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工研究院:在科创路上探索前行

2019-01-07 08:58尚华文
上海化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业化材料

1956年,在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吴蕴初先生所创的天利氮气厂原址上,上海化工研究院(简称“上化院”)宣告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上化院从新中国化肥工业的摇篮、国防科研的重镇,发展成为化工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改革开放再起步的当前,改制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上化院正努力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新型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为科研院所从事业单位转型为科技型企业积累宝贵经验。

新生:改革潮头重新出发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上化院走在了转制科研院所的前列,积累了由事业单位转型为科技型企业的宝贵经验,是国家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历程的缩影,是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

目前,上化院已建设成为集多学科为一体、优势突出、国内领先的综合性研究院,是化工领域从事创新研究、公共服务、工程应用开发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行业技术中心;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和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示范基地。

2015年,上化院被科技部批准为“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由上化院牵头组建200家产业链企业的全国超高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国家石化联合会授牌。

近年来,上化院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型,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开拓对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力有效释放;以“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知名的新型科研院所”为战略目标,以“立足上海和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球”为发展定位。

优势:四大中心各具特色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须汇聚各方面智慧,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上化院就具备了上海长期形成的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

在先进材料领域:以先进聚烯烃材料技术为核心,建设“催化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以航空航天、国防军警、海洋工程、高铁轨交、石化矿业、汽车电力、医疗体育用高端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行业技术领先、具有影响力的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在生物医药领域:以稳定性同位素的生物医药应用为核心,形成“稳定性同位素应用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为肿瘤检测、诊断试剂、药物中间体、生命健康、食品安全、营养保健、检验检疫、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提供行业技术服务。

在公共安全领域:以化学品及制品危险性分类鉴定技术为核心,以化学品储运安全、健康环境评价、工业过程安全、应急救援、公共活动保障、食品安全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化学品公共安全技术中心”,为国家化学品公共安全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节能环保领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环境评价和净化工程技术为核心,围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技术、工业“三废”综合治理技术、工/农业土壤修复与改良、工业过程环保技术、工业净化与节能环保材料等方向,积极拓展,联合开发,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

在现代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推进一批产业化项目、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探索:创新助推成果转化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创新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上化院在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上化院先试先行,大胆探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

“技术+资本+持续开发”的产业化模式

在多年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上化院形成了“技术+资本+持续开发”的产业化模式,经过十多年的运作,该模式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应用该模式与中石化开展了聚乙烯催化剂成果转化,不但打破国外垄断,而且合资成立的公司也成为远东最大的聚乙烃催化剂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品出口。上化院和科研人员都从中获得了稳定的回报,先后开发了四代技术,实现了技术水平不断超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赢。

“三级孵化”的成果转化模式

紧紧围绕国家、上海和行业科技发展战略,开展对未来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成果转化的“三级孵化”模式,即企业技术中心原创孵化、中试工程应用技术孵化、产业化孵化。不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实现孵化升级,提升行业的转型发展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上化院在上海市的金山、嘉定以及国内外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建立了数个产业孵化基地,中试成功的项目首先在基地开展产业化孵化,在形成成熟的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制度、市场运行之后,选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与相关产业集团开展真正的产业化运作,迅速扩大规模,推进下游产业应用,实现产业升级。

通过“三级孵化”模式,上化院在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材料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建成3万t/a、国内最大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特种树脂产业基地。该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防护、高铁、桥梁、公路、隧道、新能源电池、海水淡化、渔业、港口装备、建筑安全等方面。目前在三大纤维之一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树脂领域,上化院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

“两个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上化院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所、联合实验室、产业化基地、产业技术联盟、人才培养学院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进行“两个对接”——对接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对接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应用与集成,实现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发挥承上启下、关键枢纽的重要作用。

让进行基础研究的高校把研究成果直接进行产业转化,往往会出现研究成果不适应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需求的问题,上化院在高校和产业集团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承担了成果产业化之前的中试和工程放大技术开发工作,并且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工作,受到高校和产业集团的欢迎。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业化材料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系统产业化之路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