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太直观,辅之以推理
——议论文技巧之假设推理

2019-01-10 11:11谢英杰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耻感羞耻感事例

□ 谢英杰

同学们写议论文,通常都是分析不到位甚至缺少分析,大多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文章议论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

其实,分析说理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有假设分析说理、因果分析说理、条件分析说理、演绎归纳推理等。这里主要给大家说说假设分析说理。

假设分析说理,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标志性词语是:“如果……那么……”“假如……怎能……”,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例如大家熟悉的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一段分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这是典型的假设分析说理,它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常用的假设分析说理的具体方法有:

1.面例式

写记叙文,我们常说点面结合,其实它也适用于议论文。若把详举一例称为“点”,那么,把略举一组事例或一句一例法,就可称之为“面”。就“面”例式而言,又可分为:

(1)正反对比式

例:其实,历史警钟一直长鸣。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不固执己见而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一举统一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 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庞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由此可知: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上述片段将举例与说理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四个事例正反相对,排比、反问的运用,不仅内容紧凑,层次清晰,而且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2)例证式

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者,无不从小处做起,点点滴滴的积累、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称为书圣?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陈景润又怎能把哥德巴赫猜想推进一大步?

此片段一句一例,在形式上限制了对事例内容的陈述,避免了以叙代议。三个假设句构成排比,内容上,严谨紧凑:在气势上,反诘句如江河一泻千里,不仅读之有力上口,而且听之雄壮悦耳。

2.点例式

点例式指详举一例后接一层假设分析的表达形式。如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就从反面分析;如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则从正面分析。

(1)正例反设

例: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一直试验了606次才获得成功,制出的新药就以试验次数命名为“606”,因为这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会问世呢?如果他一二百次失试验败后,就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原来的设想而偃旗息鼓,却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假如他605次试验失败后,丧失了信心,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同样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坚持下来了,他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坚持就是胜利。

(2)反例正设

例:出现这类问题,诸葛亮并非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关曹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守华容道,那么,曹操就可能被擒拿;又假如他吸取教训,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他还是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可是,这除了赢得“明乎法”的虚名,还有什么用呢?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啊。

以上两例,都是先举例后假设,在对比中,有据有理地阐明中心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不仅更容易把握,而且理盛辞壮,更能增强说理的力度。

【典型示范】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部分国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羞耻的能力。他们心中只有博弈的胜负而无义与不义之别。倘若开车闯红灯被摄像头拍到、行贿受贿露出了马脚、论文抄袭受到谴责,那么,很多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会将之归结为运气不好。于是,耻感文化不断地丧失自己的精神领地,日益走向衰微。

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认为人的羞耻感源于人的内省,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内心生活和行为举止: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

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而时下流行的“人在做,天在看”,亦是同一心理。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信仰之所以会造就耻感文化,是因为它为人设定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有了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人才可能判断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从而生成自豪感和羞耻感。否则,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自然会沦落为无耻者。

中国当代耻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90年代的中国开始进入信仰全面式微的阶段。传统的一些信仰,均被冲击、解构乃至遗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无法无天”的时代,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大多数国人。大凡腐败(从行政腐败到医疗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而被揭露,人们的本能反应是:此乃斗争之结果,被揭露者和惩罚者肯定得罪了重要的权力主体。在这种语境中,要求他人忏悔和言说羞耻成为展示权力的手段,拒绝忏悔和言说羞耻则成为自我保护战的关键环节。于是,几乎所有关于忏悔和耻感的话题都指向他人而非内心,源于内省的羞耻感成为稀缺的体验,耻感文化日益孱弱。

公正地说,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丧失了羞耻感。那些依然有所信仰和敬畏的人,依旧在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为自己的不义和缺失感到羞耻。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无信仰和无耻感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但数量少得不成比例,而且处于被遗忘、忽略、抑制的边缘状态,其所造就的耻感文化难以影响更多的人。

(有删节)

赏 析

本文深入剖析了国人缺少羞耻感的多种原因,见解独到而深刻,分析说理入木三分。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用假设推理,阐述观点。在举例论证中,作者则用归纳推理说明羞耻感古已有之,只是后来被部分人遗忘;而在分析羞耻感缺少原因时,又用了演绎推理。缜密的推理,大大加强了本文的说理力度。

【学生show】

征服自然是一个悲剧

章 瑜 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人定胜天”是战国末期荀子提出的,从此,这句话一直被视为气壮山河的至理名言。

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开始了大规模征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就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两千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大批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的。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估计不久的将来,全球现有生物的1/5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

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两千多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当他极目四望,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始耕作时,又怎能想象人类真“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后,大自然所遭遇的破坏程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问题……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归咎于谁呢?

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

上述现象,只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每个成员所耗费的能量比300年前的人要高出上百倍;而国家经济部门发展生产,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耗费自然资源速度必然加快。如果继续固守“人定胜天”的法则,速度快到了不给自然资源更新的喘息之机,那么地球将难以承载负荷了。例如一亩土地今年产粮1000斤,如果不输入新的能量,而年复一年地种下去,产量必然递减,25厘米厚的表土层,只需几十年的耕作,就会被侵蚀得不能继续耕作。美国农业开始实行“休耕”,正是为了避免这一后果。

所以,征服自然是一个悲剧。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

点 评

文章以大量的数据和事例,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和假设推理,论证了“胜天”所造成的悲剧,并深刻分析了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全文思路流畅,结构紧凑,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

猜你喜欢
耻感羞耻感事例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消失的“耻感”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消失的耻感
“例”后有“析”方可取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