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教授“虫蚁搜剔通络法在心系病中的应用”学术经验浅析

2019-01-05 01:57想朱建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主治心系通络

高 想朱建华

络病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仲景首次将虫药用于络病的治疗。清代是络病学说思想发展的争芳斗艳时期,其中以叶天士为代表,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论点,至今仍深远影响着现代临床医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及章次公先辈,均善用虫类药,将络病学说与通络理论在临床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拓展。朱良春教授,虫类药物研究专家,为中国当代善用虫药的代表,其所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中,收载虫药百余种,将虫类药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为后学研究虫类药在络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王永炎院士及吴以岭院士为首的当代著名医家,在整理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概念、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络脉及络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于2004年出版《络病学》,初步形成“络病证治”体系,为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拟对朱良春教授学术经验“虫蚁搜剔通络法在心系病中的应用”做一阐述。

1 络脉及络病学说的溯源及发展

《内经》最早提出络脉的概念,认为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多浅而常见。如《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1]《内经》体现了“久病入络”思想的萌芽。如《灵枢·终始 》曰:“久病者……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认为络脉病机有络气不足、绌急疼痛、络伤出血、络伤瘀血等。

汉代张仲景对络病理论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认为,络病病因病机有络脉空虚、瘀血阻络。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邪在于络,肌肤不仁”[2]。并认为,瘀阻脉络与津液输布异常相关,如:“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治疗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振奋阳气,温通血脉,为后世从“虚 ”论治络病这一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上,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并将虫类药应用于其中,常用的方有旋覆花汤、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抵挡汤,药有蟅虫、蛴螬、虻虫、水蛭、蜂房、蜣螂等。

清代,为络病思想争芳斗艳时期,其中有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他们通过各自的实践发展了络脉络病理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3],他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邪中于络”的观点。认为络病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根据络病病因病机,提出“络以辛为泄”治则,确立了以“辛味通络”为治疗大法。对“络实”证的治疗,有辛润通络法、辛香通络法及活血通络法,对“络虚”证的治疗,原则是通补兼施,寓通于补。受张仲景之启,叶天士将虫药通络用于络病的治疗,常用药物有蜣螂、地鳖虫、穿山甲、水蛭、全蝎、蜂房、地龙、僵蚕、蛴螬等。王清任认为,络脉瘀阻与元气亏虚关系密切,如《医林改错》曰:“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充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4]”“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治疗络病擅长使用活血化瘀通络法及补气活血通络法。创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及补阳还五汤,从而成为继张仲景、叶天士之后,对络病治法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学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论点。并认为,络病病机上血与水关系密切,如:“血与水,上下内外皆相济而行,吾已言之屡矣,故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也”[5]。张锡纯辨治络病学术思想为:擅长益气活血通络、重视辛凉通络、强调通补结合以及以活络效灵丹为治络基本方“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6]。

近代,武进恽铁樵及镇江章次公诸先辈,均善用虫类药,将络病学说与通络理论在临床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经验记载颇多创建。如《章次公医案》收载百余例类虫药医案,涉及地鳖虫、蜣榔虫、地龙、蝼蛄、蟋蟀、蜘蛛、僵蚕、全蝎、蜈蚣、蕲蛇、虻虫、蜂房、九香虫、五谷虫、蚕砂、蝉蜕、蟾皮等17种虫类药物。

朱良春教授为虫类药物研究专家,中国当代善用虫药的杰出代表,提出痹症病机具有“久病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之特点,对高血压病及慢性肝炎多从络论治,撰写《虫类药的应用》,收载虫类药一百余种,将虫类药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的疑难杂症治疗,为后学将虫类药应用于络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2 朱良春教授运用虫蚁搜剔通络法在心系病中的应用

2.1 益气活血通络法 益气活血化瘀法以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为代表,根据心系病气虚血瘀之病机特点,朱师在临床上常将益气活血通络法用于心衰、胸痹、眩晕的治疗。

2.1.1 心衰病-气虚血瘀证 症见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胸胁满闷,胁下痞块,舌有紫斑、瘀点,脉细涩,或结或代。治以益气活血,利水通络,自拟“心痹汤”(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 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 g,水蛭粉1.5 g,虻虫1.5 g,炙甘草10 g)加减,两颧或口唇发绀,舌紫瘀者,加丹参、苏木、花蕊石、桃仁、杏仁、炙甘草益气活血[7]。

