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素养化*
——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2019-01-07 10:34
江苏教育 2018年90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基地

自国家试行课程体系三级管理以来,学校在课程选择上有了一定的决策自主权,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引起了极大关注。同时,在实践层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警惕的弊病,如聚焦于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某某课程”遍地开花,重量轻质,动辄开发几十甚至上百门校本课程。要纠正这一问题倾向,一是要明确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次关系,从课程建设转向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要明确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校本课程由特色化转向素养化。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谈课程体系建设的两点走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素养落地。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愿景

一是通过保障学生在校三年的全经历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得以提升,通过健全人格和发展个性,培育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二是通过探索实现深度学习或非文本知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课题研究进入主动状态,在反思性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三是学校内涵及特色的自然形成。

1.核心理念: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有健康的兴趣爱好。教育成全人,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应该具备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等特质。

2.实施策略:指向深度学习,依托课程基地。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是立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保障基础学力;面向有学术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开设指向深度学习的拓展性学科课程和项目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学校课程基地群,丰富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培养特长。

3.实施目标: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目标,也是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指标。学习方式变革是未来学校的关键,未来学习将打破强调标准统一的教学秩序,允许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帮助他们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二、学校课程结构概述

课程结构是不同类别课程的一种有机组合。在“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

图1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课程结构

在上述体系中,从课程功能来看,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依托“深度学习”前瞻性项目,发展以思维力为重点的学习力;校本课程在特色化发展中,以课程基地群为学习环境,发展以合作力、实践力为基础的创新力。从课程性质来看,不仅有必修课程(如各科基础课程),还有必选课程(如数学研究性学习)、学生自选课程(如健美操)。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如浅阅读区、开放式校史馆)。

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体两翼”实现深度学习

学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课程历史。2016年,学校开启“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进一步强化课程内涵,使课程回归学习本身。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依托“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省前瞻性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以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基础课程为主阵地。为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合理统筹课时,开发拓展性学科课程,为满足学生无边界学习的需求,开发课外项目学习课程。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为主阵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以教材为主要课程资源,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旨在保障基础学力的养成。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倡导目标引导下的合作学习。目标引导保证教学活动不偏离正常航线,保障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全体学生中达成。具体操作路径是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单元目标,然后分解成课时学习目标,并以目标引导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确保学习效果处于学习金字塔塔尖。具体操作路径是以任务单呈现合作学习任务(问题),独立思考形成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然后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完善提升,最后小组展示与评价。

2.拓展性学科课程。

拓展性学科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为起点,聚焦高阶思维,旨在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深度变革课堂教与学方式,努力培养高阶思维和深层能力,倡导在问题启发式、质疑探究式、对话讨论式、互动参与式、发展研究式等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跨界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素养。如与语文课配套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以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为特色,扩大学生必读书目以外的阅读量,促进思维发展,发展审美鉴赏,丰厚文化底蕴。目前,学校已有18门拓展性学科课程,如经典阅读、趣味化学实验等。

3.项目学习课程。

项目学习,就是学习者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学习情境真实而具体,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学习手段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收获多面而有个性。项目学习体现课内与课外融合,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结合,是未来学校的典型特征之一。课外实施的项目学习课程,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真实问题的解决,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加工、交流与表达、动手实践等能力。学校的项目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素养,以跨学科学习为主,通过项目学习打破学科壁垒。目前已开设10门项目学习课程,如个人文集、科学小作坊、植物识别等。这些项目学习在课外(如寒暑假、周末等)自主完成,实现学生的全时全域学习。

四、校本课程的素养落地——依托课程基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围绕课程基地群基于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以环境变化改变学习方式,让核心素养在课程基地落地生根。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坚持以自主培育为主,鼓励本校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发展专业能力。此外,积极筹集经费外聘教师,开设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如足球、击剑、韩语等。就校本课程的资源建设而言,我们倡导备课组亦即课程组,边开发边上课,并在循环教学中积累和优化资源,个别课程已形成较成熟的校编教材,如计算机编程。学校开设了四大类共计43门校本课程,其中依托四大课程基地开设的有27门。

1.体育课程基地。

体育课程基地是开展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体育选修课、大课间活动的教学场所。体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发展运动技能,培育旺盛生命力。体育课程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经历三年学习体验后,学生除了身体素质达标外,还能培养1~2门具有一定技能水准的健身项目,为养成锻炼的运动习惯奠定基础。

2.艺术课程基地。

艺术课程基地是实施音乐课、美术课、艺术选修课、艺术社团训练的教学场所,艺术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美感体验,陶冶情操,发展艺术技能与审美情趣,培育情感。选课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约10种组合式艺术套餐,实现音乐、美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管乐班、合唱团、舞蹈队成员基本稳定,均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余时间开展训练。

3.科技课程基地。

科技课程基地渗透“STEM”教育理念,科技课程旨在让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经过深入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学校系统建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课程体系。科技教育以社会创新文化为导向,强调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更强调创造与分享,强调努力将各种想法变成现实,创造出真实的独创性产品。

4.人文课程基地。

人文课程基地旨在增进跨文化理解,提升人文素养,培育高贵之精神。浅阅读区为学生提供浸润式的阅读环境,开放式的校史馆向学生诉说着百年办学积淀和教育哲学,校园微电影拓展了学生记录生活和表达思想的创作途径,跨文化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造了可能。

建构与国家课程方案相配套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杠杆,它整体撬动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学校课程建设,一是要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二是以核心素养统领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开发并完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