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产地检疫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05 16:31张选林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地屠宰检疫

张选林

(重庆市北碚区畜牧兽医局三圣兽医站 400718)

1 产地检疫工作中的问题

1.1 养殖户缺乏法制观念

根据我国制定的《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在动物屠宰、出售及运输前需要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进行检疫,但目前我国仍然有部分养殖户缺乏法制意识,对动物检疫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正确理解产地检疫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盲目地认为产地检疫影响其养殖效益,进而抵制产地检疫,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检疫。

1.2 基层工作人员数量少

目前我国乡镇级的畜牧兽医站在人才方面较为缺失,通常仅有3~5名工作人员,但基层检疫工作繁重,不仅要负责动物检疫工作,还要对区域内的养殖动物进行数量统计,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规模化养殖场的监管等,人员与工作量的高度不匹配使检疫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不好。

1.3 检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检疫部门的工作重,工作环境艰苦,待遇较差,致使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导致检疫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差,知识更新慢,影响检疫工作的效果。

1.4 检疫设施设备落后

近几年,虽然我国增加了动物检疫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配备了一些检疫设备,但在检疫仪器方面还有待完善,仅有基础设备,对于部分疾病仅依靠肉眼进行检查,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可信度较低。

1.5 工作程序规范性较差

根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对动物进行产地检疫过程中有固定流程,首先进行检疫申报,然后指派官方兽医进行现场检疫,检疫过程中需要对强制免疫的档案、耳标、区域内疫病流行情况等进行查看,并对检疫动物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需要使用实验室诊断技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检疫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程序工作,存在不亲自到场、不到户、不进行临床检查等情况,甚至有部分检疫站开具空白检疫证明等。

2 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广播、媒体、网络、报纸等手段加强对养殖户及社会各界对动物产地检疫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动物产地检疫在疫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对食品安全的作用。重点加强《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尤其要检疫基层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掌握程度,使其能按照规范开展工作。

2.2 提高检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产地检疫工作效果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检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首先是加强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方面培训,使其能规范执法;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在动物检疫知识、检疫程序、操作技能、检疫证明规范填写等方面进行培训。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强动物检疫申报点、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检疫工作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申报点和检疫点,并配备办公用品、检疫设施、采样仪器、诊断仪器等工作,提高检疫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检疫制度[1]。

2.4 完善检疫制度

逐渐完善产地检疫制度,使其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其次建立考核制度,对于工作优秀者给予奖励,不按规定开展工作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产地检疫工作的良性发展。

2.5 加强监管

加强监管是保证产地检疫能顺利开展的必要措施,在动物养殖、运输、销售及屠宰等环节上都需要进行监管。其一,在动物养殖环节,要对养殖场进行监管,充分了解动物的免疫情况、疫情发展等。其二,在市场交易环节,严格查验动物免疫耳标、产地检疫证明等,合格的方可进行交易。其三要重视运输过程中的监管,对无检疫合格证明、车辆消毒不合格、无免疫耳标的动物禁止运输,道路检查站对检查出不合格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其四,要加强对屠宰场的监管,所有进入到屠宰场进行屠宰的动物必须具有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并佩戴耳标。对不符合要求的拒绝屠宰,以保证产地检疫的有效开展。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私屠滥宰现象的查处力度,规范屠宰行为[2]。

2.6 全程监控,提高产地检疫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产地检疫无法掌握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为了保证产地检疫的有效性,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提倡根据动物的养殖档案、对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监管、饮水、免疫、疾病等情况进行全程监控,有助于了解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能提高产地检疫的有效性[3]。

猜你喜欢
产地屠宰检疫
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建设工作的对策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动物检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生猪 养殖利润可观 屠宰盈利不佳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