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对比

2019-01-03 07:08李静李志勇周麟郭宏毅袁鹰吴晓鹏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汀组瑞舒伐辛伐他汀

李静,李志勇,周麟,郭宏毅,袁鹰,吴晓鹏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a心血管内二科,b肾内科,汉中723000;2.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

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糖、脂代谢异常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2]。血脂谱中的不同指标,在不同病情、不同病程CHD中的影响比重差异很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最基本因素,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LDL-C被视为调脂治疗的主要目标[3-4]。单纯的LDL-C降低可以使终末性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0%左右[5],但有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LDL-C降至合理范围,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却仍在进展。尤其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而言,即使LDL-C降低至达标范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仍然较高[6]。这提示临床,单纯LDL-C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能力有限。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推荐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作为血脂控制的第二目标,尤其对于混合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T2DM)或代谢综合征患者[7]。随着生活习惯及食物谱的改变,我国T2DM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患者的脂质谱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三酰甘油(TG)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升高为特点,对于CHD合并T2DM患者血脂控制指标的选择还存在争议。他汀类药物在CHD的治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低位,但其肝毒性、肌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8]。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在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收集了2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种他汀类药物对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更多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辛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其中,辛伐他汀组患者,予以辛伐他汀(上海信谊万象药业生产)20毫克/次,1次/天,晨起空腹口服。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毫克/次,1次/天,晨起空腹口服。瑞舒伐他汀组,予以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公司生产)10毫克/次,1次/天,晨起空腹口服。

1.2 纳入标准 (1)年龄≥60岁。(2)本次住院行冠脉造影,且造影结果显示冠脉血管1支及(或)以上血管病变≥50%。(3)患者冠心病诊断符合我国2010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9]中或我国2012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10]的标准。(4)患者糖尿病诊断均符合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1]中的相关标准。(5)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愿意按时接受随访。

1.3 排除标准 (1)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临床资料或随访资料不完整。(3)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活动性肝病、皮肌炎等可能影响Non-HDL-C、LDL-C检测结果的疾患。(4)3个月内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5)本次住院前有3个月以上的他汀类药物服用史。(6)住院期间病情凶险,如发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等。

最终,2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135例,女115例,年龄60~87岁。对同意入组接受随访检查的患者,检查费用由本课题组承担。辛伐他汀组84例,年龄(71.2±7.6)岁,其中男性47例;阿托伐他汀组89例,年龄(70.3±7.0)岁,其中男性49例;瑞舒伐他汀组77例,年龄(70.6±6.8)岁,其中男性39例。三组不同用药方案老年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量、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冠心病种类、用药情况、入院时non-HDL-C、入院时LDL-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1.4 标本采集 入院次日或门诊复查日清晨,嘱患者空腹采集静脉血后,由我院检验科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酐(Cr)、non-HDL-C、LDL-C,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采用免疫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5 随访 患者出院后,分别嘱患者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及各时间点血液生化指标变化,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1)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导致患者死亡,既包括心源性原因,也包括非心源性原因。(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参照我国2010年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非致死性卒中:有明确的影像学证据确诊,但未致患者死亡。次要终点事件:(1)不稳定型心绞痛。(2)心功能Ⅳ级:参照NYHA分级标准。(3)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冠脉旁路搭桥术(CABG)。

1.6 他汀类药物停药指征 当出现以下指征时,考虑停药或更换剂量:(1)年龄≥80岁,AST、ALT超过正常上限2倍。(2)年龄<80岁,AST、ALT超过正常上限3倍。(3)CK超过正常上限5倍且(或)伴有肌痛、乏力、酸困等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下降≥50%。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数据由2人重复录入、核查、纠错。计数资料用频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风险模型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个不同时间点三组患者non-HDLC、LDL-C达标率比较 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non-HDL-C与LDL-C达标率逐渐升高,且均在12个月时达峰,随后逐渐下降。在出院3个月、6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的non-HDL-C与LDL-C达标率明显好于辛伐他汀组,在出院12个月、18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的non-HDL-C达标率明显依然好于辛伐他汀组(P<0.05)。但在其他时间点及随访结束时,三组患者的 non-HDL-C达标率、LDL-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non-HDLC、LDL-C达标情况患者的预后比较 随访结束时,根据non-HDLC、LDL-C达标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不达标组、单LDL-C达标组、单non-HDL-C达标组及双达标组。结果发现,四组患者的临床终点,仅有全因死亡率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双不达标组的死亡率最高,单达标组次之,双达标组的死亡率最低。其他的主要及次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5个不同时间点三组患者Non-HDLC、LDL-C达标情况比较(例)

