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2019-01-06 04:54梁魁景朱淑新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园林植物学时

梁魁景 朱淑新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园林植物病虫害》主要是一门以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发生危害规律及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本课程突出特点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必须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实践类教学长期以来是刻板的教学程序、陈旧的野外实习指导书,配以固定的教学内容,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达到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1]。本文分析了 《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从实践课设计、考核目标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 《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设置与内容安排不合理,理论和实践衔接不顺畅。随着园林植物种植的改变和教学大纲的改革,2008年以来,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植物病虫害》培养方案中,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课学时做过多次调整,其中2008版教学大纲,课程总36学时,实验课6学时;2012版教学大纲,课程总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2014版教学大纲,课程总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2018版教学大纲(制作中),课程总63学时。在2008版教学大纲中实验课学时数少,难以满足学生生产实践的要求,使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受客观条件限制,实验教学被安排时间与病虫害发生时间出现错位现象,理论和实验教学脱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1.2 实验内容和板块陈旧,学生动手操作性不强。现在 《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教学中共8次实验课,其中验证性实验6次,综合设计性实验2次,验证性的实验较多,大部分实验项目都是按照教师的讲解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过程比较固定,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所得到数据结果及实验报告内容出现大量的抄袭现象,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技能运用,也难以提高主动创新能力。

1.3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目前,实验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1.4 实验教学考核不重视。 《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课程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往往只注重理论考试而忽略对实践操作过程的考核,很难了解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掌握程度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平时也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部分学生还会出现考过后很快就忘的现象,更谈不上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2 改革对策

2.1 以理论和实验教学相协调为原则,调整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过程的有力验证武器,是考察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标[2]。针对 《园林植物病虫害》理论和实验衔接不畅的问题,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些调整,2018版培养方案中 《园林植物病虫害》课时为63学时,分别把理论和实验学时数设置为27学时和36学时比较合理。此外,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定期对学生开放,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改造投入,开课班级进行小班不超过20人实验授课,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协调统一。

2.2 调整实验项目,符合培养实践人才的目标。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学科的发展需求,实验课程设计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学科前沿内容,培养园林植物保护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目前该实验课主要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采集与制作、昆虫形态识别、识别植物病征和病状、植物病原真菌病分离、病原真菌和细菌的观察、病毒和线虫的观察、波尔多液制备和主要昆虫危害状的识别八个方面开展。但现在科学技术设备不断更新,要增加园林植物病虫害研究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内容;增加园林植物病虫害采集与标本制作综合实训项目,该项目可以与开放实验室结合起来,做到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间断的采集与制作,设计园林植物病圃和虫圃园,增加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实验,提高学生病虫害识别、防治能力。

2.3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资源,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便是信息直观化。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症状的识别,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树木、植物不同的部位上会出现不同的症状特点,如树木锈病、海棠锈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叶锈、果锈两种,不同发病时期的表现症状也不相同,叶片初患病正面出现油亮的橘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橙黄色的病斑,边缘红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出现几十个病斑。昆虫不同种类、不同时期、世代、虫态的危害状差异显著。如果利用多媒体把各个时期不同病害症状图片做成课件,把各种类型症状图片进行比较,便能使学生清晰的观察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病害的症状特点及各种类型病斑之间的区别。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实验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改革考核方式。通过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保护园林植物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病虫害防治方针、综合管理理论、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正确识别常见、多发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预防及治理技术措施,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研究方法。能够独立设计病虫害控制方案,在将来园林生产实践中组织实施。对考核能力层次划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地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更新,需要课题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摸索出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园林植物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