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积累,照亮习作之路

2019-01-11 14:22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情感

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顾 颍

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写作实在是一件难事,这和他们阅历浅、知识面窄、思维单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次写作行为、一次写作成文、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句一句的写作来实现的。即使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习作指导后,行文仍会陷入“困境”,呈现出“虎头蛇尾”或“兔子尾巴”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客观上存在“无米之炊”的问题,“厚积薄发”是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一。如何引导学生“厚积薄发”呢?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来才能酿出蜜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活用文本积累,生成习作之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极其珍贵的学习资源,也是阅读和习作紧密相连的纽带。课文所涉及的各式各样的素材反映了人间的百态,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更有不少优美文辞,含义深刻的语句和语段,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研读并且收入自己的习作材料库。

1.素材巧借。课文中出现的事例、诗词、典故、词汇文句、名篇名段、古典诗词等素材,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能创造性地运用上去,定能成就精彩的习作。如,课文《但愿人长久》表达了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课后,有孩子在日记中便动情地引用了这个故事以及文中的名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小伙伴的思念之情,使得文章的可读性更强了。

2.结构模仿。优秀的课文,是孩子习作的领路人,课文的行文构思都具有一定的巧妙性,对于初学者来说,结构上的模仿是习作的制胜法宝之一。如,学课文《燕子》时,仿照《燕子》多角度状物的方法,从描写外形、景物衬托、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角度让学生仿照来写一种动物,要求写出它的特点。这样,孩子们在习作时就有章可循。

二、注重情感积累,激活习作之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主体性水平也不一样,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对文本的体验就更不相同,丰富的情感源于他们的心灵感受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激活不同个体的情感体验,注重心灵感悟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和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注重培养学生有个性地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想’之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情深意浓、朴实感人的文章。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意在让学生积累独特的情感。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爸爸是一个严于律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汤姆将来长大后也一定是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在校园里我都不会随手乱丢纸屑。”有的说:“我也要向汤姆的爸爸学习,将来长大了做一个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不管有没有人,我都不会闯红灯。”有的说:“将来我长大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酒后驾车。”有的说:“将来长大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不能做损伤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有的说:“我如果经商发财了,不管何时何地,我都会向贫困的、需要我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课文后面第五题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经过了刚才这番思考,孩子们们马上拿出笔,在自己的本子上“沙沙”地写着。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谈、写感受,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三、借助阅读积累,增长习作之能

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阅读是一把弓,写作是一支箭,要有弓才能射出箭,想要射得远,弓必须要拉满,这就是蓄力,阅读就是在为写作蓄力。“阅读总是在为言说、为写作做准备,是在给言语生命蓄积资源和能源。”常常阅读的人,视野很开阔,并且增长了知识和才干。由此可见,阅读不仅是一种对于现有文本的积累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阅读并非一眼带过,也应掌握积累的方法。

1.适时摘抄,勤于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名人富兰克林在读书时,总会圈圈画画,他会把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摘抄下来。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可以提出摘抄地具体要求。如摘抄本上要有分类,有关美景的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部分,有关人物的可以分为“性格”“外貌”“动作”。这样分类明确积累要求,孩子在运用时才不会出错。

2.定期回顾,有效积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小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获得丰富语言材料的主要方法是背诵。而摘抄本上的经典内容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定期回顾、定期朗读背诵、定期实地运用的方法,学生语言上有了不同的感悟,写作时更会胸有成竹。

3.丰富活动,强化积累。为了确保阅读积累的有效性,教师们可以在班级里定期举行“阅读小报展”“摘抄漂流”等活动,增强孩子们的摘抄热情,还可开展“亲子摘抄”,家庭之间开展“摘抄PK赛”。时间一长,孩子们会在阅读活动中强化积累意识。

四、抓住生活积累,尝试习作之道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就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为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处处皆作文”的道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书写。最好的习作课堂,就是大自然;最好的老师,也是大自然。大自然的每时每刻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如:同桌理发、蚂蚁排队、下雨了、家里换窗帘了等等,都可以让孩子随心书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建立自己的习作素材库,让孩子有话题可聊。同时,我们教师也可开辟动手实践环节,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在蒙台梭利的方法中,小孩不是被教会怎样写作的,而是特定具体的经验使他能够发展动作能力及其他技能,这些导致他在写作上获得自我开发。”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点滴,构建自己的习作素材,如,洗衣服、扫地、做饭、擦窗户等等,让孩子明晰活动的准备事项、操作步骤(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心情变化)、体会收获,从而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叙述。之后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习作交流会,这样一来,他们接收信息越多,习作素材也越多,习作兴趣也越浓。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同时,更要学会善于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文本学习、心灵感悟、阅读积累、生活实践都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多重的积累,习作素材变多了,习作之路也因此而闪亮!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背课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