表2 不同non-HDLC、LDL-C达标情况患者的预后比较(例)

2.3 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 结合前述分析结果,将可能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风险模型,结果发现,年龄≥80岁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不可更改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1,P<0.001),单 non-HDL-C达标、双达标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性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3。

表3 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

2.4 不同时间点60~<80岁组、≥80岁组用药安全性比较 随访过程中,60~<80岁组、≥80岁组均未出现AST、ALT超过上限值3倍、CK超过上限值5倍及eGFR下降超过50%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肌痛且CK<5倍上限、无症状且CK<5倍上限、AST<3倍上限、ALT<3倍上限、eGFR下降<50%等。两个年龄组患者在5个时间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以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为作用靶点,限制肝脏TC合成,增加肝脏LDL受体的数量,从而加速LDL-C清除效率[12]。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应激反应、稳定斑块、抗血小板等多重功能,在CHD中的应用范围广泛。早在1998年,一项大型的临床试验CURVES研究[13]就比较了当时所有上市的他汀类药物的疗效,结果发现,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应最强,其后依次为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后续的ASTEROID研究[14]加入了对瑞舒伐他汀的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他汀类。但既往的研究并不是针对CHD合并T2DM的老年患者所进行,且这些大型的临床试验都未纳入non-HDL-C为指标,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类特殊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行研究。

LDL、non-HDL-C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两种血脂控制指标。本研究发现,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三组患者的non-HDL-C与LDL-C达标率逐渐升高,且均在12个月时达峰,随后逐渐下降,这可能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关。美国内分泌协会的相关指南指出[15],单纯 CHD患者推荐的 LDL-C上限为1.8 mmol/L,若同时合并 T2DM,推荐同时评估non-HDL-C与LDL-C。在本研究中,双不达标组、单LDL-C达标组、单non-HDL-C达标组及双达标组的全因死亡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不达标组的死亡率最高,单达标组次之,双达标组的死亡率最低。行多因素分析后更发现,年龄≥80岁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不可更改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而单non-HDL-C达标、双达标是独立性保护因素。这直接表明,对于老年CHD合并 T2DM患者而言,LDL-C联合non-HDL-C的预测效能更好。

他汀类的副作用主要集中于肝毒性和肌肉毒性,在用药初期的3个月内,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肝酶升高,但并不一定证明存在实质性的肝损伤,这种肝酶水平的波动在老年人、糖尿病人、肥胖症患者中更为明显[16-18]。他汀类产生肌肉毒性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呼吸链电子传递中断、胞内钙平衡破坏有关,主要表现为磷酸肌酸激酶异常波动,尤其是初次使用6个月内。一般认为,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停药:(1)年龄≥80岁,AST、ALT超过正常上限2倍。(2)年龄 <80岁,AST、ALT超过正常上限3倍。(3)CK超过正常上限5倍且(或)伴有肌痛、乏力、易困等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4)eGFR下降≥50%。考虑到年龄因素对心血管病不可更改的危险作用,本组将患者进一步分为60~<80岁组与≥80岁组,结果发现,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上述停药指征,且两个年龄组患者在5个时间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临床,长程、规律的他汀类药物对高龄CHD合并T2DM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这种安全性在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医师在随访过程中,仍应注意肝酶水平、肌痛等因素的监测,防治严重并发症的产生。

表4 不同时间点60~<80岁组、≥80岁组用药安全性比较(例)

本研究发现,对CHD合并T2DM患者而言,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短期疗效优于辛伐他汀,但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汀组瑞舒伐辛伐他汀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左心射血分数的影响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对比研究
瑞舒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观察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对比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
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影响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