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对道德进步如何成为可能的逻辑建构

2019-01-08 00:48刘海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李大钊道德

[摘要]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的进步,还须表现在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方面的進步。道德的进步如何成为可能,李大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逻辑建构。他的论述中有两点预设,一是物质对道德的决定性影响,二是物质同道德的发展方向绝对不会背道而驰。李大钊对此问题的逻辑建构反映出他的哲学思维和卓越见解,体现出相当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李大钊;道德;逻辑建构

[作者简介]刘海兰(1984-),女,河北清苑人,南通市启秀中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研究”(2016ANT002)。

[中图分类号] B8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2-0010-02

历史的进步至少需要两方面的体现,物质方面的进步和精神方面的进步。物质方面的进步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物质可以积累,后代不断继承前代并有所发展。但精神方面也是必然能够积累,从而使现代超过古代吗?这就具有不确定的因素了。的确有可以积累的方面,如法制建设,可以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所以进步也就成为可能。①但对于精神的其他方面,如人的价值观、体验能力,特别是人文精神里作为保证人类物质的进步不发生异化,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核心要素道德伦理是非积累的,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是从头开始,薪尽则火熄,是不可能传给后世的。”②如果这样,只有物质进步的保证,而没有以道德伦理为代表的非积累性的精神方面进步的保障,那这种历史进步岂不是有问题的?李大钊是历史进步论的积极倡导者,他是怎么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因为伦理道德的进步是精神方面人类历史进步成为可能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李大钊本人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这里以道德的进步如何成为可能为视角,对此问题作一考察。

李大钊非常重视历史进步中物质和道德的协调发展。他强调必须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③但这只能说明历史进步中道德进步的重要性,而不能解释道德的进步在历史的进步中如何成为可能?于是,在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新潮》杂志上,李大钊发表了一篇题为“物质变动和道德变动”的文章,通过四个问题的提出,对此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解答。

这四个问题分别是,“第一问道德是什么东西?第二问道德的内容是永久不变的,还是常常变化的?第三问道德有没有新旧?第四问道德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④李大钊将这四个问题分为两部分来论证。第一个问题作为第一部分,李大钊借助达尔文的进化论,探讨了道德的起因。李大钊认为,道德不像“自然科学、法律、政治、宗教、哲学、都是学而后能知的东西”,⑤它是人类天生所具有的一种特质,也即李大钊所说的“自然有权威的东西”。⑥那“这种道德心究竟是怎样发生出来的呢?”⑦借助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李大钊对把道德诉诸于经验、教育、习惯礼俗以及超自然的灵界等说法一一予以了驳斥,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借助达尔文的进化论。李大钊认为,“人类的道德心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神赐的,乃是社会的本能。”⑧这社会的本能就是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生存压力,为了维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品质。如“为社会全体而舍弃自己的牺牲心”,“拥有共同利益的勇气,对于社会的忠诚,对于全体意志的服从,顾恤毁誉褒贬的名誉心”等等。⑨因而从古至今,道德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它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之社会的本能,“绝不是超自然的力,绝不是神的力。”⑩

第二、三个问题被并到第四个问题中,作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物质的变动对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层面的决定性影响。借用的理论是他所理解和笃信的唯物史观。他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在物理上物质的分量和性质虽无增减变动,而在经济上物质的结合和位置则常常变动。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

最后,李大钊又针对这四个问题做出概括性的回答。“一、道德是有动物的基础之社会的本能,与自己保存、种族繁殖、性欲母爱种种本能是一样的东西。……断断不是什么神明的赏赐物。二、道德既是社会的本能,那就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三、道德既是因时因地而常有变动,那么道德就也有新旧的问题发生。四、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若是复旧,道德亦必跟着复旧。因为物质与精神原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理。可是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有时旧的毁灭,新的再兴。这只是重生,只是再造,也断断不能说是复旧。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

由上所述,可以大致构建出李大钊关于道德的进步如何成为可能的思维方式。首先,预设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即他依据他所理解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的变动对道德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因而,受物质变动影响的道德自然也要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进步、停滞和倒退。为了论证道德进步的可能性,他又进行了另外一个预设,“物质和精神原是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的道理。”?也就是说,物质和道德的发展方向是绝不会背道而驰的。因为物质的进步对李大钊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事,所以道德的进步也就成为了可能。还需注意的是,李大钊之所以重点论述第一个问题,是有深意的。如果道德的起源像柏拉图、康德所说的不是来自经验的世界,而是出自于神或大自然先天的赐予,那么物质对道德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成为了不可能,那李大钊的所有逻辑推论都会因为这个逻辑起点的不成立而变得不可靠。因而,这也就是李大钊为什么要借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花大力气去论证道德是起源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超自然的力的原因。

何兆武说:“每个时代、民族、集群各有其奉之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人情如此,似甚难拂。使今天读者在两个世纪之后惊异不止的,倒不是康德所假设的信条,而是他在这个基础上竟然能够筑起一座如此之远远超出自己时代局限的美仑美奂。”?总的来说,李大钊对道德的进步如何成为可能的逻辑建构,虽不能称之为“美仑美奂”,但是反映出他的哲学思维和卓越见解,体现出相当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李大钊对此问题能够做出如此缜密的思考,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注释]

①何兆武将人类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前者是可积累的,所以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可能.后者则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可积累的,如“科学、哲学的许多研究及种种艺术表现手段”,二是非积累的,如“人们的价值观、道德取向和人生境界”.因为“其不是积累的,所以它的发展过程就并不发生今不如昔或今胜于昔的问题.”见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28-29页.

②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27.

③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41-142.

④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0-161.

⑤⑥⑦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1.

⑧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2.

⑨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3.

⑩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4.

?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5.

?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77-178.

?李大钊.史学要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78.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44.

猜你喜欢
李大钊道德
李大钊《青春》
论李大钊的建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李大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真正的老师:青年毛泽东与李大钊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