术语规范中的不足,并针对术语规范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关键词:训诂;某者某也;术语规范问题训诂术语一般是指注释书的训释条例用语。传统训诂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术语,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某些术语的界定尚存有争议,例如:“某者,某也”、“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卷宗 2019年11期2019-04-20

  • 胡瑗姓名浅考:基于瑗、瑷、璦三字的训诂分析
    察古今相关材料,训诂考辩“瑗”、“瑷”、“璦”三字,总结三字的差别,并分析其在使用中产生讹误的原因,进而确定“胡瑗”一说的正确性。最后更对广大学术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能做到足够的严谨和细致提出了呼吁。关键词:胡瑗 胡瑷 姓名 考辨 训诂一.“胡瑷”的误用百度是当今使用最多、最大众化的搜索引擎之一。笔者搜索关键词“胡瑗”后,出现词条数约为459000个。搜索“胡瑷”,出现词条数约为46500个。仔细分析这些词条,两个关键词所搜索出的资料都是关于同一人的。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2018-11-27

  • 谈谈《十三经注疏·魏风·伐檀》的训诂
    对它的注释,不乏训诂大家。《伐檀》中的训诂情况如何,笔者将从训诂体例、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术语四个层面进行浅析。以下诗的正文句子、“传”、“注”、“笺”、“正义曰”等的用例皆引用自李本《十三经注疏》369到372页,特此说明。一、训诂体例训诂体例主要有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征引体,音义体,本文只谈李本《伐檀》中出现的训诂体例。(一)传注体此体例常见传、注、笺三类,其中传、注以训释字词为主,笺多是对传、注的补充和订正。具体举例如下:传:不稼不穑

    长江丛刊 2018年24期2018-11-14

  • 训诂通论》读书札记
    :吴孟复先生的《训诂通论》是一部关于训诂学的通论式著作,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吴孟复先生博学多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训诂的历史入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训诂与文字、音韵、文法等学科的关系,并有训诂的方式、方法及古代辞书简说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训诂学研究依然很有启发。关键词:训诂;吴孟复;《训诂通论》吴孟复先生的《训诂通论》著于1982年,次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七个部分,分别为绪论、训诂四讲、附录和后记。关于此书的写作缘由,吴孟复先生在后记中作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2018-07-28

  • 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研究平议
    山海经 校勘 训诂《山海经》名物众多,其同时代及其后的小学著述在创作之时,往往对其有所参照;而郭璞注简约近古,后世小学类著述对该注也多有征引。因此,将历代小学类著述中所存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合理利用,对《山海经》研究特别是《山海经》之校勘、注释大有裨益。今就《说文解字注》[1]《广雅疏证》[2]《尔雅义疏》[3]《方言笺疏》[4]《小尔雅集释》[5]《大广益会玉篇》[6]《广韵》[7]《韵补》[8]《经传释词》[9]九部小学类著述对《山海经》①及相关郭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2018-05-15

  • 《潜研堂集》 中 《诗经》 学内容述论
    学名家,在音韵、训诂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答问中有关《诗经》的部分大多是围绕名物考证,词义解说,读音考订展开,在其他一些有关《诗经》的学术争议上也多有发明。关键词: 《潜研堂集》 《诗经》 训诂 音韵《潜研堂集》,清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儒宗”。“潜研”是钱大昕在嘉定住宅中的堂名。《潜研堂集》70卷,全书由《潜研堂文集》《潜研堂诗集》《潜研堂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2018-03-27

  • 《琵琶行》字词考证
    琶行》为例,利用训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琵琶行》中的有争议及难以理解的词义进行考证。关键词:《琵琶行》;训诂;考证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之外,很多词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了解这种细微的变化,从而对古代作品中某一词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

    大观 2017年12期2018-01-29

  • 浅析训诂学在“即”的语法化过程中的应用
    作用。本文主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连词“即”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深入地认识训诂学在连词“即”的语法化过程中的应用,为研究和发现汉语的语法化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参考。关键词:汉语虚词;训诂;语法化;“即”一、引言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而汉语虚词语法化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

    大观 2017年12期2018-01-29

  • 古代“疏”文体功能考辨
    疏”文体属于古代训诂体例的一类,其功能为训诂,这一观点相对片面。伴随历史的发展,“疏”文体也逐渐承载了其他两种重要的功能,包括上奏条陈和募捐奖金。本文旨在从“疏”文体功能的角度分析和概括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流变。关键词:疏;训诂;条陈;募捐学界普遍认为“疏”为古代的一种用于注解儒家经典的训诂类文体,但是这个观点有失全面。元代东平文人王旭[1]著有《兰轩集》[2]十六卷,第十卷中载录了多篇以“疏”命名的小文章,观其文章的形式与内容,又不属传统的注释经传的体例范

