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感染LM的临床诊疗分析及其新生儿预后

2019-01-09 11:27武爱荣李维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斯特青霉素母婴

武爱荣,李维玲

(1.西安高新医院检验科;2.产科,陕西 西安 710075)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可以在-4℃~50℃生长,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因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类李斯特菌病(Listeria disease,LD),主要易感人群是孕产妇、新生儿及大于60岁的老人,该类人群患李斯特菌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100~1 000倍[1-2]。妊娠期感染LM,常导致流产、早产或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更易引起新生儿肺炎、脓毒血症、脑膜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大多预后不良。本研究旨在对妊娠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感染LM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统计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在西安市高新医院分娩的产妇,收集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李斯特菌病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病例,因纳入本研究的新生儿均是由母婴垂直传播而引起的早发感染,所以只要母婴一方分离到LM,就纳入孕期LM感染,共收集8例LM感染(孕妇与其新生儿共视为1例)。本研究孕产妇年龄19~37岁,孕周在24+2~38+1周之间。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所有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检测项目

分析8例孕妇入院时临床特点,并于孕妇入院第一天进行产前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对持续高热者进行血培养及白带培养。生产时发现羊水污染的孕妇,采集羊水进行培养,并对培养到的LM行药敏分析,对所有胎盘进行病理检查并分析。新生儿于生后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检测,同时送检血或脐血培养,并对培养到的LM进行药敏分析,对新生儿临床特点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1.2.2细菌培养及鉴定

将采集的白带直接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血液先注入血培养瓶,放入梅里埃Bact/ALERT3D 240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增菌,待阳性报警后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置于5%CO2孵育箱,37℃培养24~48h,对灰白色、不透明、光滑、直径1~2mm菌落、革兰染色呈阳性的短杆菌,进行API Listeria鉴定。仪器和试剂均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

1.2.3药敏试验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标准委员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粉末购自英国OXOID公司。

1.2.4治疗方法

多数抗生素对李斯特菌都有抗菌作用,但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疗效最佳。氨苄青霉素用法:成人1~2g/次,静脉滴注,3~4次/天;新生儿12.5mg/kg,静脉滴注,1次/12h。青霉素用法:成人320万U/次,静脉滴注,3~4次/天;新生儿5万U/kg,静脉滴注,1次/12h。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总结母婴抗感染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2结果

2.1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总体发病情况

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总数为23 891例,其中诊断为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孕妇有8例,患病率为0.033%(8/23 891)。

2.2孕产妇临床感染情况

8例孕妇均否认有不洁饮食史,除1例有乙肝病史外,其余既往体健。其中2例在孕中期(<28周)发病,最小孕周为24+2周;6例在孕晚期(>28周)发病,最晚孕周为38+1周。8例孕妇临床表现多样,均有发热,体温在38.0℃~42.0℃之间波动,其中2例入院时体温正常,第二天体温开始升高;6例在入院时出现发热;5例孕妇入院时有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症状;2例有下腹部坠痛;2例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non-stress test,NST)无反应;2例胎动减少;1例胎儿心动过速;8例孕妇产前均有胎儿窘迫症状。2例孕妇难免流产,其余6例均为剖宫产。仅1例羊水清亮,3例羊水Ⅱ度污染,4例羊水Ⅲ度污染。具体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见表1。

表1 8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

2.3新生儿临床感染情况

本研究病例中,胎儿或新生儿性别5男3女,出生体重(1 000~3 000)g。除2例死胎外,其余6例新生儿发生早发型LM感染(小于5天),其中3例为早产儿(小于37周)。6例新生儿LM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6例新生儿出生时均表现为重度窒息,经血行感染5例,肺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合并DIC 1例,代谢性酸中毒2例。具体临床表现及结局见表1。

2.4实验室检查

2.4.1辅助炎性指标

8例孕妇白细胞计数为(11.04~2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706~0.859,C反应蛋白为14.7~123.3mg/L,三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4.16~13.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412~0.759,大部分正常;血小板计数为(88~230)×109/L,部分降低;C反应蛋白为10.3~172.1mg/L,降钙素为0.53~20.51ng/mL,均升高。

2.4.2病原学检查

8组病例检测报告LM阳性结果的时间为3~8天。培养阳性的临床送检标本分别为孕妇血液6例、白带1例、新生儿脐血5例、羊水1例,见表1。

2.4.3药敏结果

LM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敏感性均为100%,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性均为75%。

2.4.4胎盘病理检查

8例孕妇的胎盘组织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胎盘绒毛膜炎,胎盘绒毛膜板局部急性炎,其下绒毛小灶状梗死伴急性炎。

