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h”型到“H”型的探索

2019-01-06 05:00张红梅曾强成杨东英
农产品加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研究型德州双师

张红梅,曾强成,杨东英

(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

2018年6月21日,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陈宝生教育部长指出“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好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创新,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第一重要因素,让企业检验其效果。地方本科院校面对资源优势相对集中的“211”“985”大学的激烈竞争,要找出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区域性发展。21世纪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人才。早在2011年我国就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生物技术人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相结合,强调技术人才、企业项目与企业基地的结合,三者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结合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讨与实践提出人才培养体系由“h”型向“H”型的转变。

1 “H”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

“H”型人才是在人才二分法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即由2条平行的“体系”组成:“研究型”和“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是指研究并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人员,而应用型人才是指应用科学原理把理论研究转化为产品的科学人员。“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均衡发展,即所谓“H”型培养模式,重“研究型”轻“应用型”则是“h”型人才培养模式[1]。

2 传统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2.1 生物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传统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轻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较弱,适应性较差等现象。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技术人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目前,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在中等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完成,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浅,知识结构技能不能满足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在生物技术产业非常突出,据调查,德州地区生物企业本科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发展。

2.2 传统的培养模式跟不上现代生物技术岗位的需求

传统的“h”型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岗位的需求。对于一些地方高校,一直沿用了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方案,其理论研究不如“211”“985”底子深厚,实践技能再不加强的话,显然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调整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深厚,操作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即“H”型培养模式的人才,才能适应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要求,使其不但具有专业知识,还具有深入学习的能力,随企业的发展不断成长,这样的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心剂。

2.3 传统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

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也越来越深,如生物学与计算机的交叉产生了生物信息学,其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深入,生物学与化学学科的交叉产生了化学生物学,其在新药的合成、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2016年,我国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而精致医疗计划的基础就是基因测序,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精准医疗,产生了客观的大数据,但这些所有的原始数据一般都汇入了欧美的数据库中。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数据分析方面严重落后,能够进行的数据研究只处在初级阶段,生物信息人才极为匮乏。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拥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公司,大学培养了大量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并利用中国的原始数据创造了诸多科研成果和专利。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徐洋说:“从某个角度来看,中国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或许仅收获了一篇文章,而欧美国家却利用中国产生的原始数据收获了更高水平且真正能够应用到临床上的成果,这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国家战略性问题”。所以,只有调整和更新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从以上几点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当前的生物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

3 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H”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H”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多样化的。通过宽口径、多层次的课程设置,既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又进行学科交叉渗透,既注重通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又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到地方院校应该结合区域发展,把“宽口径,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作为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

4 实现“H”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4.1 制定“H”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操作。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理、工、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相对来说,由于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德州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和应用型,其培养方案要结合德州地区生物企业所需要的生物技术人才进行制定。为了制订与德州学院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保证该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学院分别深入德州地区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德州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学生实际,历经多次研讨,共同制订出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4.1.1 确立“H”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由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对接。

4.1.2 开设地方生物技术企业需求的生物技术等应用型课程

根据培养方案,在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扩大和深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应用型课程的内容。

4.1.3 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

改革后的生物技术培养方案实践性课程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1.76%。集中25周进行实习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3个部分组成了实践环节的课程;专业实习实训包括1周的专业见习、2周的生物产业调查、2周的发酵工程实习、4周的课程设计(基因工程课程设计、生化工程课程设计)、16周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5个部分组成。

4.2 构建合理的“H”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块

打破传统的以知识递进逻辑为指导的课程设置观念,强调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拓展、知识运用为核心的四大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知识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以及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的能力以及开创设计新实验的初步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践构成,突出“知识+能力”“理论+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

4.3 培养“双师”型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既要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熟练操作技能[2]。“双师”素质标准最重要的是工作实践能力,根据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结合德州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培养措施。

4.3.1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带学生实习期间走进企业,使知识与市场接轨,提高知识转化生产力的能力;另一方面,遴选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每学期不定期开展2~3次企业生产中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讲座,为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

4.3.2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特别是产学研合作能力

鼓励和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对企业瓶颈问题进行攻关,申报科研项目,真正解决企业难题。

5 构建创新创业环境

为实现“H”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在以上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增加到企业实际锻炼的机会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科学创新实验平台,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学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大型科研仪器,开展有一定深度的创新性应用型科研项目,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专业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近3年来,取得了国家级奖项10多项,省级奖项50多项的优异成果。

猜你喜欢
研究型德州双师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层状六边形Co1-xS修饰氮掺杂碳纳米管用于锂硫电池的硫载体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