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供给

2019-01-08 21:46农经李国祥
农经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猪肉生猪

文|《农经》特约观察员 李国祥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农业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农产品充足、优质、稳定供给,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2019 年12 月10 日至12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 年经济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对2020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狠抓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供给成为2020 年重点经济工作,毫无疑问这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

要从全局深化对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重大意义的认识

深刻理解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的2020 年要“狠抓农业生产”,必须从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等来把握,必须对当前农业生产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经济工作和“三农”工作中提高狠抓农业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0 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是消除绝对贫困,是确保任何国人在任何条件下和任何时候不愁吃不愁穿,这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供给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 大约1 万美元,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收入分配不均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2020 年将确保现有贫困标准下的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虽然将消灭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确保任何国人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候吃饭穿衣,一方面,要有充分充足的供给,既要确保农产品种类极大丰富,又要有足够的数量;另一方面,要确保让低收入群体在经济上负担得起满足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营养需要,或者说不要让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整体过高,让低收入消费者买不起吃不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设想如果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偏高或者过高,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和食品时感觉到明显的经济负担,这样势必影响人民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

可能有人提出在农业对外开放格局下,保障农产品充分充足供给和合理价格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农业生产,应扩大农产品和食品进口,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中美国提出要中国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口规模和种类,更应增加农产品和食品进口,促进中美经贸协议的达成和贸易摩擦的解决。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在现实中未必成立。2019 年我国猪肉供应偏紧,估计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规模会明显扩大。进口的猪肉及其副产品,无疑增加了供给,但是进口的猪肉及其副产品市场价格是按照国外价格运行,还是按照国内价格运行?无论是国内经销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的供应商,还是购买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的消费者,都会感觉到进口的猪肉及其副产品价格也很高。美国和欧盟等的猪肉市场价格确实比较低,但那种价格水平是国外的,与国内的价格水平完全是两码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要让消费者吃饭穿衣不感觉到有过重负担,价格必须保持在合理水平。合理的价格水平,指望国际国外市场价格,未必靠得住。更何况进口的农产品和食品在国内供给中所占比重总体上毕竟有限,除大豆等少数农产品外的绝大多数农产品供给还是主要依靠国内农业生产。

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 既要稳定粮食生产更要尽快恢复生猪生产

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立了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及谷物基本自给的基本目标。从近年来农产品供给波动和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来看,不仅粮食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来确保国内生产能力,畜禽等其他主要食物供给也需要依靠科技支撑来确保国内生产能力。

如何看待当前农业生产形势?这个基本问题在新的一年里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2019 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6384 万吨,比2018 年增长了0.9%。粮食供给充裕,甚至部分粮食品种产量超过年度需要量,存在相对过剩情况。但是,猪肉产量则出现了明显滑坡,2019 年猪肉产量同比估计减产1000 万吨以上。尽管禽类产品和牛羊等其他畜产品也都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猪肉供应偏紧出现的价格过快上涨还是带来了饲养动物类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给CPI 调控带来较大压力,对低收入群体的食物消费及其生活成本造成不利影响。判断农业生产形势的好坏,不仅要看粮食生产形势,还要看畜禽和蔬菜水果等生产形势。粮食生产保持丰收固然重要,进入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动物源性蛋白质来源和蔬菜水果供给也越来越重要。

2020 年农业生产形势是保持良好态势还是严峻?总体上看不容盲目乐观。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大豆等油料和饲料粮的国内产需缺口可能还将扩大,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生猪生产的波动性仍然较大,牛羊生产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需要的增长,蔬菜水果时多时少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既困扰农产品生产者,又困扰农产品消费者,也困扰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困扰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正因为如此,绝不能丝毫放松农业生产。

分品种看,国内粮食产量高、库存高,大豆进口量多,供给充裕,粮食价格总体稳定,这些对于2020 年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形成了良好基础,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66384万吨

2019 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6384 万吨,比2018年增长了0.9%。

稻谷和小麦保持较高水平,显然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大米和面粉消费量减少的方向不完全一致。面对稻谷和小麦生产与口粮需要可能出现的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是减少水稻和小麦生产,还是扩大水稻和小麦生产,或者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口粮的消费需要来看,从口粮消费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来看,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宜继续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提高优质粮种植比重,打造优质口粮供应链,实现优质专用种植、优质专用收储、优质专用加工、优质专用供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近年来在发展优质口粮过程中加强品牌创建工作,这本身是有助于粮食供应链优质高价机制的建立。但是,粮食的优质高价,应该与盲目人为抬高或者炒作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相区别。有的地方创建粮食品牌,误以为粮食价格是否被炒起来是衡量品牌创建工作成效的标志,这是严重的误区。发展优质口粮,最终目的是要让所有消费者都能够吃得到、吃得起优质口粮。