    卷宗 2017年33期2017-12-07

  • 严复翻译训诂思想研究
    译过程中柔合多种训诂学常用方法,以今训古,以中训西,重在以今时眼光重审旧时思想,旨在以中国思想解释西方理念,妙在使读者快速接受理解新学。本文以严译《原富》为例,深入探究严复的翻译训诂思想。以训诂学角度看待严译为进一步解读严复及其翻译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泼墨。关键词:严复;训诂;翻译训诂;原富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11-03训诂学,即将古代的话语用现在通行的语言文字加以解释,使之通晓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9期2017-11-21

  • 《世说新语》名字解诂
    书所录名字作全面训诂研究者。文章举169例古人名字,并一一对之进行名、字解诂。关键词:世说新语;名字;训诂;校勘;古籍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古人重名而敬字。成人后,字之常用不逊于名。诗文中亦多以姓字相称而讳名。《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中即以称姓字为多,此不赘举。初见问字,敬人之始。《世说·言语》:“孙齐由、齐庄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

    西部学刊 2017年6期2017-06-28

  •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文言词汇的积累。训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工具和有效方法。教学中恰当使用“形训”“声训”“义训”之法,可以准确解释词义,判断正误,高效有趣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关键词:《六国论》;抱薪救火;异文;训诂G633.3【课堂片段】《六国论》为老泉史论散文名篇,苏教版将其编入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聲”中。文章第三段引用古人之言,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可谓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说服力极强。课上,我请了一位学生翻译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9期2017-04-12

  • 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引《诗经》考
    源于对佛典专著的训诂释义,分别有两种,一类是唐僧玄应所着,一类是唐僧慧琳所着,而慧琳所着《一切经音义》是在玄应的基础上而成,为一百卷,继慧琳后的辽僧希麟则又是在慧琳的基础上作《续一切经音义》,增为十卷。《续一切经音义》引用了很多古文,兼容并包,囊括万象,很有研究的价值。本文以《续一切经音义》为底本,力图找出其引用《诗经》的例子,对这些例子进行训诂研究。《续一切经音义》含有的《诗经》(毛诗)中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自然景观(旭日)、农作产物(稻粱)、飞禽走兽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2016-12-20

  •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训诂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释字词、明句读、阐文意、陈语法、明修辞、考名物、引史实等。文言文教学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推进困难的部分,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篇目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读通这些古书最关键的方法是训诂。【关键词】训诂 中学文言文 教学实践本文为2015年度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2015A13S121V2181Exege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6期2016-12-15

  • 古籍校释:古音明而小学明——《墨子閒诂》“術令”及“情”“诚”通用示例
    1121)摘要: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清代语文学巨大成就,得力于其古音学。《墨子閒诂》云,術令即《尚书·说命》,術与说、命与令皆音近相通,《礼记》作兌命。《史记》说字《索引》作悦,《汉书》作怵。据此,本文就命、令、術、术、怵、说、兑、悦八字,以上古音证之。又,《上同下》“中情将欲为仁义”,孙诒让云“情”“诚”通用。“实”亦“诚”,“请”即“情”字。鉴于“情”字涉及青、生、性、姓、星、争、净、静、稍、俏、烧、翘、枢、区各字,一并以上古音证之。关键词:《墨子閒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8-10

  • 探析“《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宗达先生所著的《训诂简论》一书中所举“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的句读分析中存疑之例进行相关讨论分析。关键词:训诂;句读;疑例分析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的基础性学科。陆宗达先生所著的《训诂简论》一书就训诂的定义、内容、方法、运用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可谓是一本学習、研究训诂学必不可少的专业书籍,这里谨向陆宗达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细读之下,我们发现《训诂简论》中存在着几个值得探讨的疑例。本文就书中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下“分析句读”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4期2016-05-30

  •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种植物。但笔者用训诂法证明王说不确当,其间的资应为使动词“使……聚积”。又庾信《奉梨》诗云:“接枝秋转脆,含香落更香”,对其中“转”的语义笔者用考对文法求得应训为程度副词“越”、“愈加”。【关键词】古诗句;词语;辨义;训诂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39-02在我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语句和词语的理解存在疑解,各注家众说纷纭,辞书释义不一,令人读后颇为费解。究竟如何裁定取舍,训诂解义和借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2016-05-23

