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与实现策略*

2019-01-11 21:34胡田田
中小学校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择校热同质差距

□胡田田 张 灵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仅限于局部, 学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为了遏制和缩小这种差距,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课题应运而生。 但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既然不是 “削峰填谷” “齐头 并 进” “整齐划一”, 那它到底是什么? 我们认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是 “海面式” 的发展: 海面的波浪常常此起彼伏, 一浪高过一浪、 一浪推着一浪, 但整体上看都在一个平面, 即海平面永远是 “平面”, 不是 “斜面”, 不存在持续不变的 “最高浪头” 或 “最低浪头”, “浪头” 的位置围绕海平面波动, 展现为动态的和谐。 “浪头” 在相同水平上 “你追我赶” “此起彼伏”, 存在 “差异” 而没有 “差距”, 所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实现的 “海面式”发展, 存在公平、 民主、 和谐和可持续等鲜明特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集中体现为促使教育系统各要素和各部分保持协调、 自在、 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 同时促使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最大限度上达成身心和谐、 自在和持续的自我实现。

一、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效能的失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以统一的办学标准和指标来衡量学校间差距, 让落后地区的学校朝向 “目标” 靠拢, 即用一个 “模子” 改造学校, 学校越来越 “标准化”。 很多学校办的特色教育也存在 “标准化”, 是 “响应号召” 的被动行为, 由此必然带来同质竞争, 造成义务教育在均衡 “外衣” 下依然延续失衡的发展格局, 学校间差距越来越大, 从而造成 “择校热” 持续升温。

首先, 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导致 “择校热” 不断升温。 择校现象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 体现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选择自由, 但却损害弱势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益, 由此强化与社会分层对应的教育分层, 背离教育公平,[1]而且 “择校热” 持续升温, 滋生学校乱收择校费、 家长拉关系、 拼权势等社会腐败。 造成出现 “择校热” 的根本原因, 则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发展差距日益增大。 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 则是要缩小校际差距,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3]从理论上来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的推行, 可以很好地给 “择校热” 降温。 但现实中从幼儿园、 小学、 初中到高中, “择校” 行为依然普遍存在。 2009 年, 调查全国31个省 (区、 市) 14081 名公众,98.5%的公众表示存在择校现象;[4]以全国5 个省10 个大中城市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现择校生占调查总数的40.5%。[5]

其次, 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同质化问题极为严重, 造成学生之间的同质竞争日益激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旨在追求关系协调、 功能优化的教育系统新格局和学生无差别发展, 但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策略是标准化建设, 即用统一的量化指标, 衡量学校办学水平, 忽视学校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两者本身应有的差异化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两者的自我发展, 由此不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实现, 最终导致培养对象的同质化, 以及更多的同质比较。 有比较就有竞争, 学校和学生由此承受更多竞争压力; 有比较就有选择, 择校现象由此就会更加普遍, 义务教育由此表现出更多不均衡发展。 这样, 义务教育犹如走进自己设下的 “怪圈”, 朝着均衡发展的目标前行, 却不断回到不均衡发展的原点。

二、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效能失落的原因反思

择校本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利,而不应是一个问题。 “择校热” 成为问题, 因它损害教育公平——这源于学校的同质竞争, 源于学校发展不均衡格局, 即同类型学校发展水平差距大、 高低悬殊, 而且固化,呈“斜面” 状, 而非“海平面” 状。城市、 重点和知名的学校一直占有优质师资和物资, 占据“高点”, 偏远的学校则永远落在“低点”。 教育均衡问题的本质是教育公平问题。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效能失落的原因集中体现在: 在认识上, 我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理念误区, 没有认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 即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呈“海平面” 式的发展和所有受教育者最大限度上的自我实现。 在体制上, 义务教育学校类型的单一化促使教育环境同质化, 学校之间、 学生之间的同质竞争日益剧烈; 在运行上, 义务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凸显, 丧失本体地位, 导致义务教育陷入追逐经济利益或政治目的等社会价值。

三、 当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一, 回归义务教育的本体地位, 站在自身立场看待各种教育问题。 现实中的义务教育沦为 “工具”, 为了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而 “被” 改革, 导致义务教育早已迷失在各种 “非教育” 目的和价值追求之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社会对民主和公平价值的诉求。 义务教育应该公平但不仅为了公平, 公平的义务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 而最好的义务教育一定是公平的教育。 公平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若不是纯粹的社会问题, 那么它更非纯粹的教育问题。 教育的使命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问题的范畴是育人问题, 而不是公平问题。 对教育的任何诉求都必须以教育本体性价值的实现为前提, 即通过人的发展去实现。 公平价值并不是教育的本体价值, 形式上的公平更会损害教育。 义务教育要独立, 必须放弃对升学率的盲目崇拜, 必须从对高等教育的依附中解脱出来。

第二, 用差异消解差距, 走自主发展道路, 打造多元特色教育生态。 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 关键在于实现多样化和自由自主。 表面上择校行为屡禁不止是因为学校同质竞争促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余地, 而事实上 “择校热” 根源于没有选择——单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的类型和培养模式下, 所有学生都面临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压力, 为了不被 “挤下水”, 家长尽力帮助子女争取更好资源 (仅仅以升学率为参考)。 要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不能仅靠外在强制性规定 (比如划分片区) 或标准化要求 (比如并行学校), 而应引入多样化学校类型和培养模式, 促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 即用差异来消解差距, 消解同质竞争。 政府应予学校足够自主发展空间,由此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积极性。 学校应进行自我调整, 走自主发展道路, 努力建构自身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 孕育独 特文化内涵。

第三, 用自由消解公平问题,保障学校自主发展的自由。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认为, 自由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 既不需要与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联系起来表现其价值, 也不需要通过对别的有价值的事物起作用而显现其重要性。自由既是发展的目的, 又是发展的手段。[6]正因为自由发展本身就是价值, 所以真正自由发展状态下的人不会想到用 “公平” 来为自己争取什么, 更不会质疑自己所处环境是否达到 “公平”, 即公平问题是主体在非自由发展状态下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和质疑,是 “抗争” 和 “自我救助”, 原因是自由发展受阻。 公平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发展需求, 只有给予个体或学校足够自由发展空间, 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公平问题。

第四, 淡化政府行为, 实现由“支配” 到 “服务” 的角色转换。学校自主发展是义务教育学校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前提。 若没有自由和自主, 就不会存在体现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的个性化发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 过度行政化管控和干预, 比如规划、 评估、 考核、 认证等, 导致义务教育学校疲于应对、 无暇自顾。教育行政部门亟须转变角色, 即转“主角” 为 “配角”、 转 “支配” 为“服务”, 确立义务教育学校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即为自身的发展做主, 由此实现 “自助式” 发展。

猜你喜欢
择校热同质差距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形同质异“的函数问题辨析(上)
刍议“择校热”背景下薄弱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策归因与改进
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
浅谈同质配件发展历程
聚焦国外同质配件发展历程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