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起点 顺学善导

2019-01-11 23:55江西吉安市吉水县醪桥小学曾晓林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泼水圆明园起点

江西吉安市吉水县醪桥小学 曾晓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对“教与学”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与关注。教师只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才能在课中顺学而导,因势利导,学生在课后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关注起点,以学定教

新课堂要求教师以生为本,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必须以学情为起点重新出发。那么如何把握起点以学定教呢?

(一)从“学”出发,正确估计学生起点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所以教师教的起点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以教师教的起点来代替学生学的起点。应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摸清他们的思路脉络,来决定教师教什么?而教什么又影响着教师怎么教?往往起点决定成效。

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因为学生最爱阅读的莫过于这样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所以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懂得了故事的大意和蕴含的道理。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偏偏会在学生能自己读懂的地方反复地纠缠,所教的所问的及学生所答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学生还是在原地踏步。这是因为教学一开始就缺乏内驱力,没把“教”定在学生已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直接对文中动物做出自己的评价,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并适时阐明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学生自己说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评判人物是非,引用故事情节概述的过程,更是选词用句的言语训练过程。课堂教学的起点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起点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从“设”出发,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还应为教学设计明确起点。教学设计的起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它对一节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作用。

如在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不熟悉,难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豪情,笔者从“情”字出发,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爱国兴国之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视频导入,奠定情感

①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引出课题。

②指导读题,突出毁灭。

2.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①质疑:侵略者是如何毁灭圆明园的?

②出示“闯进、凡是、统统、任意”四个词语,引导学生谈感受。

③再次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3.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①画图,画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

②品读,读出景物多,景色美。

③想象:我仿佛来到……看到……听到……

④观赏,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4.畅所欲言,升华情感

①观看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站在废墟面前你想说什么?

②激情延伸:为了不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重演,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师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必须选择重要的一两个点简单进入,设置问题和任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

二、顺学善“导”,少教多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我们的课堂要为学生服务,教师的教绝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所谓善导,就是教师引而不发,在学生迷津处作启发式的点拨。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有针对地顺学善导少教多学呢?

(一)捕捉导的时机

教师“导”的时机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的。在什么时候导,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了。

语文教材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全文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的意义,就需要教师把握教学,捕捉课堂导的时机。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经归纳后,共有三个问题:①泼水节在什么时候举行?②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难忘的?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自然段,学生豁然开朗,教师也顺学善导做了字词和诵读的指点。可是,问题③为什么要用泼水来庆祝?教师却没有抓住引导的时机。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最真实、最有必要提出的疑问,学生们可能觉得放爆竹烟花、敲锣打鼓、文艺表演等才是庆祝,怎么会用泼水这种方式表示庆祝呢?其实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适时顺学善导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学生就能理解其中缘由。泼水节现场不光是泼水,还有铺地毯、撒花瓣、赛龙船,人们笑哇跳哇,敲着欢乐的鼓点,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的情景等,这是多种形式的庆祝,泼水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表示祝福的美好心愿。而且,人们也不是粗野的泼水,周总理端的是银碗,用的是柏树枝蘸水泼洒。如果教师再指导学生研究一下水是什么?水对生命有着怎样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傣族人民的这种古老民族风情的深刻含义。

由此可见,教师导的时机应立足于学生的学,因课堂的生成而随机应变。顺学善导的课堂就是预设与生成相映生辉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争议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少教多学”这一理念,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讲究“导”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就离不开教师对“导”的方法的讲究。

例如,在教学《一枝白玫瑰》一文时,教师首先以“板书设计”为“导”,运用“板书”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又以“矛盾问题”为导,抓住文中“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和“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的小男孩,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跟这事有关”这两个矛盾的句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安慰和预感两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理解安慰和预感背后的含义。教师适时而导的过程中,学生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以“说话练习”为引导,当学生的感情与文中的人物达到共鸣时,以“望着这一束白玫瑰,你想对谁说?”为训练契机,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和友情的美好。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导是变化多样的,而教师导的方法得当,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激活学生的潜在活力和内驱力。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成长。

可见,促进教学针对性是当今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焦点。要促进教学针对性,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起点,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依据学生的学,利用顺学善导的教学方式,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思考,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氛围中开出不败的智慧之花。

猜你喜欢
泼水圆明园起点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六月·起点
游圆明园有感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圆明园里过大年
泰警方呼吁民众理性泼水
泼水咯
泼水狂欢
疯狂迷宫大作战