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打开文化牢笼的钥匙
——简评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2019-01-10 11:32谢迎博
文化与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霍尔跨文化交流

谢迎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常用的口语表达之外,常常也在使用着一些未被我们察觉的无声的语言——行为的语言,并且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也更偏向于使用这些“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要想了解另外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去理解他们的文化模式,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他国人民交流。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困难,这往往是我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了解甚少的缘故。那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性的无声语言,也同样存在于跨文化交流之中,并且由于处于跨文化跨民族的背景之下,这种交流中的困难常常会更加显著,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并对此采取行动。

一、成书的背景及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了与苏联抗衡并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在欧洲实行了马歇尔计划,在技术上援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美国因此在各种援交计划中花费了亿万美元,但是由于缺乏对他国文化和需要的了解,在计划推行的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手段或不符合当地文化规则的方式,而使其海外计划没有办法顺利推行。因文化上的无知致使美国政府所做的多项援交行动,非但没有得到各国的尊重与爱戴,反而被多国厌恶。

这期间,爱德华·霍尔多年以来担任选拔和训练去国外从事政府和商业工作的美国人的职务,他意识到美国之所以在与别国交流的时候产生种种冲突及困难,是由于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了解甚少,当国家派遣人去他国工作时,除了要判断工作性质是否适宜和学习他国语言之外,还需要对他国生活模式、行为方式等文化上的理解与学习,否则就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霍尔由此进入了跨文化传播的领域。这一工作使其能够在新墨西哥、地中海、原始部落乃至东方国家进行关于文化的实地考察,这一活动加上他在20世纪30年代深入美国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的田野调查,为《无声的语言》的成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线索知识。在此基础上,霍尔对其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及理解进行扩展和深入剖析,希望能够提供给普通读者一个解答文化困惑的途径。

《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形成还涉及爱德华·霍尔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尽管霍尔由于《无声的语言》、《隐藏的维度》、《超越文化》等一系列跨文化传播著作而闻名于世,更是被视为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开山鼻祖,但在接触跨文化传播之前,霍尔长期与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等多种学科的专家相互讨论和学习研究,吸收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知识,这对他后来写成跨传播著作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即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植根于生物学的基本信息系统概念。

二、文化和“文化即交流”的实质内涵

文化是什么?这是个困惑世人已久的经典问题,关于此,每一位研究学者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到今天为止,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已经是数不胜数。1987年泰勒首先在自己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①萧俊明.文化的误读——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学的重新解读[J].国外社会科学,2012(03):33-46.在《无声的语言》中,霍尔提到在人类学家看来,文化实际上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代表着长期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品质,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无论是哪一个具体的定义,都可以看出来人类对文化早已有了它不是某一单一方面的体现,而是多种事物的集合,它始终具有难以被人理解的复杂性的认识。

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他在《无声的语言》中详细地介绍了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眼中的文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文化理论——文化即交流,该理论用来强调文化在人类交流中的功能和重要性,也即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且这其中的许多影响和制约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因而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即使被发现,也总是转瞬即逝,很容易被忽视。

有声语言常常直接表达人们的内心想法和意愿,但一些不想被声音讲出来的信息、或人们不想要表露出来、或人们无法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肢体语言、时间和空间等形式被他人所察觉。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功能之一,即在人本身和外界之间树立起一道屏障,令外界的人们不能轻易了解到内部的人们。文化即交流理论就强调了在有声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符号的存在,并指出其在不同文化人群交流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之所以不能相互理解的主要因素。

三、霍尔文化理论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

尽管“文化”一词,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文化的范畴之内,但却无法用具体的语言对其进行界限分明的描述。借助《无声的语言》对于文化的详细解读与探究,我们得以以一种有规可依的模式来认识文化,了解文化的组成结构与内部要素,并且从中得到关于文化交流的有效信息,这对于我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起到清晰可见的积极的作用。霍尔的文化理论分析及其与跨文化传播的联系,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的词汇

文化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其间没有间断。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只要存在人类和人类活动,就存在着文化。霍尔将文化视为一个基本的信息系统,其中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的独立活动,并将其明确地概括成十个语言词汇,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和利用。人与其他生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贯穿始终,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人通过利用时间和领土来获得自身存在的时空条件,通过两性繁殖和学习适应机制来让生命得以延续,通过适当的防卫措施和生活之余的消遣活动来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并获取更为舒适的生活。文化的这十个词汇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结,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绵远的文化生活中,这些词汇使得旁人了解文化不仅在历史的意义上具有宏大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有另一些同样重要的方面,既浸透了情感,又弥漫着理智,这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二)文化的三分法

言语隐匿的东西往往远胜于它所揭示的东西,其差别在于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亦或者是察觉和无察觉。文化也同样具有公开和隐蔽两个层次。霍尔提出了文化的三分法,将文化分为正式的、非正式的和专门的三种。例如通过对美国人谈论和对待时间的方式进行细致的观察来解释文化的一个重要词汇:时间。正式的时间是植根于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非正式的时间即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一会儿”、“后来”、“暂时”等时间表达;专门的时间是专属科学家和技师使用的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也许普通人闻所未闻。那么在我们理解文化,尤其是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时候,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文化及其变化。人们必须先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正式系统,又需要注意到其中的非正式因素,才能在它们中间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专门的文化关系到某种行为活动的细节,随时可以被人察觉,专门文化被人观察、谈论和传授给他人是我们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必经途径。正式的、非正式的和专门的三者缺一不可。