2.1.2 胸痹-气虚血瘀证 预防冠心病溶栓后血栓形成,朱师常以益气活血通络之芪蛭散(黄芪、水蛭、川芎各90 g,桂枝30 g,共研细末),每服5 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服至溶栓后6个月,也可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对冠心病心绞痛之气虚血瘀证,以自拟“川芎芪蛭汤”,组方:川芎10 g,黄芪30 g,水蛭4 g,太子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桂枝10 g,黄精15 g,檀香10 g,丹参15 g,蝉蜕10 g,郁金10 g,炙甘草6 g。加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8]。

2.1.3 眩晕-气虚痰瘀证 气虚痰瘀型眩晕,症见眩晕,倦怠乏力,胸闷痛,呕恶痰涎,肢体麻木,舌质淡紫,苔腻,脉细涩。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以自拟“双降汤”治疗,组方:水蛭0.5~5 g,生黄芪、丹参、生山楂、豨莶草各30 g,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 g,泽泻18 g,甘草6 g。

临床上,朱师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红参、炒白术、炙甘草等。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水蛭、地龙、地鳖虫、五灵脂、虻虫、九香虫、穿山龙、生山楂、三七、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花蕊石、苏木、鸡血藤、泽兰等。

此外,朱师临床上善用药对,常用的益气活血通络药对有:①地龙、地鳖虫药对, 地龙15 g、地鳖虫10 g,化痰祛瘀通络。主治咳喘日久,顽固不愈者,如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以地龙化痰平喘,地鳖虫活血祛瘀,一化痰,一活血,通利经络。②水蛭、地龙各2份,参三七1份,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消肿定痛。用于血瘀痰凝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冠心病、脑梗死、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等。③五灵脂、蒲黄药对,五灵脂10 g、蒲黄30 g,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主治气血瘀阻之胸胁痛、胃脘痛、腹痛。④三七、血竭药对,血竭6 g、三七3 g,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胁痛及痛经等。⑤三棱、莪术药对,三棱、莪术各8 g,行气活血、散结化积。主治冠心病、心肌梗死、闭经等气血瘀积证。⑥五灵脂、人参药对,人参6 g、五灵脂10 g。益气活血,行瘀止痛,主治气虚血瘀,虚实互见证,如冠心病心绞痛、溃疡病之胃脘痛。⑦人参、苏木药对,人参6 g、苏木15 g。补益心肺,祛瘀通经。主治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之心肺气虚血瘀,证见胸闷、咳喘、唇绀、浮肿者。⑧黄芪、莪术药对,黄芪20~30 g、莪术6~10 g。益气活血,化瘀生新。用于冠心病之气虚血瘀证病人,如益气为主,黄芪可用30~60 g,佐以党参或太子参。⑨黄芪、川芎药对,黄芪30 g、川芎12 g,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性高血压病、胸痹等。

2.2 袪风止痛通络法

2.2.1 眩晕-阴虚阳亢证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头重足轻,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脉弦有力为主。治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以“乌梅甘草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或以自拟“益母草降压汤”(益母草60 g,杜仲12 g,桑寄生20 g,甘草5 g)加减治疗,阳亢甚者,加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紫贝齿、地龙、羚羊角等;阴虚甚者,加白芍、潼沙苑、枸杞、料豆衣、女贞子、桑葚子。

2.2.2 头痛-肝风上扰证 朱师对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头痛,以自拟“蝎麻散”熄风通络止痛,方用全蝎20 g,天麻、紫河车各15 g,共研细末,分作20包,每服1包,1日2次。痛定后每日或间隔一日服一包,以巩固疗效。另一自拟方“钩蝎散”(炙全蝎、钩藤、地龙、紫河车)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或单用全蝎末少许置痛侧太阳穴,以胶布贴之,亦可止痛。

2.2.3 胸痹-久病动风证 对冠心病心绞痛病程长,久痛不愈者,在辨证基础上,加地鳖虫、全蝎、蜈蚣、地龙、露蜂房等虫类搜剔,通络止痛,可获良效。

朱师在临床上常将袪风通络法用于眩晕、胸痹的治疗。常用的虫类熄风通络药有: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紫贝齿、羚羊角、僵蚕等;搜风通络止痛药有:全蝎、蜈蚣、地龙、露蜂房、乌梢蛇、蛇蜕等;宣风通络药有:蝉蜕、僵蚕等。非虫类祛风药有:天麻、钩藤、白蒺藜、决明子、穞豆衣、豨莶草等。

2.3 活血利水通络法 《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唐容川[5]在《血证论》中云:“血与水,上下内外皆相济而行,吾已言之屡矣,故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也”。

