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外科正宗》之针法探析

2019-01-06 00:21刘淑珍武亦阁白天森罗小军1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针法咽喉外科

刘淑珍 王 纯 武亦阁 白天森 罗小军1

新疆医科大学(乌鲁木齐,830001)

《外科正宗》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外科学专著,是代表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书中不仅论述一百余种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及治疗,更有不少针刺疗法的精辟论述,不但继承了明代以前的成就,且有所开拓创新,对针灸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将陈实功使用针刺疗法治疗外科病常用针具类型、针刺手法、针具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注:文中《卷×·××××》均引自《外科正宗》)

针具分类

陈实功熟悉刀圭之术,他说“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外科正宗》记述的手术器材除刀、剪、丝线、绢条等外,还有针具,主要有披针、喉针、乌龙针、火针、线针、银针、三棱针、雷火针(实为灸具)等。此外《外科正宗》对披针、喉针进行了改良,更便于临床操作。

1.披针

《卷四·披针喉针形第一百五十六》载:“古之多用马衔铁为之,此性软不锋利,用之多难入肉。今以钢铁选善火候铁工造之,长二寸,阔二分半,圆梗扁身,剑脊锋尖,两边芒利,用之藏手不觉,入肉深浅自不难也。”[1]换算成现在单位披针长约7厘米,直径约0.8厘米。《说文》载:“铍,大针也。一曰,剑如刀装者。”可见当时手工制造业并不发达,不能够做出非常精细的针具。陈实功开阔思路,勇于创新,将传统的披针在选材和外型上均做了改进,更便于应用于临床。

2.喉针

《卷四·披针喉针形第一百五十六》载:“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喉脓血者皆善。”换算成现代单位喉针长约20厘米,笔者认为是为了治疗咽喉疾病所以针体较长,方便操作。

3.乌龙针

《卷四·误吞针铁骨哽咽喉第一百二十九》载:“乌龙针:治骨哽于咽下难出者。用细铁线烧软,双头处用黄蜡作丸龙眼大,裹铁线头上,外用丝绵裹之,推入咽内哽骨处,其骨自然顺下矣,不下再推。”[1]260陈氏研发了乌龙针和黄蜡团等手术器械,制法简捷,经济实用。

4.火针

《卷三·鱼口便毒论第三十二》载:“用粗线针二条,将竹箸一头劈开,将针离分半许夹在箸头内,以线扎紧,用桐油灯盏内贮之;灯草五根,排入油内,点着用针蘸油烧红,向患顶重手刺入五六分,随出或血或脓,以膏盖贴,即得轻便,以后渐愈。”现火针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5.线针

《卷四·龙泉疽虎须毒第四十五》载:“此穴(龙泉疽虎须毒)忌灸,初起宜线针挑破患顶,以蟾酥饼放上膏盖,使毒有门而泄;四边肿,上如意金黄散敷之。”《外科正宗》多处提到使用线针,结合全文案例,笔者推测认为“线针”即是家用的缝衣针,用于制作火针,挑破疮顶,刺去脓血、泄去毒水、拨竹木刺及皮顽难破的点刺放脓,可见其较披针锋利且针尖直径较小。

6.银针

《卷二·脑疽论第十六》载:“先用葱艾汤洗净旧药,连煮药筒拔提二处,拔出瘀血碗余,随用银针斜斜插入根脚,透通患底数处,以蟾酥条插入孔内。”《卷二·鬓疽论第二十》:“惟原疮肿硬,用银针点破,插入蟾酥条,内服托里消毒散,渐溃脓而安。”均用于点破脓疮使邪随脓出。

7.三棱针

《卷二·咽喉论第二十一》载:“少商穴:在手掌外侧,去爪甲角二分是穴,棱针刺血。”书中多用三棱针点刺少商穴治疗咽喉病。

针刺手法及应用

针刺手法主要有点刺、挑刺、线针刺法、针砭法、针钩法、拨针法、火针法,应用于不同的外科病。

1.点刺

披针点刺 该书中披针点刺手法运用最多,统计全文共计24处,如《卷一·痈疽治法总论第二》载:“十日之间疮尚坚,必用披针,当头点破。”用于治疗十日之内疮顶坚硬者;“疮半月后仍不腐溃、不作脓者,毒必内陷,急用披针品字样当原顶寸许点开三孔,随疮之深浅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针不痛,再深入不妨。”书中多用披针点刺放脓,除其恶血,开通疮窍。多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疮脓症。如《卷一·杂忌须知第十四》载:“凡脓涩滞者,内膜中隔不通故也,不可惜其老而误其大事,随用披针当头取开寸许,捺通脓管,果脓随出,以猪蹄汤洗净膏盖后,用照药每日一次,外肉渐腐为脓。”“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