2019 年我国玉米实现增产。由于生猪生产大幅度滑坡,主要用作饲料的玉米产量超过本年度的消耗量。如何对待玉米生产?是进一步调减,还是稳定,或者扩大?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玉米等饲料粮的需要来看,玉米生产应进一步扩大,而不是继续调减。否则,玉米供求缺口随时都可能出现。如果2020 年生猪生产能力得到较快恢复,作为饲料粮的玉米消耗量将迅速增加。除了能耗饲料的玉米生产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外,配套的大豆生产能力也应继续提高。这样,才能为畜禽生产能力扩大提供充足的饲料粮。

2019 年决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食品消费价格走向及其上涨幅度的主要是猪肉价格。估计2020 年决定食品消费价格走向及其上涨幅度的仍然是猪肉价格。只要国内生猪生产能力尽快恢复,猪肉市场供给增加,必然会带来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整体的稳定。

而2020 年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非洲猪瘟疫情的控制及其配套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支持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落实,特别是生猪价格较长时间保持较高价格运行带来的生猪高盈利,投资者和养殖者发展生猪积极性一定会被激发。在非洲猪瘟疫情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的情况下,愿意扩大养猪,能否让饲养的生猪出栏,成为市场的猪肉供应,关键在于生猪养殖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非洲猪瘟病毒的人为传播和接触性传染。

随着养猪者对非洲猪瘟防控的高度重视,科学性认识的提高,以及经验的积累,2020 年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概率估计会明显下降,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生产的不利影响也会明显减轻。同时,社会上有人可能会担心是否会带来生猪生产能力的过剩和养猪的亏损。对此,需要对养猪规律和猪肉保供稳价重要性的深化认识,这样才能将狠抓生猪生产落实到位,确保尽快恢复生猪生产不落空。

从能繁母猪培育到商品猪出栏,再到成为市场上的猪肉供应,一般都需要一年半以上。2020 年,能繁母猪生产能力恢复到常年水平才有可能,而生猪出栏恢复到常年水平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2020 年狠抓生猪生产,出现生猪供给过剩的概率微乎其微。各地在落实生猪养殖政策时,在调动发展生猪积极性时,要排除干扰,把生猪生产能力恢复和非洲猪瘟防控,以及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等有机地统筹起来,确保猪肉充足供给。

除了生猪生产要尽快恢复外,还需要根据新时代居民对牛羊肉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居民日常对高品质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增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确保有充足的高质量且价格不高的充足农产品供给。如果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食物消费需要之外产生的过剩不能较好处理,市场为了出清势必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下跌,谷贱伤农,不仅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带来下一阶段的波动,出现农产品供给的偏紧和不足。过去,每当我国某种农产品或者某类农产品国内生产发展过快带来供给偏多,往往会强调农业结构调整。所谓农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放弃农业生产的支持政策,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让生产者亏损,让一部分生产者退出生产,甚至以资源环境保护名义强制生产者退出生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这种简单的地减少农产品生产的做法必须要改变。

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食物消费需要之外产生的过剩,无疑需要处理,需要调整,但不应该是简单地从农业生产环节盲目地减少生产,而应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价格偏高,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农业生产能力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食物消费之后,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要建立新的机制体制来合理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确保食用农产品充足供给,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价值链,形成“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的供给新格局。

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食物消费需要之外产生的过剩,重点不是压缩农业生产,而应是实现相对过剩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玉米用作饲料之外出现了剩余,重点不应是调减玉米生产,而应是发展加工业转化玉米为变性淀粉和生物能源。为此,要加大主要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科技创新,开发主要农产品的多用途。在国内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多用途开发出来之后,要建立口粮、饲料粮、食用和工业用等优先序,这些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过去的泛泛农业结构调整。

狠抓农业生产,要确定好谁来生产的问题,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选择的主体问题。现实生活中,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土地流转和过分的规模经营,将一般农户排除在现代农业发展之外。这既破坏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又严重妨碍农民增收。各国的实践证明,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组织。我国在政策上已经明确要实现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各地在狠抓农业生产工作中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务必要避免强制将愿意发展现代农业的一般农户排除在外。

狠抓农业生产,还要解决怎样生产的问题,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解决的生产方式问题。绿色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将绿色生产等同于有机农业,排除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投入,甚至将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等同于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极其不利影响。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要把过量过滥的化肥农药兽药减下来,而不是完全放弃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是要把种植业生产的副产品如秸秆和养殖业生产的粪便资源化利用,而不是因为秸秆和粪便没有处理好成为面源污染而放弃农牧业生产。

总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农业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农产品充足、优质、稳定供给,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猪肉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奶牛粪便肥料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马自达汽车公司发动机SKYACTIV—G和SKYACTIV—D的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