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9-01-10 19:03洪概平
中国林业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梅州林农经济

洪概平

(梅州市梅县林业科技推广站,广东梅州514700)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与传统林业有区别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原则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可以保护森林,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这两者得到有效协调和发展[1]。林下经济的大力发展,可以使集体林权制度得到改革,对乡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林地综合利用率提升,林区贫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

1 广东梅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优势

1.1 气候条件优势

梅州地处广东东北部,属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地带,雨水充沛且气候温和,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年均气温在20.7~21.4℃,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2.2℃、39.8℃,一年中无霜期为310~320天,年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 701.2~1 906.3小时,年均降雨量可达到1 400~1 800mm。这一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可以作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为林下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林地资源优势

梅州属于山区市,国土面积为159.3万hm2,林地面积占121.8万hm2,在全是土地中占76.5%,其中,活立木总蓄积5 501万m3,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75.36%。山地包括丰富的土壤类型:①水稻土;②紫色土;③赤红壤;④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⑤潮土;⑥红壤;⑦黄壤等,其中主要是黄壤、红壤以及赤红壤,这些土壤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花岗岩,二是砂页岩,三是紫色砂页岩,具有硬度低、风化快的特点,且土壤松软,土层深厚。据相关统计显示,梅州山地资源中,中度层土壤占50%,厚土层占34%,中度和重度壤土为主要土壤质地表现,存在一定地力,对各类植物生长有利。另外,梅州林地资源丰富,为亚热带经济作物发展提供了支持。

1.3 动植物资源优势

广东梅州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现有高等植物接近2 000种,据记载和考察发现有1 084种植物,其中22种属于国家级保护植物。同时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鸟类共计有200多种,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共计超过100种,其中18种为国家级保护动物,梅州动植物种类繁多,为林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广东梅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梅州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以林下种植为主,辅助开展林下养殖,并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另外对森林碳汇进行探索,经营主体也发展变化,不仅涉及到林农,还涉及到专业合作社,另外还包括龙头企业,形成了农户+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林业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1 900个,覆盖所有村民委员会。经营林下经济的人截止2016年已经达到80多万,且林地面积已经超过20万hm2,经济产值已经达到54亿元。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森林景观利用等多个方面。梅州林下经济产值呈现出不断增加的状态,同时企业数量也持续增加,向产业化以及规模化方向发展。

3 广东梅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程度不足

林下经济是林业发展中的新兴产业之一,但因新闻媒体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多数林农不能充分认识和了解林下经济新技术,这也影响了林农的经营积极性[3]。同时大部分社会投资主体不了解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市场前景,同时对优惠政策以及扶持方式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并未将林下经济纳入重要产业中进行规划和发展,任由林农自由发展,这不仅会产生收益少的问题,而且林下经济的规模、效益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这对林农参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使得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受到阻碍[4]。

3.2 缺乏充足的发展资金

广东梅州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多分布在偏僻以及边远的山地,而这些山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现象,如通讯设施不完善、道路设施不完善等,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善,尽管国家对林下经济产业产业给予充分重视,并且增加了相关资金投入,但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为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同时也为示范基地提供支持,而林农、专业合作社则需要依靠自身实力发展林下经济[5]。因林农、专业合作社等个人和单位的资金不足,因此对其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不仅导致其无法引进新品种,同时影响新模式的发展,另外在延长产业链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阻碍,林下经济发展力度不足,资金是主要制约因素[6]。

3.3 经营技术水平有限

现阶段,不管是在种植、种苗方面,还是在生产加工方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均缺少规范以及标准支撑,另外在环境保护、安全检验等方面也并未形成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支持[7]。与梅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品种以及新技术也缺乏推广及应用力度,使得这一地区的种植成本明显提升,并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品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足的现象,无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8]。另外因林下经济的专业组织协作指导不足,使得林下经济生产分散,且并未形成一定规模,并未形成组织化发展模式。并且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严重的老龄化趋势,这部分林农对新技术接受速度慢,无法按照要求开展规范化生产,并不能形成标准化分级,使得林下产品种类单一,且品质不下,缺乏精深加工产品,这对梅州林下经济发展有严重影响。

3.4 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指导

梅州林农种养始终是以传统经验为主,并结合周边种养情况而制定,因缺乏专业行业协会指导,使得林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不足,不能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找不到购买所需林下产品的渠道,这也呈现出盲目种养问题。从产品销售上来看,多数林农通常是在市场上零售,或等外地经销商收购,无法保障林农的经济效益。另外,多数交易局限于民间,为梅州本地提供产品,很少进入综合交易市场、超市等,削弱了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严重影响梅州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

4 广东梅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策略

4.1 增加宣传力度

要想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则需要各做好宣传工作,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对新闻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如电视、报刊等,还应对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运用,广泛地推广及宣传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政策,同时也推广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考察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帮助林农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好规划,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益,另外还需要结合市场波动,使林农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发展中,使全社会对林下经济产业给予关心、对林下产业给予支持,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4.2 发展林下经济定位

首先基于产业化发展,在市场中寻找落脚点,要想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初期则需要给予规范、统一的指导,使市场变化得到进一步强化,建立与市场风险相关预警系统,避免市场风险的出现,使市场波动对林农的影响减轻。所以梅州需要以自身发展情况为依据,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的经济模式,这样才能促进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需要提供服务功能。国家成立专门的林下经济组织和机构,为林农提供综合性服务,并给予科学指导和教育,使林下经济质量及产量增加,进而使林农经济收入增加,为林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4.3 增加融资渠道

要想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需要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开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并增加以林权作为抵押的相关金融产品,另外还可以实施联保贷款,使信用增级的手段及方式更加丰富。保险机构需要对林下种养产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和产品进行积极研究[16]。另外,为林下经济发展建立相关基金组织,在财政贴息中纳入林下经济贷款,对社会资本进行广泛吸引,并鼓励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创办专业合作社,使林下经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4.4 增强技术支持

建设林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并建设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科技协作,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广现有技术成果,普及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引入新技术和新成功,实现开发创新。同时为林下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不管是林业部门,还是农业部门,均需要成立相关服务团队,由技术人员、专家等组成,定期开展下乡服务活动,开展技术培训,为林农提供实用技术,使林农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针对林农提出的突出问题,应邀请专家开展现场调研,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使生产期间的技术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4.5 促进行业协会建设与发展

现阶段,梅州林下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关键在流通成本高且缺乏通畅的销售信息,对于此可以通过组织建设专业林下经济行业协会或组织建设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在为林下经济企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同时,也为林农提供更加全面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渠道,另外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组织均可以作为连接林农及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向林农及时传递各项惠农政策,同时也为企业传递各项产业政策等,使林农信息不畅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也解决销售渠道窄的情况。

要想发展林下经济,则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依据,并将市场作为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核心,一方面促进林业发展,另一方面实现林农增收。对于此,则需要对林地资源进行合理引用,对林荫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将广东梅州的特色凸现出来,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服务,不断创新机制。只有在林农、企业、政府等各级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广东梅州林下经济产业才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之一,同时也可以作为林农增加收入的中药产业之一。

猜你喜欢
梅州林农经济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澳门梅州妇女会和澳门梅州青年会成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