②治疗脑疽,即对口疽,项疽。陈氏曰:“夫脑疽者,俗称对口是也。”《卷一·杂忌须知第十四》载:“对口者,生于项后而对前口者是也,但有偏正之不同。”如《卷二·脑疽论第十六》:“予尝治此及诸发背初起未成者,用披针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其疮窍,随插蟾酥条直至疮底,外用膏盖。”

③治疗发背阴症。如原文载:“治脑疽、发背阴症,初起不肿高、不热,灸不痛,其病将来难果,必致坏人。十日以前用披针当顶插入知痛处方止,随用蟾酥条插至孔底,每日二条膏盖。”

④治疗项疮。如原文载:“随用披针左右二边并项之中各开一窍,内有脓腐处剪割寸许顽肉,放出内积瘀毒脓血不止碗许。”

⑤治疗耳后疽。如原文载:“用披针当顶刺入寸许,不知痛,亦无血出,此毒滞而未发扬者。”陈氏言:“此症设若不用针工,专假药力攻托,虽不至死,岂能得其速愈者哉。”可见头面部疮传遍之迅速,病势之危急。

⑥治疗脱疽。陈氏言“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多生于手足”。如《卷二·脱疽论第十八》载:“又用针刺灸顶,以蟾酥饼贴灸上,膏盖本指,肿上用披针击刺七、八处,发泄毒血,用蟾酥锭磨浓涂之。”

⑦治疗粉瘤,即皮脂腺囊肿,又称角质囊肿或脂囊瘤。如《卷二·瘿瘤论第二十三》载:“又一种粉瘤,红粉色,多生耳项前后,亦有生于下体者,全是痰气凝结而成;宜披针破去脂粉,以三品一条枪插入,数次以净内膜自愈。”

⑧治疗乳岩。如《卷三·乳痈论第二十六(附:乳岩)》载:“……惟初生核时,急用艾灸核顶,待次日起泡挑破,用披针针入四分,用冰蛳散条插入核内,糊纸封盖。”

⑨治疗囊痈。本病现代医学称急性阴囊炎。《外科大成》曰:“囊痈与疝气相类,但痈则阴囊红、肿、热、痛,内热口干,小便赤涩……。”《外科证治全生集》谓:“子痈与囊痈有别,睾丸不肿而囊肿者为囊痈。”如《卷三·囊痈论第三十三》载:“一男子囊肿甚大,不热胀痛,按之软而即起。此湿水流注,聚而不散,以披针导去黄水碗许,以导水消肾丸服月余而肿消。”

⑩治疗钻齿疳。即钻牙疳,又名攒牙疳、攒齿疳,多见于小儿。《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钻牙疳在牙根生,突出硬骨锐而锋,痛如针刺殊难忍,证由肝胃积热成。”即指牙根处疼痛,渐有一锐骨从齿龈处突出,疼痛剧烈的疾病。如《卷四·齿病第五十五》载:“又小儿钻齿疳,牙根尖穿出齿根肉外,芒刺嘴唇作痛,用披针挑破牙面好肉,以手取出本牙,出血不止以湿纸换贴二、三次,其血自止。”

喉针点刺 喉针刺于咽喉间放血以达到泄热解毒、通窍排脓的目的。主要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喉闭、紧喉风。《医宗金鉴》卷六十六有:“紧喉膏粱风火成,咽喉肿痛难出声,声如拽锯痰壅塞,穴刺少商吐下功。”该病包括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喉部水肿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咽喉迅速肿起,闭塞不通的急性咽喉病。如《卷二·咽喉论第二十一》载:“甚者风痰上壅,咽门闭塞,少顷汤水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闭、紧喉风是也。用药不及事,先用针刺喉间,发泄毒血。”

②治疗喉脓胀痛。如《卷二·咽喉论第二十一》载:“一男子肿痛日甚,服清咽利膈药不应,必欲作脓,以防风通圣散去硝、黄二服,喉脓胀痛,而下针便愈。”

