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治

2019-01-05 16:31吴叶茂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腱鞘鸡场病鸡

吴叶茂

(江苏省江阴市申港街道农村工作科 214400)

鸡呼肠孤病毒病是养鸡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于管理水平低、饲养密度大、消毒频率低的鸡场,病毒对关节、腱鞘及消化道黏膜有侵蚀性,破坏力较强,可造成鸡跛行,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机体衰竭,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临床危害较大[1]。

1 病原简介

呼肠孤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呼吸道和肠道,病毒颗粒呈球形,表面无囊膜,有两层衣壳,呈正20面体对称[2]。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在60~80nm,氯化铯中的密度为1.30~1.38g/cm3,沉降系数为630s。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呈双股分节状,有大小不同的3个类别的10个节段组成。呼肠孤病毒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在抗原性和毒力方面差异较大,还有些存在种属方面的差异。初次分离到的病毒可接种到鸡胚卵黄囊中进行扩培,大约4~5d后,胚胎在病毒作用下死亡,通过收集尿囊样可得到大量病毒。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较强,耐热、耐寒、耐干燥,酸性条件下毒力不减,常规消毒剂甲醛、双氧水、来苏水、过氧乙酸等对其不敏感。

2 流行病学

鸡呼肠孤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鸡和火鸡,主要通过动物间的相互接触传播,消化道、呼吸道是病毒主要的侵染部位,鸡群中有病鸡出现时,如果粪便清理不及时,空间消毒不严格,很容易传播整群。除了水平传播外,病毒也能经种蛋垂直传播,但临床发生率较低,主要和种鸡管理水平有关,如果管理水平低,种鸡体质差,种蛋消毒不严格,雏鸡母源抗体含量降低,出壳后的首日龄很容易发生感染。鸡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青年鸡和成年鸡。日龄大的鸡感染后症状较轻,潜伏期长,有的甚至能耐过。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鸡盲肠淋巴滤泡和踝关节处,在机体免疫反应作用下引发关节炎-腱鞘炎。

3 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的鸡主要表现关节和腱鞘的炎症,病鸡走路不稳,共济失调,采食量下降,蜷缩一角,活跃度明显变差。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鸡体质逐渐下降,精神不振,容易受到同笼其他健康鸡的踩踏而死亡。慢性感染的鸡病程较长,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关节和腱鞘,病鸡骨骼变形,跛行,甚至有的鸡踝关节失去活动能力,部分病例剖检后能见到趾屈肌腱区域肿大。鸡群生产性能明显下降,肉鸡肉料比下降,出栏时间延长,虽然本病临床以肉鸡感染较多,但蛋鸡感染后生产性能影响也较大,表现为青年鸡体重不达标,均匀度下降,羽毛无光泽,开产期推后,产蛋期难以达到高峰,产蛋率下降,平均蛋重低于正常值,不合格蛋率上升。

自然感染发病的鸡主要表现趾屈肌和跖伸肌肌腱部位肿胀,跖伸肌病变最为明显,在紧靠踝关节的上方,羽毛退掉后很容易看到。踝关节肿大,有大量带血的渗出液或脓性分泌物。除了关节部位外,本病还能造成吸收不良综合征,病鸡剖检腺胃肿大,严重的黏膜出血坏死;肠壁表面有卡他性渗出;骨骼变脆,容易折断;心肌发炎;腔上囊萎缩,免疫力下降,还有些鸡出现胰腺炎。

4 危害

呼肠孤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病可导致关节炎和腱鞘炎,病鸡行走不便,长期卧地,不爱走动,采食和饮水受到影响,机体长期处于慢性消耗性状态,体内储存的脂类、糖原、碳水化合物等被分解用于维持生命的代谢,最终大多数病鸡因衰竭而死[3]。另一方面,病毒对肠壁黏膜组织也会造成侵害,细胞代谢功能下降,对氨基酸、葡萄糖、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减弱,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受到影响后,消化腺分泌的肠淀粉酶、肠脂肪酶、肠肽酶及蛋白酶等减少,饲料消化不充分,很多感染鸡粪便中存在大量未消化的饲料,俗称“料便”或“过料现象”,最终导致鸡生长发育受阻,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很多病鸡精神不振,呆滞在一角,而鸡又为群居性动物,喜欢嬉闹、扎堆,病鸡很容易受到其他鸡的攻击、踩踏、挤压而死亡。临床生产中,很多鸡都是晚上死亡的,就是因为夜间关灯休息时扎堆挤压、踩踏而死。

