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

2019-01-10 11:32梁惠梅
文化与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思政

梁惠梅

“课程思政”2014年发端于上海高校,缘起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现在已逐步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抓手。它是指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即寻求专业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并通过渗透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英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讨不仅是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英语专业自身内涵发展以及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

一、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实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积极回应。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已经进入“课程思政”试点阶段,实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实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有效举措。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出现“两张皮”现象,全员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专任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升,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思辨能力有待提高。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挖掘并凸显英语专业教学中价值引领的功能,有效解决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问题,既是英语专业各门课程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是解决“两张皮”这个“痛点”的必由之路。

实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规格关于素质要求作出新的表述: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新“国标”对外语类专业的育人标准中强化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要求,突出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由于英语专业现有教材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素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为“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土壤,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独特和先发优势。

二、中国文化融入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目前英语专业的教材内容绝大部分是出自于英美作家的语言材料,英美文化广泛且普遍地存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题材反而是少之又少。教师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忽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容易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有偏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方向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必须注重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是涉及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方向性问题,自然而然成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融入中国文化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仁者爱人、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传统文化思想至今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而且要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例如,在讲授《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第四单元“Cultural Encounters”时,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比较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鉴赏能力,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太极拳、剪纸、书法、对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等。在综合教程3第五单元“Creating a Caribbean Spring Festival”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和西方的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中国的七夕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和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进行对比,既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其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融入来说,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资料相对较少,还需要大力挖掘。例如,教师在讲授综合教程2第六单元的课文“The Power of Belief”时,应当融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抗战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革命文化内容,倡导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内核,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价值目标的文化体系,它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应当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可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和题材俯拾皆是。例如,综合教程2第三、五、六、八单元的“A New Attitude to Gratitude”,“Life Goes On”,“Fourteen Steps“Focus on Global Warming”等课文均是可以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材。任课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舌尖上的中国”,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懂得“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等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红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

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融入中国文化的实施路径

从广义上来说,课程包括了学校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因此,英语专业课程绝不局限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一切具有精神教化功能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纳入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视野。就中国文化融入的视角来说,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融入中国文化可以设计和遵循如下实施路径。

(一)加强学习宣传,增强教师“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中国文化学习意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但由于教师“思想价值引领”这个“衍生本领”的普遍缺乏,开展“课程思政”有心无力,需要组织任课教师下大力气加以研究并有效解决。专任教师对中国文化或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或不知其所以然,或缺乏学习应用的意识,凡此种种,都无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无法承担起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职责和任务。为此,需要通过学习宣传,提高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修养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心给自己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主动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文表达,并与学生分享中国文化相关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让学生学会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

(二)力求与时俱进,促进英语教学更加接入中国地气。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人才,只有坚持这四个目标,才能将高等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为此,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实现英语教学本土化,才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接入中国地气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入"中国英语"、“标准中文”的教学内容,多补充中国文化和国情社情等相关素材。以口译笔译课程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布置“必读必看必译”的课堂或课外作业,包括《新闻30分》《参考消息》《文化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在加强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更好地处理母语语言文化的迁移影响,实现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目标。

(三)组建课程团队,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要组织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其所涉及的人物、故事、历史、文化等,深入挖掘与中国文化元素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式,在讲释西方文化的同时,嵌入中国哲学、历史、文学、风俗等方面的中国文化元素,使教学内容体现更多的“中国表达”,让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熟知、掌握中国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教授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四)善用第二课堂,让英语教育教学与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相互交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拓展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从而激励学生更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及其英文表达。英语专业教师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主动转换教学思维,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沟通合作,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还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介,给学生提供或由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文化相关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料,建立起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资料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推动英语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实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促进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教学,是新时代赋予英语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一定要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大胆创新,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