③治疗时毒,又名大头瘟、虾蟆瘟。《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载大头瘟症状,“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如《卷二·时毒论第二十二》载:“又咽喉妨碍,汤药难下,先用针刺咽间,去恶血钟许,牙关稍开。”

④治疗喉痈。如《卷四·拾遗症第一百三十八》载:“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痛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必欲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

三棱针点刺 点刺少商穴,放血泄热,主要治疗咽喉肿闭,牙关紧急,口噤不开等神志病,书中主要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咽喉肿痛。如《卷二·咽喉论第二十一》载:“少商穴:在手掌外侧,去爪甲角二分是穴,棱针刺血。”

②治疗牙关紧闭。如《卷二·咽喉论第二十一》载:“如牙关紧闭难入,必当先刺少商出血,其闭自开。”

③治疗喉闭。如《卷二·咽喉论第二十一》载:“喉闭痰涎壅塞、气急,口噤难开,先刺少商,后行吐法。”

三棱针点刺法沿用至今,多用来治疗咽喉肿痛[2]、慢性痛风[3]、痤疮[4]等。

2.挑刺法

①治疗红丝疔,挑断红丝,切断邪气传变,使邪不入里而生坏病,即现代医学急性淋巴管炎。如《卷二·疔疮论第十七》:“用针于红丝尽处挑断出血,寻至初起疮上挑破,俱用蟾酥条插入,膏盖,内服汗药散之自愈。”

②治疗流注,挑破水疱,缩短病程。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如《卷三·流注论第二十五》:“次日又有起泡,又有不起泡者,如有泡起,挑去泡中黄水,膏贴之自效。”

③治疗合谷疔,即长在虎口处的疔,理同红丝疔。如《卷四·合谷毒第六十七》:“合谷疔,俗称虎口百丫也。此患多有疙瘩泡起,亦有红丝走上,故有疔名之称。此手阳明、胃经湿毒攻注作痒,痒热疼,初起挑破,贴蟾酥饼膏盖,金黄散敷之。”

④治疗阴虱。又名八脚虫疮,即阴虱寄生所致之皮肤病。如《卷四·阴虱第一百二十四》:“用针挑去虱孔,随用津唾调擦,使药气入内,愈不复生。”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记载了挑疳积,挑目疾、挑背筋、挑痔疮、挑羊毛疔、挑疹、挑斑、划喘、划癣等民间挑治法,此法沿用至今,现代学者多用此法治疗小儿疳积[5]、痛风性关节炎[6]等。

3.线针刺法

用线针刺血,给邪出路,笔者认为有“开户逐贼之意也”。主要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龙泉疽虎须毒,是指生于人中、颏部的痈。陈氏言“龙泉疽发在人中之间,虎须毒生于地角之上”。如《卷四·龙泉疽虎须毒第四十五》载:“此穴忌灸,初起宜线针挑破患顶,以蟾酥饼放上膏盖,使毒有门而泄。”

②治疗骨槽风。本病又称穿腮毒、附骨,相当于颌骨骨髓炎。如《卷四·骨槽风第五十三》载:“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冰硼散搽之,使内外毒瓦斯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热消肿之剂。”

③治疗重舌、紫舌、木舌。如《卷四·重舌第一百十二》载:“大人、小儿重舌,乃心火妄动发之。当以线针点刺患上,令出恶血,内服解毒泻心汤,外以冰硼散搽之。又有紫舌、木舌亦由心火而发,用飞盐及冰片少许,勤搽出涎自愈。又有痰气结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强者,用线针点破出血,用冰硼散搽之,服后药。”

④治疗牛程蹇。本病又称跖疣。如《卷四·牛程蹇第一百二十》载:“又有内脓攻注,皮顽难破者,以大线针眠头挑破,出脓乃宽。”

⑤治疗田螺泡。本病相当于汗疱型脚癣、汗疱疹。如《卷四·田螺泡第一百二十二》:“线针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盖。”

4.针砭法

以乌木重箸在披针上面敲打密砭出血。如《卷四·小儿赤游丹第一百十》载:“针砭法来针砭法,披针头向患中插,箸头复向针上敲,敲出血来以箸刮。”主要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小儿赤游丹,以放血泄热解毒。本病又名“走马天红”、“游火”。本病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网状淋巴管炎。如《卷四·小儿赤游丹第一百十》载:“治小儿赤游丹毒,红赤焮肿,游走不定,须砭之。用披针锋尖向患上,以乌木重箸在针上面击之,密砭去血多者为妙;血红者轻,紫者重,黑者死。”