(三)文化即交流

当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交流的过程时,会发现它有一个涵盖多项交流事件的范围。文化学家和语言学家口中所谈到的交流理论,其实也正是谈论那些已经被大量分析过的交流事件。前文已经提到,语言本身可能毫无意义,但言语背后也许隐匿着具有强大说服力的信号。从某一方面来讲,交流实际上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对于其中信息信号的接收与传递是场中人的个人选择,因此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初次印象也许是错误的,没有谁能够在一个短暂时期中充分表露自己。

霍尔的文化即交流理论将文化信息分为三个内容:集合、元素和模式。在三者的关系中元素是集合的构成部分,是模式的区别者。集合是一种包含两个以上构成成分的事物,被感知为是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文化的大部分词汇是专门形容各种集合的。文化与文化之间容易察知的差别即是一个集合被划归的种类,当它被划定后,就要确定怎样看待它:正式地、非正式地还是专门地看待它。当然,要掌握一种外国文化,不光掌握它的集合,还要掌握它的模式和元素。元素是抽象之物,所以难以描述。对文化在不同层次、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是不同的,它所包含的元素也不尽相同,这也就是文化的“测不准性”。一个模式是由某群体所共有的诸集合的有意义排列。正确认识三者的存在及关系,也就可以以和谐的方式去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交流问题了。

(四)作为文化的时间和空间

霍尔在本书的开篇就写到“时间会说话,比有声语言更坦率,传达的信息也更响亮而清晰。”这句话直接表达了时间在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有声语言常常为人类的大脑思维所控制,而时间则不被控制,有时更是可以揭穿有声语言撒过的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如美国人对待时间循序渐进,着眼于未来合理规划和安排的未来观;而伊朗人却认为过去极端重要,未来则没有什么现实性或确定性。空间认识最关注的是领土性,如家犬的护院意识、女人的厨房领地、父亲的书房、办公室的座位安排和陌生人的谈话距离等诸多方面。我们可以知晓,每个国家和种族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观念,并且怡然自得,别人要想跟他们接触或者怎样,就需要先去了解他们的观念,尽量去学习和遵照他们的观念做事,否则就容易产生冲突。这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语言之谜。若是人人都不愿去了解别国的这些特点,文化也就无法顺畅的传播了。这样的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跨文化信息传播,还有待于我们去更深入地了解。

四、客观认识和评价《无声的语言》

《无声的语言》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是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之作,是因为霍尔在这本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上几个与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息息相关的理论。书中提出诸如“时间是无声的语言”之类的观点,或许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但在当时却给世人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人们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思考虽然不懈努力,但却没有什么足够深刻的认识,始终没有形成具体可参的理论。霍尔的文化理论使得人们能够去深入思考我们每天所处的社会和做出的行为背后存在着怎样的文化意义,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存在着一种怎样的规律,从而总结出一个行为模式,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也使得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是谓何人,要做何事。

在跨文化传播的领域里,重要的不是人们的语言交流,而是制约人们行为的文化规则。我们所能做的,除了要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工作、生活等内容,还需要了解它们的世界里那些无声的语言,譬如对时间观念的把握,对空间距离的认识等。我们既需要去了解他国或他民族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文化,还首先要了解自己本身的文化,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更多地了解他人,然后反过来以对方为参照物来更深地了解自己,通过对两者的认识和对比,来了解我们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何处,从而消除差异消解冲突。对于外域文化,不是一味地去迎合或接受,也不是一味地厌恶和排斥。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霍尔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是在美国进行欧洲复兴计划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为解决美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而进行的,因此其结果存在着一定的目的性和权力主义。当然,民族种族主义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跨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大障碍。不过在20世纪中期,霍尔关于文化的这一系列理论提出之后,不仅仅被运用到当时美国的援交计划之中,为美国解决与其他各国的文化碰撞所导致的种种冲突,以及为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也进一步为各个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实践指导,被广泛运用到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尽管书中相关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些浅显或老旧,但不得不说,直到今天,书中的诸多理论认识仍然对人们认识和理解文化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霍尔《无声的语言》之后的诸多文化学家们所提出的大多有关文化的认识和理论,都是在霍尔文化三分法、文化的模式和文化即交流等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其文化理论为后来的跨文化传播学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范本,给予传播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以深刻的理论启迪。

结 语

在文化面前,人类如同被困在笼中的鸟儿,文化则是用来束缚我们的鸟笼。我们总是能够与在同一个笼子里的伙伴们欢快的交流,但却无法顺畅地与来自其他牢笼的鸟儿交流,除非有一把钥匙将笼子打开,爱德华·霍尔用他自己的理解和《无声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当我们在谈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社交等等一切事物的时候,也许并不是在谈论它们,而是在谈论文化;当我们在谈起文化时,也许并不是在谈论文化这个极其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而是在谈论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人们本身。

作为始终无法被人类全面认识的存在,文化揭示出来的内容常常大于它背后所隐藏的内容,我们于是很难去对文化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识。人类作为文化的主体,是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其中的参与者,也是促进者,因此理解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是要理解自己。可以说,真正的交流与传播工作不是了解他国,而是了解我们自己。“文化即交流”理论就呈现了这样一个思维模式,让我们将文化视为信息交流系统的一种,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与其说我们要去认识和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政治,不如去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了解他人,从而获得有效的交流和传播。

猜你喜欢
霍尔跨文化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霍尔电流传感器技术综述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