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维生素D治疗儿童佝偻病的合理性相关分析

2019-01-08 14: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佝偻病口服有效率

宋 莹

(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营养疾病,维生素D缺乏是导致儿童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儿童和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较快,容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佝偻病。佝偻病可通过适当摄入维生素D进行防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佝偻病防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佝偻病发病率也有明显下降,但该病仍时有发生,为了解维生素D在儿童佝偻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了60例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佝偻病患儿,对其维生素治疗效果进行了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佝偻病患者中任意选取60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检查确诊为佝偻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为1~11岁,中位年龄(5.9±1.6)岁。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17例和13例,年龄1~10岁,中位年龄(6.1±1.5)岁。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各项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符合临床对比需要。

1.2 治疗方法:对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研究组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治疗,使用剂量为1~2粒/次,每天1次。对照组肌注维生素D3治疗,使用剂量为30万U每次,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期间,均配合口服鱼肝油和钙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儿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其疗效,若患儿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恢复至正常范围,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好转,BALP活性明显降低,判断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BALP活性无改善,为无效,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和统计两组治疗前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腹泻、纳差、呕吐、睡眠差、抽搐、肌张力低等,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所收集数据录入电脑,数据用SPSS19.0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对比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通过评定两组疗效可知,研究组中有14例显效,显效率为46.67%,14例有效,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5例,显效率为50.0%,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χ2=0.218,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从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来看,研究组中发生呕吐1例,腹泻2例,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为10.0%(3/30)。对照组中发生不良反应11例,其中呕吐3例,腹泻4例,纳差2例,睡眠差1例,肌张力差1例,对照组发生率为36.67%(11/30),显著低于研究组,χ2=5.9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佝偻病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在3~18个月婴幼儿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主要因患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造成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夜哭、惊厥、出汗和易激惹等症状,可通过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预防儿童佝偻病[1]。但对于采用哪种维生素D补充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更高,目前尚无一致结论,因此,对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合理性展开探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肌注和口服维生素D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相对少于对照组,说明两种维生素补充方法在儿童佝偻病治疗中均具有较高疗效,但口服维生素D治疗的安全性更高。肌注主要适用于合并有急性传染病、黄疸等疾病的重症佝偻病患儿,对于营养不良、体质较弱的患儿应尽量避免肌注,以免增加患儿不良反应[2]。口服用药服用方便,相对较为安全,药物经胃排空后进入小肠缓慢吸收,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所需过程较长,所以该方法不适合危重患者[3-4]。在对佝偻病患儿应用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还应适当补钙,以提高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维生素D应用于儿童佝偻病治疗,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口服维生素D治疗安全性较高,临床可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维生素D补充方法,促进患儿康复。

猜你喜欢
佝偻病口服有效率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经常口服避孕药和使用节育环的女性何时怀孕
儿童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很有效率
全血钙与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佝偻病诊断中的价值
大孩子还会得佝偻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