②治疗血风疮,针砭使局部皮损气血流通,达到活血化瘀之目的。若身起红粟,瘙痒出血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现代统称为湿疹。如《卷四·血风疮第七十五》载:“如年久紫黑坚硬,气血不行者,用针砭去黑血……。”

针砭法一般是在耳垂、指趾末端放血,以治疗中暑发热昏愦等急症。现今演变为放血疗法,是以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苑陈则除之,出恶血也”[7]。《内经》云“火郁发之”,使内蕴热毒瘀滞随血外泄。

5.针钩法

即用带钩的针具钩挂起顽肉腐肉,使其悬空,方便刀剪操作。如《卷一·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且如斯时内有脓而不得外发者,以针钩向正面钩起顽肉,用刀剪当原顶剪开寸余,使脓管得通流,庶疮头无闭塞。”主要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痈疽。如《卷一·痈疽治法总论第二》载:“须用针钩钩起疮顶顽肉,以披针、利剪随便取去寸余顽硬之肉,取之微痛,亦自血出,俱自不妨。”

②治疗腐肉。如《卷二·杂忌须知第十四》载:“但老年气血外肉不能易腐,视其肉色相变不能腐化者,随用针钩、利剪徐徐剪去其形腐凹寸余长,低尺许。”

针钩作为当时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现被改进为治疗肩胛筋脉病[8]等。

6.拨针法

《卷四·竹木刺第八十七》载:“竹木刺,外入之患,有软硬之分,浅深之异。软浅者,以针头拨见刺形,拔出则愈。”此法即用针头拨出竹木等嵌入薄皮肉里之硬刺,拨出即愈,简便快捷。

7.火针法

火针法为历代外科的常用外治法。陈氏对火针法也十分推崇,他对火针法编成歌诀:“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灯草桐油相协力,当头一点破凡笼。”他形象且扼要地阐明了火针法的作用。火针法主要应用于下列外科病。

①治疗瘰疬、痰核。瘰疬统称为颈部、腋窝部淋巴结结核。痰核西医学泛属淋巴瘤、表皮样囊肿、钙化上皮瘤等体表肿物。如《卷二·瘰疬论第十九》载:“治瘰疬、痰核,生于项间,初起坚硬,或如梅李,结聚不散,宜用此法针之。”再如“外用火针核上,点破四孔,用黄线药插入五、六次,候至孔大,换用冰蛳散搽于核上封之,至十三日外,其核自落”。

②治疗鱼口、便毒、横痃等症,是指各种性病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卷三·鱼口便毒论第三十二》载:“治鱼口、便毒、横痃等症,用行药不得内消者。用粗线针二条,将竹箸一头劈开,将针离分半许夹在箸头内,以线扎紧,用桐油灯盏内贮之;灯草五根,排入油内,点着用针蘸油烧红,向患顶重手刺入五、六分,随出或血或脓,以膏盖贴,即得轻便,以后渐愈。”“七日以后,服之根本坚固,恐其作脓,宜用火针法刺之亦妙。”再如“一男子患此十余日,情势已成,肿痛日甚,因公事急出,不能行走。以火针法针之,出紫血钟许”。

火针疗法是中属外科传统有效的外治法之,《灵枢》称之为燔针,《伤寒论》谓“烧针”。火针疗法代替切开法,可以避免刀锋刺入损伤血管之虑。近代将火针法推广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如痤疮[9]、白癜风[10]、带状疱疹[11]、结节性痒疹[12]等,具有一定效果。

综上整理,体现了陈实功针刺疗法治疗外科病的广阔前景和独到经验。陈实功既重内治,也擅长外治,书中所用外治法不仅有药、膏、灸、罐、剪、刀,更有较多针刺法的应用,他对针刺疗法的推崇,是吸收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精华,并改进创新的结果,认为“用针之法,妙在脓随针出而寂然无所知觉也”。他继承古法,勇于创新,开人思路,启迪后学。总之,《外科正宗》是一部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颇高的中医外科专著,值得我们深挖探索。

猜你喜欢
针法咽喉外科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