朱师常以活血利水通络法用于心衰病的治疗,心衰水肿的形成是由于心气衰微,帅血无力,使血液运行不畅,造成脏器瘀血,影响到肺、脾、肾对水湿代谢的调节而造成水饮内停。

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为本,瘀血水饮内停为标,瘀血是心衰病的中心环节。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病的最终结果。治疗常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证,以自拟“心痹汤”加陈修园消水圣愈汤治疗。

朱师认为,蝼蛄是一味利水通便的佳药,配合蟋蟀并用,则其效更彰。但对虚弱病人,用量宜小,或伍以补益之品始妥,如配伍黄芪、党参各15 g。经过临床观察,蝼蛄利尿,必须去其头、足、翼,如整体入药,则无利尿作用。与蝼蛄相比,蟋蟀利水消肿性温而稍缓。前者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后者体气偏虚者亦可用。临床上遇各种水肿,二便不利者,以两者并用,其效益宏。蝼蛄不仅能利小便,且兼通大便,故脾虚便溏者当慎用。蟋蟀性温,能兴阳事,配合温肾助阳药,善治阳痿。凡水肿而体虚者,与培益之品同用,可收攻补兼施之妙。此外认为,蟾皮有强心利尿之功,临床常以蟾皮4.5~9 g煎服,疗效显著。

临床上,朱师治疗心衰病常用的活血药有水蛭、地龙、地鳖虫、虻虫、泽兰、牛膝、益母草、丹参、苏木、花蕊石、参三七、当归尾、桃仁、红花、赤芍等。利水消肿药有:蝼蛄、蟋蟀、蟾皮、泽泻、益母草、葶苈子、防己、车前子、茯苓等。活血利水药对有丹参15 g、泽兰20 g;丹参15 g、益母草30~60 g;泽兰、泽泻各30 g;泽兰30 g、益母草30~60 g;牛膝12 g、泽兰20 g。

2.4 祛风化痰通络法

2.4.1 胸痹-痰浊闭阻证 胸闷如窒而痛,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咳唾痰涎,苔白腻,脉滑。通阳泄浊,熄风通络。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地龙、地鳖虫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2.4.2 眩晕-痰湿中阻证 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纳呆恶心、身重困倦、苔腻、脉滑为主。治法: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党参、山药、泽泻以健脾利湿,地龙、胆南星、石菖蒲化痰通窍。

朱师常以祛风化痰通络法用于胸痹、眩晕的治疗,常用的化痰药有:地龙、僵蚕、胆南星、石菖蒲、远志、豨莶草、全瓜蒌、薤白、半夏、竹茹、白术、泽泻、化橘红、橘络。

药对有:①地龙、地鳖虫药对,地龙15 g、地鳖虫10 g,化痰祛瘀通络,主治痰瘀互结之胸痹心痛、高血压病。②水蛭、地龙各2份、参三七1份,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消肿定痛。主治血瘀痰凝之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等。③瓜蒌、薤白药对,瓜蒌、薤白各15 g,宣通胸阳,散结下气。主治阳微阴盛之冠心病。④瓜蒌、红花、甘草药对,瓜蒌15 g、红花10 g、甘草4 g。消痰祛瘀,通络止痛,主治痰瘀互结之冠心病心绞痛。⑤白术、泽泻药对,白术12 g,泽泻30 g,高血压病和美尼尔之眩晕,证属湿浊上逆者,两药合用,具有健脾利湿、升清降浊、利湿除饮,以止眩晕之效。⑥胆南星、石菖蒲药对,胆南星10 g、石菖蒲8 g,化痰通窍。主治痰湿阻窍之眩晕、失眠、偏瘫等。

2.5 益肾温阳通络法

2.5.1 心衰病-脾肾阳虚证 症见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肢体浮肿,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体胖大,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结或代。治以益气温阳,利水通络。方以济生肾气丸加万年青根30 g,或以“培补肾阳汤”(淫羊藿、仙茅、山药、枸杞子、紫河车、甘草)加附片、鹿角片、炒白术、茯苓、 泽泻等。

2.5.2 胸痹-心肾阳虚,心脉痹阻证 症见胸痛,形寒肢冷,神倦懒言,自汗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微。治法:温补心肾,通络止痛。“培补肾阳汤”加水蛭、地龙、参三七。阳虚甚者,加用附子、肉桂、补骨脂以温补真阳。

