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2019-01-07 01:40叶远萍黄红梅李文颖
赢未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孤独症学龄教育模式

叶远萍 黄红梅 李文颖

摘 要:学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孤独症儿童教育的需要,我校开展了学龄孤独症教育模式的实践性研究,通过实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课程,实行医疗评估与教学评鉴双行的评估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践,形成了校本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为其他特殊学校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学龄;孤独症;教育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南宁市普小特殊班和参与随班就读的轻中度智障儿童数量的增多,在我校九年义务段的学生中,孤独症儿童的比例正在逐年加大。所以,为了提高孤独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缺陷补偿,让他们享受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权利,2016年7月,我校启动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孤独症儿童实验班,并与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一起合作,共同开展校级科研项目《特殊儿童干预手段多元化支撑平台研究》。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步伐,推广实践探索经验。

二 孤独症儿童实验班探索与实践

(一) 探索背景

孤独症儿童日益增加,适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问题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广西目前还没有政策法规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做出明文规定,导致适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处于较混乱的状态,且安置形式缺乏多样化。目前,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广西孤独症学生的安置方式主要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普校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给予孤独症学生更多的关注,孤独症学生几乎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学生指令性、注意力差,导致其在集体课中很少得到关注,且由于孤独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别于智障学生,针对智障学生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所有孤独症学生的需求。

2.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要求老师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目前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知之甚少,特别是缺乏孤独症理论知识及干预方法。

3.人员不足,责任分工不到位。一般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的师生比是1:2—1:3。 据调查访谈发现,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一般一位老师带十个左右学生,形成“包班制”,由于师资不足,导致不能给孤独症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如一对一康复训练。

(二)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为了提高孤独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缺陷补偿,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扬长教育,让他们享受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我校启动了九年义务教育低年段孤独症儿童实验班,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步伐,推广实践探索经验。

1确定服务对象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孤独症学生的课堂情况,筛选出无法适应集体教学的学生,进行家庭问卷调查及综合评估等程序,从九年义务教育低年级段选出需要特殊干预的10名孤独症学生。

2组建服务团队

为了给孤独症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服务,以“医教结合”为依据,我校整合人力资源成立了一支专门为孤独症学生服务的团队。如图:

①医生对孤独症学生进行综合诊断,提供康复建议;②评估中心定期对孤独症学生进行评估并提供康复建议;③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及教学评估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康复教育;④科研部对实验班课堂及拓展课程现场跟踪记录,定时反馈学生情况;⑤摄像组负责拍照摄像,留下可供讨论的影像资料;⑥校外服务机构负责策划校外拓展课程。整个团队相互合作,为孤独症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平台。

3走班制与传统教学模式整合

“走班制”教学模式,其本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及能力设置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传统教学模式是将孤独症学生与其他类型的特殊学生放在同一班级,并进行统一教学。但由于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和其他学生的不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部分孤独症学生的需求,使其得不到適合的教学。“走班制”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整合,可以相互补充,做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三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实践

(一)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世纪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计划,鉴定康复效果,为开展康复教育提供依据。学生在进入实验班前,先由门诊医生初步做出疾病诊断,随后由评估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家庭生态环境系统。进入实验班后,任课教师主要采用《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对学生逐个实行教育评估,制定(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教学长短期目标、设计单元主题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二)课程设置

由于孤独症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有别于其他障碍学生,社交沟通是其核心障碍,为了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必须根据孤独症学生的特点设计专门针对其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校内课程根据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的原则,设置孤独症实验班的课程。实验班主要开设的课程类别有:集体课、康复训练课,拓展课。集体课以行为分析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能力,由教研组成员讨论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分析每个情境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分组进行技能训练,评估人员记录好数据,经教研组讨论,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让学生参与到创设的情景活动中,观察学生在集体课堂中的表现,并记录形成书面材料,再由教研组成员讨论学生是否需要个别训练。

实验班除校内课程外,还设置了校外特色课程,通过多元化合作支撑服务,为孤独症学生提供校外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孤独症孩子的情感体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目前开设的校外课程主要有陶艺制作、马术康复训练和户外拓展训练。

传统的陶艺手工制作课程,让学生在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他的心理情感体验,提高认知功能和社会交往技能、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发展。孤独症孩子在参与陶艺制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较好的自律行为,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改善。马术康复是一种文娱康复治疗,不仅可以修复儿童的生理功能,还可以让儿童得到锻炼身体、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它是传统康复模式和治疗手段的有益的补充。户外拓展训练是一项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创设挑战情境的体能游戏活动,通过独自或与伙伴在具有挑战的环境中协同合作解决困难,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核心障碍,促进其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提升儿童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形式

孤独症学生不仅智力受损而且伴随着各种行为问题,在言语、沟通、交往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障碍,由于孤独症学生的个体差异大,统一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每个孤独症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实验班的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个训教学、小组教学和集体教学。个别化训练是教师根据孤独症学生的课程表时间,课前准备好相关指导材料和所需教具学具,选择适当的教学场所,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指导,主要以个别指导为主。但是长期的个别化训练,使自闭症学生容易产生刻板行为,因此个别化训练应该与集体课相结合,个别化训练一段时间后,将该学生融入小组或集体课堂。

三.实验班阶段性实践效果分析

(一)学生能力有所发展

通过整合我校现有的资源,构建特殊儿童服务多元化支撑平台,探索“医教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走班制”教学模式;突破分科教学现状,实施主题教学;调整单一课程模式,开展多元化课程;打破单一的教学评鉴,实行医疗评估与教学评鉴双行的评估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践使孤独症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上。

(二)团队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开展“医教结合”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仅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而且打造了一支集医生、教师、康复师、科研人员及评估人员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展过程中,中心改革团队团结一致,不断磨合、深入探讨,认真研究、坚持创新,发掘教师潜力,使学生康复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团队专业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家长信心不断增强

通过实验班实践,学生家长信心不断增强。学生的点滴进步,让许多本已放弃希望的家长又重新点燃了希望,开始积极参与康复,通过给孩子加课、互动等形式,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康复环境;而许多过度重视的家长,在参与实验班实践后,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也能逐渐摆正康复态度,配合教学康复进度;许多不愿配合教师康复的家长也逐渐转变态度,在学校中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回到家中也能主动进行家庭康复。通过实验班的开展,不断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教学康复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更加順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五彩鹿行为矫治中心,五彩鹿(北京)技术培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http://www.cdpf.org.cn/sjzx/dfsj/201610/t20161027_571458.shtml

[3]李宝珍,李淑惠,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M].财团法人台北市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2010

[4]胡晓毅,刘艳红,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

[5]邓猛,黄伟,颜廷睿,关文军.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与思考[J]. 残疾人研究,2014,(02):37-42.

[6]王辉. 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2):47-52.

[7]邓猛. 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纳教育以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探讨[J]. 中国特殊教育,2004,(06):3-8.

[8]胡晓毅,郑群山,徐胜. 我国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现代特殊教育,2015,(22):18-24.

猜你喜欢
孤独症学龄教育模式
西班牙学龄篮球锦标赛组织体系研究及启示
仙桃市初中学生视力状态筛查分析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研究
不同学龄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分析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