  • 《毛诗传笺通释》训诂方法评析
    学者擅长音韵学、训诂学的优势,是“诗经清学”代表作之一。【关键词】诗经;文献考据;文字;训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下略作《通释》)一书,以训诂见长,考据详审,笃实谨严,无征不信,为清代《诗经》考据学的代表作之一,尤为学界推许。马氏论诗之旨,遵从诗序,疏通传、笺。毛诗“实辞微而旨远”,马氏“冀兼综乎诸家,论戒鑿空,希折中于至当”。《通释》“述郑笺兼以述毛,规孔有同规杜”。辩证《郑笺》不同于《毛传》的种种解释,申毛以纠郑。偶有新见,异于毛、郑者,一定详加考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2016-05-14

  •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义》对《章句》在训诂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孟子章句;孟子正义;训诂作者简介:袁静(1988.8-),女,河南洛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保护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2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汉代多家注本中唯一完整流传下来的,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为历代《孟子》学研究者所推。《孟子正义》是焦循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清代第一部独用一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2016-05-09

  •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
    □王 颖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王 颖摘 要:结合国内语言学界已初步形成的语法化研究的学术体系以及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词义虚化机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虚词“在”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并根据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对其未来语法化的倾向和程度进行合理推想。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训诂学在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的同时,为研究和发现汉语的语法化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参考。关键词:汉语 虚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2016-05-09

  • 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
    7000)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丁士虎(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摘要]方言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资产,它们较多地保存了汉语的古词与古音。研究方言,有助于古籍整理和训释。同理,运用训诂技巧,可以推动方言研究。本文以训释安庆方言为例,揭示训诂与方言研究的互助关系。[关键词]训诂;方言;安庆方言1 方言提供了训诂素材,训诂以解释方言为主要任务方言是民族通用语言的地域变体,汉语历史上最早的共同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这种雅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28

  •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
    义虚化机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虚词“在”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并根据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对其未来语法化的倾向和程度进行合理推想。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训诂学在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的同时,为研究和发现汉语的语法化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参考。关键词:汉语  虚词  训诂  语法化  机制  “在”一、引言分析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机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工作,必须对汉语词汇进行近乎穷

    现代语文 2016年1期2016-02-29

  •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阳 清扬 通假 训诂 词义“清阳”一词见于曹子建《洛神赋》:“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因版本差异,“清扬”与“清阳”同时存在。《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猗嗟》:“抑若扬兮,美目扬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以《诗经》对曹植的深远影响,《洛神赋》中“清阳”的意义和用法与《诗经》有所关联。前人注释中对于“清阳”的解释有所差异,李善《文选集注》引《诗经》注:“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也因版本差异,后世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1期2015-11-30

  • 训诂与典籍翻译中文化内涵的理解
    已很难准确把握。训诂作为准确理解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把握典籍的真实意义,应以人为本,以意义为准,以发展眼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典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训诂 语内翻译 典籍理解一、训诂小议语内翻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即准确理解典籍的意义,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可以根据语言、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把典籍原有的意义用适合当代人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期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在此过程中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9期2015-10-09

  • 郭璞《穆天子传注》对古籍整理的启示举隅
    。确立凝练完善的训诂术语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训释古书、重视当下的活的语言材料,是郭璞《穆天子传注》对古籍整理的有益启发。[关键词]《穆天子传》;郭璞;训诂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生活于两晋之交,是当时重要的训诂学家。《晋书·郭璞传》称他“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是晋太康二年出土的“汲冢竹书”中的一部,而且是其中唯一得以旧本流传至今者。在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2015-07-10

  • 《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研究
    语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内容,其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关键词:《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7306清代翟灏《通俗编》是明清俗语辞书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通俗编》共38卷,采集方言俗语5 456条,分38类,即: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5-02-06

  • 简论许瀚关于“因声求义”的研究
    原则广泛地应用于训诂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乾嘉学派时期是清代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许瀚秉承乾嘉余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因声求义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将其广泛运用到训诂实践中,解决了古籍中的许多疑难问题,还总结了求古韵的八种方法,为后人的训诂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关键词:训诂 因声求义 许瀚许瀚,字澜若,一字印林,又字符翰,号培西,室名攀古小庐,山东沂州府日照人。生于嘉庆二年(1797),卒于同治五年(1866),享年七十岁。他师从王引之,撰有《别雅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2014-08-26

  • 训诂
    _编号:__说起训诂,好象有些谈玄,不易理解。什么是训诂呢?《说文》:训,教也。《尔雅》:训,道也。也就是说,教人以道就是训。《尔雅》说,诂:故也;古也。训诂就是古今异言教之使人知也。通俗地说,训诂就是对古人文献的解释。训诂是对古代文献的解释,而它的基础是文字学和语音学。例如:刑天舞干戚。(《读山海经》)“天”,《说文》曰颠也。颠的本义是头。刑天就是受刑于头,所以刑天是无头的神。这是训诂以文字学为基础的例子。又如: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晋语》)“纺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4期198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