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点二线”的中职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实践
——以《曲艺艺术》课为例

2019-01-07 00:39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音乐课曲艺德育

邵 妍

(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浙江杭州 310021)

音乐是以声、情、美来育人的一门艺术,也是德育的重要手段[1]。音乐教育通过活泼的形象,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产生共情,融合德育于美育之中,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陶冶美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艺术特长,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曲艺艺术》课为例,介绍分析基于“两点二线”的中职音乐课堂德育渗透实践。

1 “两点二线”中职音乐课的思考

1.1 音乐教育需要德育渗透

在《曲艺艺术》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要上好中职音乐课,使音乐课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真正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就应该让每一堂音乐课使学生不仅获得相关的音乐知识,同时受到一次生动的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现状,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广泛涉猎多种音乐教学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感恩社会、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1.2 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情操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有教强的可塑性。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要长期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于日常的音乐课教学中去,在引导音乐兴趣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关注他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3 音乐教育面临教学难题

音乐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常面临曲高和寡、趣味性不足、学生不能理解的困境。比如通过介绍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却发现这两样曲艺形式离学生较远,唱腔虽美但对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学生而言却犹如催眠曲,学生在上课时容易走神打瞌睡,若以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效果无从谈起。

2 “两点二线”中职音乐课的实践

以中职音乐课《曲艺艺术》为例,从教师、教材、教法对《曲艺艺术》课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探析。

2.1 挖掘“文本感染点”,选择好教学素材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能直接接触的有效文本资料[2]。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饱含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元素。如在《曲艺艺术》一课中,教学目的中有一项关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说唱音乐产生兴趣的同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这一切是要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京韵大鼓音乐唱段来实现的。中职的学生对中国曲艺知识知之甚少,流行歌曲关注度较高。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京韵大鼓时采用《重整河山待后生》,从体验京韵大鼓的韵味入手,通过教师范唱,学生朗诵、学唱歌词等反复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领会到歌曲的悲壮、激愤和高亢的情绪。这时再介绍歌曲背景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进而指明这段乐曲的主题是反映人民大众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这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也更深刻,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爱国热忱,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实践表明很多革命歌曲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魅力,词和曲旋律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可以真切地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产生共鸣、共情,实现了革命文化的教育。

2.2 营造“情境代入点”,设计好教学形式

教会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把歌词的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使内心受到共情。做到这一点,在教唱一首歌之前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包括歌曲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法等,并把这种理解正确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或翻转式教学,可以作这样一些问题设计,既可以老师问,也可以学生问如: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怎样的语气或动作?等等。总之,只有课前有准备,课中有讨论,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同频共振。

归纳之,笔者认为这种“引导”大致这两种方法:

(1)叙事情境法。在《曲艺艺术》一课的教学中,先播放《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作品,然后指出该乐曲是选自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并讲述该剧描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奋勇抗击日寇的悲壮故事。

(2)朗诵激情法。在《曲艺艺术》一课中,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吴语软软的苏州弹词的优美乐曲中,让会苏州方言的学生用方言朗诵“唧唧机声日夜忙,木兰是频频叹息愁绪长……”。

2.3 把握“学生情感线”,带动好课堂节奏

在教学中,以“情”为纽带,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是音乐教学的情感特点。曲艺艺术正是善于运用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与故事环境,为人们积极演绎着生活,引发出情感共鸣。在《曲艺艺术》一课中,在讲到南方曲艺代表苏州弹词时,选择了《新木兰辞》这个作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学生都是耳熟能详的,而用苏州弹词的形式演绎出来又别有一番味道。

2.4 激发“情感延伸线”,发挥好主观能动

在《曲艺艺术》一课中,笔者用杭州的地方曲艺“小热昏”——《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头曲作为导入,既生动,学生又熟悉,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曲艺艺术的兴趣。在课堂听辨环节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欣赏苏州弹词片段,弹词类;(2)欣赏东北二人转片段,走唱类;(3)欣赏相声片段,板诵类;(4)欣赏京韵大鼓片段,鼓词类。通过这些曲艺片段的欣赏,让学生判断出属于曲艺中的哪个分类?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回答出来,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3 “两点二线”中职音乐课的成效

3.1 引人入胜,德育渗透吸引人

教材的优化处理,充分挖掘文本感染点,营造情境代入点,把握学生情感线,激发情感延伸射线,提高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实践性。《曲艺艺术》课上,充分利用杭州的地方曲艺“小热昏”——《阿六头说新闻》的片头曲作为导入,既生动,学生又熟悉,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曲艺艺术的兴趣;在课中,教师以叙事情境法,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歌词的情感处理,学生有了共鸣;最后运用朗诵激情法配上音乐,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产生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参与率高。

3.2 以情说理,德育渗透打动人

以情说理,音乐是最善于这方面的。例如在讲解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用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肖邦创作《革命练习曲》的初衷,同样都是战斗檄文,不同的是一个用文字,而另一个用音乐的形式呈现,学生的爱国情绪也能很快的得到升华。在介绍国粹京剧时,从中国戏曲的最早雏形——百戏引入,再到京剧形成的大致时间:1790年,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国粹艺术的源远流长,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正真做到德育渗透打动人。

3.3 终身爱好,德育渗透改变人

在高一年级的音乐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的特长展示环节。学生经过音乐课堂的兴趣激发,在展演环节中涌现出如歌词歌曲创作、声乐、器乐、舞蹈、相声、小品、魔术等多种不同题材形式的作品。不少学生参加在市区级各类音乐比赛,获得多项奖项。例如13装饰4班的张某某同学,她当时入校时是不喜欢画画的,外形条件也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人比较自卑,但通过音乐课,充分发挥她嗓音佳、音准好的优势,让她在校级歌咏比赛中脱颖而出,使她找到了自信心。在校学习的三年中,张某某同学从校级冠军开始,一步步到区级冠军,再到市级最受喜爱歌手,最后拿到国家级歌咏比赛冠军。在她毕业进入大学后,在大学歌咏比赛中也是荣获冠军称号。事实证明,音乐的德育渗透改变人。

猜你喜欢
音乐课曲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中国德育》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喜欢的课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