2.5.3 心悸-心肾阳虚证 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濡细、迟缓或结代。治疗以参附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为主。对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常以桂枝、黄芪、丹参、炙甘草为主方,且以桂枝为主药,桂枝用量从10 g开始,逐步递增,常用至24 g,最多30 g。如口干舌燥,可略减量,加麦冬、玉竹各10 g。阳虚甚者,加以鹿角片、炙牛角腮、麻黄、附子等以温心肾阳气。

2.5.4 眩晕-肾阳不振证 症见头晕目眩,健忘,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酸膝软,食欲不振,夜尿频数,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以培补肾阳,方用“培补肾阳汤”加潼沙苑、白芍、菟丝子;兼虚阳上扰者,加生牡蛎、紫贝齿、龟板。

朱师治疗心系病常用的益肾温阳通络的中药有紫河车、脐带、鹿角片、炙牛角腮、仙灵脾、仙茅、附子、桂枝、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朱师认为,紫河车有益气养血,温肾益精功效,凡气血阴阳亏虚,均可用之。牛角腮具有温养、安神定志作用。用于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怔忡、失眠,配归脾汤、酸枣仁汤;心肾不交之失眠多梦,配交泰丸、桂枝龙骨牡蛎汤。

朱师常用温阳通络药对有:①桂枝、甘草药对,桂枝10 g、炙甘草6 g,温通心阳。主治心阳不振,心脉痹阻之心动过缓。②麻黄、附子药对,麻黄4~8 g、附子10~15 g,温阳散寒,化饮平喘。主治心肾阳虚之咳喘、浮肿、脉迟等。③人参、制附子药对,人参10 g,制附子8 g,益气强心,主治心衰病。对心肾阳虚心衰,朱师常以附子为主药,振奋心阳。附子使用标准为,舌淡嫩润,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④附子、仙灵脾、黄芪药对,附子10 g、仙灵脾15 g、黄芪30 g,温补脾肾。慢性心衰、肾炎之脾肾阳虚者均可用。⑤仙灵脾、仙鹤草药对,仙灵脾15 g 、仙鹤草30 g,补肾健脑。主治精血不足,心肾亏虚之头晕、眼花、耳鸣、健忘等。

2.6 益气养阴通络法

2.6.1 胸痹-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汗出,眩晕耳鸣,口唇暗红,舌暗,苔薄,脉细数或沉细。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自拟“川芎芪蛭汤”(见前)加减。阴虚甚者加生熟地、山茱萸、玄参、二冬以滋水养阴。

2.6.2 心悸-气阴两虚证 证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促。常用生脉散加柏子仁、玉竹益气养阴,或以自拟养心定悸方(太子参30 g,合欢皮15 g,麦冬12 g,玉竹15 g,枣仁30 g,苦参10 g,炙甘草5 g)加减。

朱师治疗心系病常用的滋阴药有龟甲和鳖甲,在辨治心系病时,常加鳖甲、牡蛎、夏枯草等抑制心肌重构及改善颈动脉粥样斑块,但朱师认为,在临床使用鳖甲时,必须抓住阴虚阳亢、肝虚有热这一辨证要点,如阳虚胃弱者则不宜服用。龟甲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阴虚阳亢、虚风内动所致的头晕目眩、惊悸失眠等,临床使用要点在于是否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出现阳亢表现,这是与其他滋肾养阴药的区别所在。此外,治疗心系病常用的滋阴药有:白芍、潼沙苑、枸杞、料豆衣、女贞子、桑葚子、制首乌、生熟地、川石斛、龟板、麦冬、玉竹、旱莲草、功劳叶、太子参等。常用的药对有:①太子参、合欢皮药对,太子参15 g、合欢皮15 g,益气养阴,解郁安神。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后期,因气阴两虚、气机郁结,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②女贞子、旱莲草药对,女贞子、旱莲草各10 g,柔养肝肾、凉血止血。主治肝肾亏虚所致头昏目眩,阴虚血热所致血证。

3 小 结

朱师认为,心系病病机本虚有心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不同,标实有瘀血、痰浊、水饮、肝风之异。朱师在早期提出痹症病机具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病多虚、久必及肾”之特点,因而,心系病同样也有痹症类似的病机特点。朱师善用虫类药治疗心系病,依据虫类药功效之不同,自立益气活血通络法、袪风止痛通络法、活血利水通络法、祛风化痰通络法、益肾温阳通络法及益气养阴通络法六法治疗心系疾病,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形成独特的辨治特色,为后学运用虫药搜剔通络法辨治心系病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主治心系通络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心系“国之大者”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心系农家情未了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