2.5治疗和预后

8例感染孕产妇入院后均有发热症状,根据实验室检查均确诊为李斯特菌病,经过7~10天的抗感染治疗,均治愈出院,预后良好。8例感染新生儿中,2例胎死宫内,1例出生后30分钟死亡,4例分别于生后2~5天给予抗感染治疗,但治疗失败死亡,仅1例治愈出院。

3讨论

李斯特菌属(Listeria)为兼性厌氧杆菌,目前已知有17个种,对人类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只有LM和伊氏李斯特菌(LI)两个菌种[3],而唯一可引起人类致病的是LM,它寄生在宿主细胞内,靠机体细胞免疫去清除,致病物质为李斯特溶素和菌体表面成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食物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易引起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

3.1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据文献报道,妊娠期妇女感染LM的几率明显升高,是非妊娠妇女的114.6倍。根据妊娠期妇女感染LM的时期不同,妊娠结局也不同[4]。本次研究的8例感染LM的孕产妇,2例在孕中期发病,胎死宫内;6例在妊娠晚期发病,均行急诊剖宫产,其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大多数孕产妇临床表现最初为感冒样症状,伴随发热、寒颤,少数伴有下腹坠痛及胎动减少等。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表现虽不典型,但如果不及时查找感染源,患者很难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次研究的8例孕妇常规炎性指标均增高,且在入院后不同时间送检血液、白带、羊水或脐血培养而确诊为李斯特菌病,但导致确诊所需时间为3~8天不等,进而不能及时根据LM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尽管孕妇在终止妊娠后通常可很快恢复,但如果不进行病原学检查会导致漏诊。本次研究我院5年间产妇李斯特菌病的患病率仅为0.033%,与国内旷凌寒等[5]报道一致,虽然孕妇LM感染少见,但后果严重,需要重视。

3.2新生儿感染LM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虽然产妇患李斯特菌病经治疗预后良好,但并发不良妊娠结局比例高,常导致流产,死胎,新生儿肺炎、脓毒血症或脑膜炎等,这与文献报道一致[6-7]。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与LM具有嗜胎盘性密切相关,通过垂直传播引起宫内感染,但机制尚不清楚[8]。与无乳链球菌感染相似,新生儿李斯特菌病也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但早发型多见于早产儿,即出生时或出生后2天内发病[9],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呼吸窘迫、肺炎和败血症等,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晚发型多于出生后7天后至数周,多为足月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研究显示,新生儿李斯特菌病均能在母亲血液和胎盘检测到LM感染证据,且母婴感染LM菌株的血清型和基因检测显示有同源性,这也再次证明母婴传播是新生儿感染LM的最主要方式[10]。本次研究的8例新生儿李斯特菌病均为早发型,2例胎死宫内,3例早产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窘迫和血液感染;合并肺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代谢性酸中毒2例;本研究的8例胎盘病理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对新生儿宫内感染提供了诊断依据[11]。本次研究的8例患儿,仅1例治愈,存活率仅12.5%,与国外文献报道[12]一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临床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母婴垂直传播机会;二是与纳入研究的病例数过少有关。该存活患儿是因LM并未入血,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经治疗2周后治愈出院。

3.3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治疗

早期诊断是对孕期李斯特菌病救治的关键,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提高该病治愈率也至关重要,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首选抗菌药物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推荐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氨基青霉素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为此两者常联合用于李斯特菌病的治疗;LM对头孢菌素、磷霉素和呋西地酸具有天然耐药性[3],应避免使用。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经验性选择药物大多数为头孢菌素类,未有效覆盖LM,提示临床医生对妊娠期发热且退热治疗无效、白细胞升高同时伴有胎动减少的患者,应考虑孕妇存在LM感染的可能,应经验性选择覆盖该菌的青霉素类药物治疗,随后再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本次研究LM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性均为100%,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敏感性均为75%,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似[13-14],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

3.4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预防

鉴于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对母婴,尤其是对新生儿带来的严重危害,不仅要重视临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尤其是妇产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更应加强对孕期李斯特菌病的预防。由于LM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很容易进入人类食品生产环节,导致新鲜的和加工的家禽产品、肉、水果、生牛奶和熏制三文鱼等食品的污染。据文献报道,LM在肉及肉制品、凉拌菜和冷冻饮品中检出率较高[15],而且LM在4℃环境下有一定的繁殖能力,使人类在摄取被其污染的食物时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曾发生过多起由LM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6]。在法国,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对孕妇饮食安全宣教,使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在每10万出生活婴中的年发生率,从1984年的60例降到2011年的5例,明显下降[17]。本次研究中,有2例孕妇发病前分别有吃烧烤和火锅的饮食史,增加了LM感染机会。所以对妊娠期妇女加强食品安全宣教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提高孕妇本身对李斯特菌病的高度预防意识。

猜你喜欢
李斯特青霉素母婴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猪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保持肃静
母婴网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