除了上述之外,感染鸡剖检后还会发现法氏囊萎缩,胸腺、肠道黏膜淋巴组织等发育也受到影响,这些免疫器官是机体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重要的分化和成熟场所。病毒对这些中枢和外周淋巴系统造成损害后,鸡的免疫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不但容易出现继发感染,而且对疫苗毒株的免疫反应也会下降,抗体产生慢,周期长,滴度不合格,很容易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有些学者甚至提出将本病也列入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范畴。

5 防治

呼肠孤病毒感染比较隐秘,很多成年鸡感染后一直呈带毒状态,但不表现症状,临床难以发现。如果是种鸡感染,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雏鸡。本病在鸡群中一旦发生,净化难度很大,预防本病才是关键。

加强鸡场管理,管理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本病流行的地区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所有人员和车辆进入鸡场前必须全方位消毒。发生过本病的鸡场禁止本场员工去拜访,尤其是饲养员、兽医、配料员等一线工作人员。病死鸡及剖检后的尸体焚烧或深埋处理,禁止流通进入市场。

疫苗免疫对本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目前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灭活苗免疫后主要产生体液免疫,不产生细胞免疫,且使用安全,不会返毒,适合幼龄鸡群的免疫。灭活苗免疫后一般一周内抗体水平会上升到有效滴度,且能维持数月,对于出栏周期短的商品肉鸡无需进行二免。弱毒苗为致弱减毒的活疫苗,免疫后不但能产生体液免疫,还能产生细胞免疫,免疫后一周抗体滴度基本能达到有效含量,适合饲养周期较长的商品蛋鸡及种鸡群,建议免疫半年后再重复一次,防治抗体含量下降。弱毒疫苗虽然做了减毒处理,但必定仍是活疫苗,有返毒风险,建议临床选用时先以少部分鸡免疫进行试验,确定无安全性问题后再进行全群普免。

由于本病的病原为病毒,当下市场抗病毒的化学药物使用后虽然能见到一定的效果,但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病鸡关节、腱鞘等部位一旦出现肿大,表明局部组织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后期很难恢复,因此,本病必须以预防为主,如果不慎鸡群中有鸡发生感染,第一时间隔离的同时可使用抗病毒的中药或生化制品进行治疗,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后期关节和腱鞘严重病变时则基本无治愈的可能。抗病毒中药以黄芪多糖、香菇多糖、清瘟败毒类的口服液为主,生化制品类以胸腺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转移因子类为主,有条件的可注射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抗体注射后可很快将体内的病毒中和,形成免疫复合物,之后再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能起到高效抗病毒作用。

6 讨论

鸡呼肠孤病毒感染在我国以地方流行为主,虽然未出现过大范围流行,但本病一直在我国各省份存在,病鸡呈慢性消耗性状态,生产性能不断下降,最终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虽然经过抗病毒类的中药或生化因子治疗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笔者建议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因为治疗成本非常高,特别是生化制品,在行情低迷的时候,养殖者很难接受。另外,由于病毒顽固性很强,很多鸡场治疗后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白白投入了药物费用,导致利润下降。

猜你喜欢
腱鞘鸡场病鸡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措施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守护企鹅,相伴近十年
右足底腱鞘巨细胞瘤1例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左腕部腱鞘囊肿超声误诊腱鞘巨细胞瘤1例
鸡呼吸道病治疗注意事项
鸡病毒性产蛋降低症的药物治疗效果
腱鞘囊肿多半自消
“乾元浩杯”全国优秀青年鸡场海选公益活动河南站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